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殇、正道之光——大帝苻坚的千古评说

史实记录彬彬 2024-02-17 06:00:52

前面我用三万多字的篇幅讲了前秦的草创、崛起、鼎盛和隐忧,今天来讲淝水之战和前秦的覆亡。

一、桓冲伐秦

淝水之战虽然是前秦对东晋发动的灭国之战,但导火索却是东晋主动点燃的。

公元383年五月,就在前秦天王苻坚还在为南征之事跟群臣激烈辩论的时候,东晋荆州刺史桓冲为了夺回四年前被前秦攻占的襄阳,发兵十万,北上伐秦。

为了阻止前秦军赶来增援,桓冲派出三路偏师:大将刘波率北路军扫荡汉水北岸的前秦军据点,大将杨亮率西路军入蜀攻涪城,大将郭铨攻武当,自己则率桓家子弟兵直取襄阳。

荆州军攻势极猛,西路军沿长江逆流而上攻入蜀地,连克五城,兵锋直指涪城(今四川绵阳);

北路军接连攻克万岁(今湖北谷城)、筑阳(今湖北谷城北),把襄阳和武当分割包围,襄阳形势岌岌可危。

苻坚急忙派儿子巨鹿公苻睿、冠军将军慕容垂率步骑五万救襄阳,大将张崇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

七月,桓家猛将桓石虔再显神威,大破张崇于武当,苻睿吃惊不小,顿兵于邓州,命慕容垂屯驻新野,与自己成掎角之势。

但慕容垂终究是慕容垂,他主动逼近汉水,命手下军士每人持十把火炬,绑在沿江的树林里,一时间,江北火光燎天,绵延数十里。

桓冲见如此声势,以为前秦大举来援,于是放弃襄阳,召回大军,退回了荆州。

其实这倒不能说是桓冲怯懦胆小、畏敌如虎,只能说这是自桓温以来桓家军一贯保存实力的“优良”传统。

桓氏之所以长期占据东晋半壁江山,就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私人军事力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拿出来与敌人血拼,此前桓温三次北伐已经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苻坚来也

原本苻坚就一心南征,只是碍于群臣谏阻,迟迟没有最终拍板。如今桓冲主动进攻前秦,正好给了苻坚绝佳的出兵理由。

是年七月,苻坚正式下旨昭告天下——全面攻晋!

旨意里具体说了三件事:

第一,全国总动员,按十丁抽一进行征兵。按说这个征兵比例比当年后赵石虎的三丁抽一,前燕慕容㒞的五丁抽二已经是相当低了,但征发的兵员仍多达百万,可见前秦幅员之辽阔,人口之众多。

第二,征召二十岁以下的良家子从军。所谓“良家子”,就是除了犯罪官员、获刑人员、入赘为婿、自己或父母或祖父母曾经从商之人以外的出身清白的少年,这样又得三万骑兵。

第三,也是最搞笑的,旨意中提前任命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为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

而且苻坚认为战事会很快结束,为了避免东晋君臣来到长安无处居住的尴尬,下令提前为他们修建府邸,以便晋孝武帝、谢安、桓冲等人可以宾至如归、“拎包入住”。

又曰:“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

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第一,苻坚这种盲目的乐观必然会使全军滋生出轻敌情绪;

第二,苻坚又在大肆封官。要知道,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侍中都是炙手可热的实权官职,属于稀缺政治资源,前秦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官员眼巴巴盯着这些位置,如今苻坚全给了外人,叫他们作何感想?

八月初,苻坚命亲弟弟、阳平公苻融为主帅,下督张蚝、慕容垂统领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进攻淮河南岸的寿阳(今安徽淮南寿县)。

同时命姚苌为龙骧将军,都督梁、益诸军事,出汉中进攻荆州,牵制桓冲。

八月中旬,苻坚御驾离开长安,亲统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南下。

史书描述,前秦军东西万里,旗鼓相望,水陆齐进,运漕万艘,声势相当惊人。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动员,前所未有,后世也只有隋炀帝二征高丽时的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差相仿佛。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兵力分布在前秦广袤的疆域上,只能靠快马传信协调各路大军进度。

