
“粜(tiao)粮”中的““粜”《说文解字》:“出谷也!”这是一个会意字,上“出”,指卖出;下“米”,原本指谷物、小米、大米,这里代指粮食。“粜粮”指的是卖出粮食。

《史记·货殖传》中有“贩谷粜千钟。”唐·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例如:“我家今年新粮食都粜了换钱了。”

籴(dí)字上“入”下“米”与“粜”意义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如籴麦子。《陈州粜米》:“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杜甫《醉时歌》:“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古人购物,计算物体尺寸的叫“度”,容积的叫“量”,重量的叫“衡”。黄米比较碎小,用容积计算,称“量黄米”,有一个成语叫车载斗量,就是这个意思。在晋西北方言中,买米常常叫作“量米”,例如:“我准备去邻村量一点粮食。”(意思是买一些粮食)

在晋西北方言中,“量黄米”还有一个特殊的意思。“黄米”作为晋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作物,是黍子去壳后的颗粒,沉甸甸,黄灿灿,黄米磨成面可以做油糕吃,颜色好看,口感颇佳,是老百姓向往的高贵食物。

旧时晋西北老百姓没钱,生活所需品基本“以物易物”,人们习惯户用黄米代替货币进行买卖。有好吃懒做、寻花问柳的男人去妓院、逛窑子由于囊中羞涩,只能背黄米抵账消费。“黄米”也指妓女、窑姐,黄米颜色鲜亮,色泽诱人,常被当作风尘女子比喻。旧时人们去妓院、逛窑子必须带上一袋黄米,进门前用斗量好了,再进行见不得人的交易。时间长了,大家就这样口传下来,去妓院找女人就叫“量黄米”了。晋西北、陕北、内蒙中西部、河北张家口一带的人都懂其中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