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知名度相当高。对不少人而言,早在小学阶段,或许就已然听闻过这个故事了呢。
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详细情形都较为熟悉吧。要知道,苏武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臣,在他出使匈奴后,就遭到了匈奴的扣押。其间,匈奴屡次对其劝降,可苏武始终都没有应允。于是,之后匈奴便干脆将他流放到了贝加尔湖一带,让他一直被困在了匈奴这边。
历经十九年漫长岁月,因汉朝与匈奴关系出现转变,苏武方得重归汉朝。待其归来,他的经历迅速在汉朝境内传扬开来,赢得了所有人由衷的敬重。此后,苏武已然化作一个象征,成为坚贞不屈精神的代表,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除了这一故事本身外,更为关键的实则是苏武牧羊一事背后所蕴含的逻辑。那便是,苏武为何不能投降?又为何苏武坚守不投降的举动,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呢?
那就得从苏武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讲起这个故事啦。
后世史学家做出推测,苏武大概率是在汉景帝在位末期或者汉武帝刚登基那会儿出生的。在苏武尚未出生之时,汉朝才刚历经文景之治,整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和平的状态。并且对于北方的匈奴,汉朝长期奉行和亲政策,力求与匈奴维持和平局面。
由此可见,苏武与霍去病实则是同龄人呐。要是和之后的霍光作比较的话,苏武的年龄是要稍大一些的。
苏武的父亲是苏建,在汉朝担任中层校尉一职。之后,汉朝展开对匈奴的反击作战,苏建便开始在卫青帐下效力,从那时起,他也就成了卫青颇为倚重的心腹之人,算是卫青的嫡系了。
随后,苏武渐渐长大成人,在此期间,汉朝与匈奴正式开启了战事。在苏武年少之时,汉武帝便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待苏武步入成年阶段,漠北之战恰好结束。因而在苏武这一辈人的认知当中,汉朝的形象便是战无不胜的。
其实呢,这才是后来苏武能在匈奴坚守十几年的根本缘由。要知道,对于苏武他们那一代人而言,匈奴不过就是曾经被打败的对手罢了,压根就没资格让他们去投降呢。
苏武成年后,凭借着父亲的关系得以入朝为官。在随后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他一直在仕途上努力进取、不断攀升。直至年近四十,苏武才颇为艰难地晋升到了中层官员的职位。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之中,当苏武年满四十岁之际,匈奴那一方出现了一件重大的事情。
在这一年当中,匈奴那边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变动,那就是单于的人选出现了更替,原本担任单于一职之人已被替换掉了,换了另外一个人来担当单于这一角色呢。
说来也巧,匈奴这些年的运势着实不佳。想当年,自冒顿单于统一草原起,直至汉武帝登基之时,在这长达上百年的光阴里,匈奴仅仅更替了四位单于。然而,漠北之战落下帷幕后,匈奴龟缩至漠北,其内部便开始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在漠北之战画上句号之后,仅仅过了短短二十年的时光,匈奴单于之位就历经了四次更迭。待到公元前101年之际,匈奴的单于之位又有了新变动,迎来了第五位单于,也就是且鞮侯单于。
匈奴频繁更换单于的情况,对其自身实力的恢复极为不利。这不,且鞮侯单于登上单于之位后,很快就着手向汉朝示好。要知道,此前二十年,匈奴虽退回漠北,可一直未曾向汉朝低头,甚至汉朝派去的使者还常常被其直接扣留呢。
一直等到且鞮侯单于登上单于之位后,其有心与汉朝重新修复彼此间的关系,于是便做出了释放所有被扣留使者的举动,至此,那些此前被扣押的汉朝使者才得以重获自由。
匈奴向汉武帝示好,对此,汉武帝自然也得有所回应才行。于是,在这之后,汉武帝便着手组建起了一个使团,其目的就是要前往匈奴那里,就相关事宜好好地进行一番沟通交流。
在当时那个情境下,苏武被推选担任了这个使团的正使一职,有关使团的一切事务,全部都由他来全权负责处理,其肩负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鉴于上述这些历史情况,苏武出发去出使匈奴之时,压根就未曾料想到此行会遭遇危险。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在当时那个阶段,匈奴已然呈现出低头服软的态势。就拿且鞮侯单于来说,他在写给汉朝的书信当中,都自称为汉朝皇帝的晚辈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所有人心里都认为,这一次的出使任务,无疑是个能轻松刷取军功的绝佳契机。只需到匈奴那边走上一遭,把汉朝方面的意思传达过去就行了,压根儿不会出现什么状况,顺顺利利就能完成呢。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因为两个特殊人物的缘故,在此之后,苏武竟要遭受匈奴长达十九年的扣押。