一个月后,当苻坚抵达项城(今河南周口项城)时,从河西走廊赶来的凉州兵还刚刚到达咸阳,蜀中的水军还没出长江三峡,而幽州、冀州的部队则刚刚赶到彭城(今江苏徐州),真正抵达东晋淮河防线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五万前锋部队。

但二十五万对东晋来说已经是黑云压城之势,东晋举国震动,人情惊骇。

好在丞相谢安稳如泰山、镇定如常,请晋孝武帝下旨,由弟弟谢石为大都督,率谢琰、桓伊领八万精兵迎敌。

担任晋军前锋的,则是谢玄的侄子,东晋第一名将谢玄和他的北府兵。

坐镇荆州的桓冲也放下家族利益,打算派三千精锐骑兵驰援建康。

谢安坚决拒绝,派人对桓冲传话:“朝廷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兵力无缺,请您不必担心,只管守住荆州就好。”

但桓冲仍然忧心忡忡,叹息着说:“谢安长于政务却不懂军事,如今秦兵大举来犯,他还整天好整以暇、故作轻松,派他谢家那些没经过历练的少年去迎敌,兵力又少,我看前景不容乐观,估计我们都要成为苻坚的阶下之囚了!”

冲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

三、北府扬威

八月,前秦军开始围攻寿阳,十月,寿阳被苻融攻克,东晋寿阳太守徐元喜被俘,前秦旗开得胜。

紧接着,慕容垂攻拔郧城(今湖北安陆),前秦形势愈发一片大好。

原本东晋朝廷派龙骧将军胡彬率五千水军从淮河来救寿阳,行至半路寿阳已失,胡彬只得率水师舰队退守硖石(今安徽淮南凤台西南,寿县以北的淮河河道)。

苻融一面围攻胡彬,一面派大将梁成率军五万(《晋书》记载“两万”)赶往下游的洛涧,在淮河河面竖起栅栏,断掉了胡彬的归路。

胡彬进退两难,顿成瓮中之鳖。

这时,谢石、谢玄大军已进至洛涧以东二十五里处(《晋书》记载为“十里”),谢石听说是梁成重兵扼守洛涧,颇为畏惧,不敢前进。

梁成是前秦元老重臣梁平老之子,也是已故前秦名将邓羌麾下得力干将。前秦灭前燕的潞口大战时,他与邓羌、张蚝合力冲阵,所向无前,威名传遍天下,也难怪谢石心里发虚。

这时胡彬困于硖石,军粮告罄,急得不行,派人送书信给谢石:“老谢,我军粮已尽,快来救我,晚了咱哥俩就再也见不到了!”

谁知书信又被前秦军截获,送给了苻融。

苻融见信大喜,急报苻坚:“晋军人少,不堪一击,就是怕被他们逃走,请您速来!”

苻坚向来最喜欢亲临前线,二话不说就脱离大军,仅率八千轻骑从项城出发,倍道兼行赶到寿阳。

这是淝水之战中三个鬼使神差的转折点之一。

假如苻坚稳坐项城,那么即使淝水战败,苻坚的中军也不会动摇,局面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控制。

而苻融要苻坚速来寿阳的请求也很令人费解,你手上明明有二十五万大军,安心挡住谢石,慢慢困死胡彬不就得了,干嘛催皇帝哥哥上前线呢?

难道还能指望苻坚亲自抄家伙上阵砍人?否则,苻坚来与不来,对你苻融来说有什么区别呢?

胡彬粮尽,遣使告石曰:“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融。融驰使白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二件鬼使神差的事情:苻坚派度支尚书、东晋降将朱序前往谢石军中劝降。

本来战前派人劝降也属正常操作,但派的人是朱序,这就不妙得很了。

朱序当年死守襄阳一年,城破后力竭被俘,归顺了苻坚。苻坚派他去说降,也有可能是请他现身说法,增强劝降的说服力。

但朱序虽降不叛,一直心念故国,这下就出了大事。

朱序一见谢石,立即将前秦军的军事布置和盘托出,又大声疾呼:“秦军有百万之众,如果尽数到来绝难抵御。如今应该趁他们尚未完全集结,主动寻求决战。若能将其前锋击溃,则可对他们的士气造成重大打击,后面的仗就好打多了!”

