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人是刘伯承的兵,登记信息被嘲笑,默默掏出三枚特等功勋章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1-11 03:54:17

1948年,一个年轻的四川小伙子跋涉千里,只为加入刘伯承元帅的队伍。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九死一生,浴血奋战,用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0年后,这位95岁的老兵张良荣在四川资阳市的一个小山村默默度过晚年。当他前往村委会登记退伍军人信息时,却遭到工作人员的怀疑。面对质疑,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红布包,展开后,三枚特等功勋章的光芒惊艳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睛。这些尘封六十余载的功勋,不仅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骄傲,更是新中国来之不易的见证。

救国从军 浴血荣归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普通的四川农家孩子张良荣出生在资阳市的一个偏僻山村。那是1924年,军阀混战让这个世代贫农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张家三个孩子中,张良荣排行老三。大哥和二姐从小就承担起家里的重担,上山砍柴,烧火做饭,却依然无法改变家中的贫困状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良荣的大哥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在宝山战役中,大哥被打瞎一只眼睛,此后与部队失去联系,生死未卜。

大哥参军的壮举在张良荣心中播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但父母失去大儿子的痛苦难以平复,坚决反对小儿子参军。

为了维持生计,张良荣每天到山上采集山货到集市售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亲眼目睹了四名国民党士兵无故殴打一位老人,还抢走了老人的货物。

这一幕彻底激怒了张良荣,他看清了国民党军队的真实面目。回家后,他向父母讲述了这件事,父亲终于被儿子的爱国之心打动,同意他参军。

1948年初,张良荣告别父母,踏上寻找解放军的征程。从四川到河南,他跋涉了半个中国,终于找到了刘伯承元帅率领的解放军队伍。

在四纵十一旅,张良荣从一名不会使枪的新兵开始。他虚心向老兵请教,刻苦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军事技能。

这一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在辽沈战役胜利的基础上,解放军发起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张良荣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南坪集执行阻击任务,面对敌军的空中优势和地面坦克部队,他们陷入了艰苦的战斗。但这个年轻的四川小伙子并未退缩,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担当。

这就是张良荣的从军之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投身革命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他这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

淮海血战 重获三等功

1948年冬,淮海战役的战火在华东大地上熊熊燃烧。刘伯承元帅率领的中原野战军担负起围剿黄维兵团的重任,而张良荣所在的部队则被派往南坪集执行阻击战任务。

黄维是个用兵老手,一眼就看穿了这支部队的意图。他立即集结优势兵力,准备一举突破南坪集的防线。

八架战机在天空中盘旋,地面上二十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两个榴弹营随时准备发起攻击。面对敌军的强大火力,张良荣和战友们只能依托战壕工事进行防守。

天空中的战机不断投下炸弹,让战壕里的解放军伤亡惨重。当时担任副班长的张良荣主动请缨,要带人去炸毁敌军的坦克。

在敌机的轰炸下,张良荣带领几名战士开始埋设地雷。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几名战士当场牺牲,埋雷的工具也不知去向。

张良荣来不及寻找工具,带领剩下的战士徒手挖掘地面。他们的手被石块划得鲜血直流,但没有人停下来。

终于,一片雷区布置完成。张良荣躲在战壕里,紧盯着缓缓驶来的敌军坦克,手里握着引爆的导线。

第一辆坦克驶入雷区,张良荣立即拉动引线。意外发生了,地雷没有立即爆炸,而是延迟了几秒才引爆。

爆炸声暴露了张良荣的位置,一辆幸存的坦克立即调转炮口。炮弹在战壕边炸开,冲击波将他震晕在战壕里。

等张良荣醒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看到远处有火光闪烁,那是解放军的阵地。

带着浑身的伤,张良荣一瘸一拐地朝火光方向走去。在简单包扎后,他又重新投入了战斗。

这一仗,张良荣前后负伤四次,但始终坚持在战斗岗位上。他们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结束后,军队党委对张良荣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进行了嘉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枚特等功勋章。