苏武的副手名叫张胜,他便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人。此人在与苏武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当中,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和经历,在那段历史故事的发展进程里,占据着一席之地,也和苏武的经历有着紧密关联。
使团抵达匈奴后,谈判事宜大体进展得颇为顺利。要知道,彼时双方均有和谈的意向,匈奴一方自然也不会刻意刁难使团。不过,有一点倒是让人稍感意外,那就是匈奴单于在这时候似乎仍对汉朝很不服气,以至于在接待使团之时,态度显得颇为傲慢。
在苏武眼中,即便对方表现出这般傲慢,却也并非完全无法接受。毕竟随后匈奴都是要向汉朝称臣的,所以当下其态度傲慢些,实则也并非什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待日后诸多事宜慢慢处理,这些情况自然也能随之化解掉。
然而就在双方已将所有事宜都商谈妥当,使团这边也马上要着手准备返回汉朝之际,未曾料到的是,意外竟突然发生了。
简而言之,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匈奴中有个叫虞常的人,妄图谋划发动一场政变,企图绑架单于的母亲。要是一切顺利,没准儿他们还能顺势将单于给刺杀了。此事若能成功,随后他们便打算跟着使团,径直逃回汉朝。等回到汉朝,凭借刺杀单于的功绩,必定能获丰厚封赏。
苏武起初对这件事压根就不知情,并且此事和使团压根扯不上关系。后来才知道,虞常和苏武的副手张胜有着私人交情。虞常原本是汉朝人,后来却叛逃到了匈奴。在其还身处汉朝之时,就和使团副手张胜有着诸多往来。
就在这个时候,虞常一心想要取得成功,便径直找到了使团的副使,盘算着要和使团联合起来,一同去刺杀单于。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这场刺杀尚未真正展开,虞常手下的一名下属便径直叛变了,将相关消息泄露给了匈奴的高层人员。于是在此之后,匈奴即刻派兵包围了使团,把使团中的所有人都给抓了起来。
当苏武目睹使团被围的场景时,顿时一阵茫然,完全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何事。随后,匈奴方面竟将使团中的所有人都抓捕起来展开审讯。要知道在那个时期,并不存在外交豁免权一说,如此一来,苏武自然也未能幸免,同样被匈奴抓了起来。
在那万分危急的时刻,苏武一咬牙,狠下心来干脆就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可谁能想到呢,最终他并没有自杀成功,反倒被匈奴人给救了下来,又捡回了一条命。
此后,经过一番审问,匈奴这边差不多把情况弄明白了。那单于心里也清楚,此事乃是使团副使所为,确实和苏武没什么瓜葛。可关键在于,要是就这么把苏武放回去,汉朝定然不会善罢甘休,过后双方势必会爆发战争。而倘若将苏武杀了,结局同样是引发战争。
就这样,匈奴单于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随后便琢磨着直接把苏武招揽过来,使其归降。毕竟那时从汉朝投降到匈奴这边的人着实不少。何况苏武之前自杀之举,着实让单于心生敬佩。于是乎,单于给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劝苏武投降,并且还安排了几位从汉朝投降过来的高层将领去劝说苏武。
最终,苏武把这些人统统痛骂了一番,无论如何都坚决不肯投降,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丝毫不为所动,哪怕面对诸多劝降之人,他也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就是不向对方屈服,以顽强的意志应对着这一切。
匈奴单于面对这样的结果,那头疼的程度愈发加剧了。杀了苏武吧,实在不妥;放了他呢,又心有不甘,横竖怎么琢磨,都感觉这人就像个甩不掉的祸害。于是到最后,单于干脆把苏武发配到了贝加尔湖一带,在那时,那地方称作北海。单于还撂下话,只要苏武在这儿放羊,等到公羊能产下小羊了,便准许他回去。
就这样,苏武遭到了匈奴的流放处置。匈奴将苏武驱赶到偏远之地,使其远离故土,开始了那漫长而又艰难的流放生涯,在荒僻之所独自承受着种种困苦,而苏武也自此踏上了这段充满磨难的被流放之路。
从后世的视角去审视,彼时的苏武,实际上是完全能够选择一死的。毕竟苏武坚决不肯投降,而匈奴那方又压根没有要放人的打算,那么苏武究竟为何还甘愿坚持活下去呢?