朱序的到来意义极为重大,与官渡之战时许攸投奔曹操颇为类似。

在那个信息落后的年代,敌方军情虚实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朱序提供了“秦军兵力分散,主力未至”的重要情报,对东晋赢得淝水之战至关重要。

但谢石听说苻坚已经亲临寿阳,愈发踌躇。

我们后人因为知道历史走向,当然觉得苻坚没什么好怕,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假如你是当时的谢石,想到苻坚这么多年灭国无数,战无不胜,能不畏惧?

这时,谢安之子谢琰力劝谢石听从朱序意见,谢石考虑再三,最终同意。

史书没有记载谢石与朱序是否就如何决战进行了什么谋划,但结合后来的史实,我认为他们一定有过反复推演,初步确定了具体的战略战术。

是年十一月,谢玄命大将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强渡洛涧,向梁成发起猛攻。

洛涧之战是淝水之战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场战役,没有任何奇谋花招,也没有任何偶发事件,纯粹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一刻,五千江北流民组成的北府兵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战斗力,个个以一敌百,杀声震天动地,竟摧枯拉朽般将五万前秦军彻底击溃。

然后又分兵包抄,以少围多,阻断前秦军退路。

前秦军肝胆俱碎,争相溃退,被斩首万余级,主将梁成及其弟梁云、将领王咏被当场斩杀,另有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多名前秦将领被生擒,军资器械全部被晋军缴获。

晋军趁胜渡过洛水,直抵寿阳东北的八公山,与苻坚大军隔淝水对峙。

四、淝水之殇

仿佛晴空一声霹雳,洛涧惨败的消息传到寿阳,苻坚大惊失色。又听说晋军已至,急忙与苻融登城眺望。

但见淝水北岸阵势森然、杀气冲霄,八公山上旗幡如海、人影绰绰,就连草木都像是晋军模样。

苻坚这才开始有了畏惧之心,对苻融说:“这明明就是劲敌呀!你怎么说敌军人少,不堪一击呢?”

坚与融登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

后面的剧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苻坚命大军沿淝水布阵,晋军无法渡过。

谢玄派出使者向苻融传话:“你们远道而来,却临水列阵,这是准备打持久战吗?不如请稍稍后退,让我军渡河,咱们光明正大决战一场,岂不爽快?”

前秦诸将闻言都说:“我军兵力占优,应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自然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应该自乱阵脚。”

这时,第三件鬼使神差的事情发生了。

苻坚脑中灵光乍现,说:“兵法有云‘半渡而击’,我们可以假意退却,让晋军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时,我们用铁骑迅疾掩杀,还怕不能大胜吗?”

苻融也觉得哥哥说得有理,当即指挥全军后撤。

没想到前秦军一退就刹不住车,竟然不受控制地不停后退,并逐渐混乱起来。

谢石、谢玄、谢琰、桓伊等人抓住时机,率八千精锐晋军迅速渡河,向前秦军发动猛攻。

这里面就数谢石最倒霉,他碰上的是前秦五虎将中的张蚝。张蚝的确是世之名将,强力约束部队与谢石激战,竟将谢石打得连连后退。

但谢玄、谢琰仍气势如虹、奋力挺进,将前秦军不断击溃。

众因乱不止,玄与琰、伊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石军距张蚝,小退。玄、琰仍进,决战肥水南。——《晋书·列传·第四十九章》

这时,“无间道”朱序的高光时刻来临,他在后阵高声狂呼:“秦兵败了!秦兵败了!”于是前秦军更加混乱,开始由撤退向溃退、溃散加速演变。

平阳公苻融大惊,急忙策马掠阵,力图整顿行伍,却被乱军冲倒马匹,摔落在地,紧接着被汹涌而来的晋军斩杀,前秦军彻底崩溃。

堂堂天子御弟当场阵亡的,放眼整个魏晋南北朝似乎也只有苻融一人而已。

苻融学识、德行都属一流,治理政务也是行家里手,人长得帅,口碑又好,本来是王猛的衣钵传人,文治方面的优秀继承者,却死得如此憋屈,真是可惜,可叹。

而天子苻坚也不好受,被流矢射中,身负重伤,被裹挟在乱军之中千里奔逃,一路上风声鹤唳,冻饿交加,凄惶无比,险死还生。

这一战,前秦军自相践踏而死的、落水淹死的、逃亡路上冻饿而死的,远多于被晋军杀死的,尸体漫山遍野,堵塞河道,河水为之不流。

最终,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获全胜,前秦完败落下帷幕。

战后小结,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前秦军为什么会自行崩溃?