张良荣把这枚勋章小心地别在胸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部队浴血奋战的见证。

从一个不会使枪的农家子弟,到战功赫赫的英雄战士,张良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而这,仅仅是他军旅生涯的开始。

功成名就 深藏英名

2018年的一个清晨,资阳市丹山镇老君村的广播响起了退役军人事务所副局长的声音。广播中说道,要给立过功的老兵挂上光荣牌。

这个消息传到了张良荣家中,当时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女儿听到广播后,随口说父亲虽然当过兵,但没立过功,拿不了光荣牌。

张良荣站起身,目光坚定地说自己要去村委会。老人执意要去,女儿只好推来轮椅,准备带他前往。

趁着女儿推轮椅的空档,张良荣颤颤巍巍地走到柜子前。他打开柜门,从最里面取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小包袱。

当他们到达村委会时,工作人员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九十多岁的张良荣急忙喊住村长。

村长看到张良荣,连忙上前搀扶。他劝说张良荣,光荣牌不是谁当过兵就能拿的。

张良荣没有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那个红布包。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袱,露出里面珍藏了六十多年的军功章。

工作人员仔细辨认这些军功章:一枚一等功勋章,三枚特等功勋章,七枚三等功勋章。此外还有数十张证书,记录着这位老兵的战功。

张良荣的事迹很快传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记者纷纷前来采访,都想知道为什么要隐藏军功六十年。

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人平静地说,他要的不是钱和名。他要为那些牺牲的战友争这份荣誉,也要让后辈子孙记住报国的志向。

村委会很快为张良荣家挂上了光荣牌。这块牌子不仅是对一位老兵的肯定,更是对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见证。

张良荣的故事被越传越广,许多人慕名而来看望这位功勋老兵。他们想听听这位老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在采访中人们才知道,张良荣退伍后本可以去酒厂工作,享受优厚待遇。但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回到农村务农。

回乡后的张良荣从未向人提起过自己的军功。那些珍贵的军功章被他小心收藏,连最亲近的妻女都不知情。

这一晃就是六十年,直到这天,这些尘封已久的功勋才重见天日。老人终于等到了国家对老兵的这份褒奖。

张良荣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本色。这些功勋章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精神永存 薪火相传

张良荣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寻访老兵的热潮。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深入基层寻找像张良荣这样的功勋老兵。

一批又一批的记者来到老君村,他们不仅要采访张良荣,还要探访那些同样默默无闻的老兵们。在张良荣的带动下,村里又有三位老兵拿出了尘封多年的军功章。

退役军人事务部为张良荣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表彰会。那天,老人穿上了珍藏多年的军装,戴上了所有的军功章。

表彰会上,张良荣将自己的三枚特等功勋章捐赠给了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他说这些功勋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

当地政府为张良荣建立了一个小型展览室,陈列着他的军装、证书和相关史料。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聆听老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张良荣的孙辈们也深受影响,他的大孙子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军校。在入伍宣誓时,这位年轻人立志要继承爷爷的精神,为国争光。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派专人记录整理了张良荣的口述史,将这段宝贵的革命历史永久保存。这份口述史后来被编入了当地的党史教材。

老人的故事感染了更多人,全国各地的老兵纷纷站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被重新挖掘,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当地政府在张良荣家附近建立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每逢重大节日,这里都会举办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张良荣常常被邀请到学校做报告,向年轻一代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他说这些故事不是为了彰显个人功劳,而是要让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基层干部定期上门看望张良荣,为他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老人的养老待遇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媒体持续关注张良荣的生活,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微电影。这部微电影在网络上广受好评,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

退役军人事务部将张良荣的事迹编入了《功勋老兵风采录》。这本书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激励着更多的退役军人。

如今的张良荣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永恒的。

这位老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本色,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这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0 阅读:0

红尘的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