从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或许理解起来颇具难度。但要是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便不难理解了。在那时的苏武心里,即便自己被放逐到贝加尔湖一带,他也坚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汉朝的军队就会杀过来,进而将他接回去。
这可绝非苏武盲目自信,要知道就在二十年前,霍去病那封狼居胥的一战,可是径直带兵横扫了整个匈奴之地呢。彼时的霍去病,就曾率军抵达贝加尔湖附近区域。因而在苏武心里,既然匈奴都悍然袭杀了使团,凭借汉朝的雄厚国力,后续必定会与匈奴展开一场大战。
一旦双方开战,说不定都用不了两年的时间,汉朝的军队便能够再次成功突破匈奴的防线,如此一来,自己也就可以顺利返回了。
平心而论,苏武的这一想法,可并非是毫无根据的盲目自信,毕竟在当时那个时期,汉朝着实具备这样的实力。不过呢,令人无奈的是,在此之后,苏武却不幸被第二个极为关键的人物给狠狠坑了一把。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是李广利。
但凡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清楚,在霍去病与卫青陆续离世后,汉武帝察觉到军中缺乏可用之人,于是便擢升了同样身为外戚的李广利。李广利在被提拔领兵之后,先是率领军队远征西域的大宛,而后又带兵与匈奴展开战事。
苏武前往匈奴出使之时,李广利已然结束了对大宛的战事。至此,李广利全然接替了卫青的位置,摇身一变成为汉朝首屈一指的大将。故而当苏武使团被杀的消息传回后,汉武帝又一次出动大军对匈奴发起进攻,而当时负责统领军队的正是李广利此人。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李广利的能力着实欠佳。在双方展开交战以后,汉朝不但没有能够成功击溃匈奴,反而接二连三地出现损兵折将的状况。这样的结果,就连匈奴那边也感到十分诧异。就连且鞮侯单于都疑惑不解,为何二十多年前,汉朝能轻松将处于巅峰状态的匈奴打败,可二十年后,匈奴已然衰落,汉朝却反倒战胜不了他们了呢?
匈奴当时或许未必能透彻想明白这个结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与汉朝展开战争。在之后的数年当中,由于李广利指挥不善,匈奴得以再度走出漠北之地,进而又开始朝着漠南区域进行扩张活动。
就在这一时期,汉朝出现了李陵投降一事。要知道李陵可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连他都投降了匈奴。也正因如此,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了宫刑。李陵投降后,曾到北海面见苏武,企图劝苏武也投降,果不其然,他被苏武狠狠骂了回去。
对身处北海的苏武而言,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在苏武最初被抓之时,匈奴并不敢对他太过为难。毕竟就算汉朝当时没能彻底击败匈奴,可一旦日后战胜了匈奴,完全能拿苏武被抓这件事当作谈判筹码,要求匈奴将苏武放回。然而,随着李广利接二连三地战败,匈奴很快重拾信心,自那以后,对汉朝也就越发无所畏惧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武想要回归家乡,那是全然没有可能的了。毕竟各种因素交织,使得他回家之路被彻底阻断,回家这件事对于苏武来说,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一件根本无法达成的事情啦。
自与苏武一同被匈奴擒获后,一晃眼,十三年便匆匆流逝了。这十三年间,汉朝可是发生了诸多事宜。起初,汉朝与匈奴展开交战,然而经历了数次战争,结果均是失利。后来到了汉武帝的晚年时期,更是发生了那场令人瞩目的巫蛊之祸。
十三年之后,汉武帝离世,汉昭帝继而登上皇位。
在汉朝的历史主脉络里,苏武着实没什么存在感,毕竟那时他并不在汉朝境内。当汉朝这边诸多事宜纷至沓来之际,苏武正在贝加尔湖旁放羊呢,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不堪言。直至汉武帝离世之时,苏武已然54岁了。
于是,在苏武得知汉武帝驾崩的消息后,悲痛之情难以抑制,竟直接哭得吐了血。
这不仅仅是在为汉武帝的离世而悲泣,实际上同时也是在为自身的前途而哀伤呢。汉武帝的逝去,于他而言,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所以他这般落泪,既是伤悼帝王的故去,更是忧心自己往后的道路将何去何从。
当汉武帝在世之时,他都没办法返回汉朝。如此一来,待汉武帝离世之后,就他这一生而言,恐怕是越发没有能够回去的契机了。
然而苏武未曾料到,在汉武帝离世之后,他的人生竟意外地迎来了转机。
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大致如下。汉朝这边自然不必多言,自汉武帝离世后,年幼的汉昭帝登上皇位。从那时候起,汉朝便由霍光等数位辅政大臣来处理政务,整个国家也由此全面开启了停止战争的阶段。
就匈奴而言,尽管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可考,不过依照后世史学家所做的考证来看,其实也有诸多事情发生。
此前苏武遭流放,没几年工夫,匈奴的且鞮侯单于便离世了,由其儿子狐姑鹿单于继任。待汉武帝去世两年后,这狐姑鹿单于也撒手人寰,随后壶衍鞮单于接了班,成为新的单于继续统领匈奴诸事。
史学界对壶衍鞮单于知之甚少,近乎一无所知。一方面,匈奴并无记载历史的习惯,连系统的文字都未曾拥有。另一方面,在这位单于在位时,汉朝正长时间进行休养生息,与匈奴几乎没什么交流。所以,汉朝这边对这位单于也缺乏了解。
不过有一个情况,是我们所知晓的。
匈奴统一时期,壶衍鞮单于是倒数第三位单于。他离世之后,仅仅十年的时间,匈奴便彻底走向了分裂的局面。
如此一来,这位壶衍鞮单于啊,要是放在中原王朝的历史当中去对照的话,大体上就和西汉时期的汉成帝、东汉的汉灵帝,又或是明朝那位痴迷于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差不多的情况啦。总归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他差不多可以说是匈奴最后的君主了。
通常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不论属于哪一个政权,其内部往往都会充斥着诸多矛盾,各种问题纷繁复杂,难以避免矛盾此起彼伏的状况出现,这几乎是这类情况下各个政权都会面临的局面。
在汉朝着手进行休养生息之时,匈奴内部也陆续冒出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此后,匈奴的实力大不如前,连组织起来去袭击汉朝边境这种事都难以做到了。如此情形下,为了能维持贸易往来,进而获取在草原上无法得到的各类物资,匈奴便只能选择与汉朝重新恢复沟通以及贸易关系。
就这样,时间推移到了汉昭帝时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匈奴与汉朝之间竟然重新建立起了联系。此前双方或许经历了诸多状况,但在汉昭帝当政的这个阶段,二者反倒再度有了往来沟通的情形。
在双方重新展开沟通后,汉朝旋即提出释放苏武的要求。起初,匈奴方面并不肯放人,还谎称苏武已然离世。不过后来,苏武的另一位手下常惠,在这期间设法见到了汉朝派来的使节,并告知使节苏武其实并未死去。
最终,使节向匈奴单于讲道,在汉朝京城,皇帝得到了一只大雁,其腿上绑着苏武的信件,这无疑表明苏武尚在人世。也正因如此,匈奴方面这才迫不得已将苏武接回,使得苏武得以重返汉朝。
汉昭帝登基以后,事情并未就此顺遂,双方围绕相关事宜又持续了将近六年的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仿佛一场漫长的拉扯。而历经这般波折后,苏武这才最终得以返回汉朝,结束了这段在外漂泊的漫长岁月。
苏武回到汉朝后,又度过了二十年光阴。在此期间,起初他获整个汉朝认可,地位极为崇高。可没过几年,霍光与另外两位辅政大臣争权,苏武不幸被牵连其中,就连他的儿子也被人以谋反罪名给处死了。
之后,待汉宣帝即位,苏武因参与拥立之事,再度获升官之荣,且被赏赐诸多财富。然而对这时的苏武来讲,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已然无足轻重了。毕竟在此刻的汉朝,苏武连个后代都没留下。
所幸的是,后来汉宣帝知晓了相关事宜,对此还是颇为重视的。汉宣帝得知苏武在匈奴尚有一个儿子,于是派人去与匈奴接洽沟通,最终成功将苏武的儿子带回,也算是让苏武有了延续香火之人。而在苏武的这个匈奴儿子归来后没几年,苏武便在八十岁的高龄溘然长逝了。
这便是苏武最终的归宿。他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在那遥远的异国他乡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持节不屈,而最终,一切归于平静,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所知晓的关于他的最后的状况了,这就是苏武最后的结局呢。
自苏武离世后,于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苏武已然近乎化作一个符号式的存在了。对后世而言,苏武所代表的,正是那种坚贞不屈、即便面对生死抉择也坚决不投降的高尚品格。
那为何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苏武所处的地位会达到如此之高的程度呢?
答案说来并不复杂,汉朝时期就迫切需要存在这样一个人。进一步来讲的话,不只是汉朝,后续所有的中原王朝,也都十分需要这样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呢。
但凡对西汉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想必都会察觉到一个颇为有趣的情形:在汉武帝那个时期,存在不少汉朝大臣,他们居然都径直叛变投往匈奴了。其中,一部分人后来声称是佯装投降,最终得以返回汉朝;而另有一些人则是彻彻底底地真投降了,余生都留在了匈奴那边。
在当时,像这样的人可不止一两个呢。就拿著名的探险家张骞来说吧,他曾在匈奴生活了长达十二年之久,无疑是属于前面所说的那类人。并且,据说张骞在匈奴生活期间,还留下了自己的子嗣呢。
而说到后者,那可就多了去了。就像投降了的将军李陵,还有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投降匈奴,而且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从后世的视角去评判,李陵和李广利这类人无疑是应当遭人唾弃的。毕竟他们做出了背叛汉朝的行径,此等背叛之举,无论从何种角度考量,都是违背忠义之道的,所以在后人眼中,他们自是难以得到认可与原谅。
可问题在于,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对于这类事情,实际上众人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抵触情绪呢。
在那个时候,人们脑海中并未形成国与国之间明确的概念。当时的情形便是如此,大家对于国与国的区分,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这种意识在当时是极为淡薄的,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呢。
在汉朝时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汉朝不过就是一个朝代罢了。在其周边呢,要么是些被视作小弟的,要么就是被当成野蛮人的群体。由于那时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国家概念,所以像投降这类事情,其界限看上去就不是那么分明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人们没办法清楚地区分出来究竟谁属于自己人,谁又算作是敌人。而且对于战争的性质也难以明确界定,搞不清哪一场战争属于对外进行的战争,哪一场又属于内部发生的内战。
从血缘关系层面来讲,匈奴实则可算是自己人。据汉朝史书所记载,汉朝人觉得匈奴的祖先乃是夏朝亡国后被流放到草原上的夏朝王族后人。而像羌族、夜郎、南越、东越以及卫满朝鲜等其他边疆政权,若非要追根溯源的话,或许它们也都流淌着炎黄的血脉。
倘若从血缘关系的角度展开探讨的话,那些边疆政权实际上也都算是自己人。如此一来,汉朝与它们之间所发生的战争,本质上也就都应当被视作内战了呢。
然而要是站在国家层面去探讨,那些边疆政权,与汉朝明显并非同一性质。与此同时,倘若以国家作为考量单位,那么汉朝同那些地方诸侯国所发生的战争,这又该作何种界定呢?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些问题始终让汉朝的统治阶层深感困扰。基于这样的情况,众人对于投降一事该如何界定,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恰好是苏武的出现,让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苏武的故事堪称一个极为完美的典范。汉朝统治阶层或许都难以精准界定何种战争为外战,何种又是内战。然而他们却能够明确表示,像苏武这般的人,其做法就是正确的。往后众人只要以苏武为榜样去学习,便足够了。
自那之后,苏武便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式人物。后续历代封建王朝也都面临着相关类似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武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广泛传播开来,慢慢地为后世之人所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