按说如果是流民草寇、乌合之众,的确有可能出现这种一溃千里的情况。毕竟二十多万人,前后纵深可以达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战场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但前秦军并不是流民,这些年东征西讨从未停歇,即使有刚招募的新兵,但中层骨干应该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凭借旗帜、鼓乐、号角的指挥,应该不至于出现这种最低级的失误。

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前秦内部各级指战员对苻坚长期以来“重外轻内”、“肥水总流外人田”的政策不满,对征伐东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一见形势不对就顺势后退,等到局面脱离控制,再想约束整顿就为时晚矣。

再加上晋军尤其是谢玄的北府兵战力确实太过强悍,每每前秦军有集结的趋势,都被瞬间击溃,自然就回天乏术了。

第二,苻坚的军事能力的确比较拉胯。苻坚登基前虽然也打过一些不痛不痒的仗,但基本都是副职,不是主将。登基后则主要是靠王猛、邓羌、杨安、张蚝、吕光打天下,军事经验并不丰富。

可偏偏这位仁兄又酷爱靠前指挥,当年王猛灭燕,他就兴冲冲地赶来邺城帮忙,把王猛着实吓了一跳,赶紧劝他回去老实呆着。

有王猛在,苻坚不敢乱来,现在没了王猛,苻坚就放飞了自我。如果不是他横加干预,发表什么“半渡而击”的高论,前秦军也未必会败。

第三,前秦攻晋的准备工作严重不到位,战略规划和统筹调度一塌糊涂。

从晋灭东吴和后世隋灭南陈看,北方政权都是经过多年准备,精心筹划,然后三路并进,互相配合,环环相扣。

晋朝是王浚在东线吸引火力,杜预在荆州统筹调度,王濬从巴蜀顺江东下,攻入建康;

隋朝是杨素、宇文弼从巴蜀顺江东下,吸引南陈水军西进,大打歼灭战;杨俊、于仲文从荆州南下,扼守郢州(今湖北武汉),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王世积从九江积极突破,穿插奔袭建康后方;还有个燕荣在海上虚张声势,牵扯太湖和三吴地区的守军;最后贺若弼、韩擒虎才得以抢渡长江,攻入建康。

相对而言,前秦的准备严重不足,最关键的巴蜀水军毫无存在感,中路的姚苌寸功未立,荆州和郢州还牢牢掌握在桓冲手中。只有东线苻坚、苻融孤军深入,且没有完成集结就仓促决战,这在战略上极为不智。

可以断言,前秦就算淝水之战获胜,前景也不容乐观。

即使能突破江淮丘陵进抵长江北岸又能如何?荆州的桓家军随时有可能东下截击,或者骚扰前秦漫长的后勤补给线,结局一样要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世北齐攻南陈的建康之战,陈霸先诱敌深入,利用水军四面出击,断绝北齐军粮道,利用河湖水网困住敌军,最终北齐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片甲无归(详见)。

至于第四个问题——淝水之战的历史意义,留到对苻坚盖棺定论时再讲。

五、苻坚之死

前秦兵败淝水,大军土崩瓦解,苻坚带着残余的千余骑投奔了慕容垂。

此时的慕容垂手下有三万完好无损的人马,其子慕容宝、其弟慕容德都劝慕容垂杀死苻坚,起兵复国。

但慕容垂毕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叹息着说:“苻坚以国士待我,我怎能加害于他?”还是将兵马奉上,并亲自护送苻坚返回关中。

随后,慕容垂向苻坚提出,国家新败,关东六州人心不稳,请求率军去邺城,帮助苻坚之子苻丕镇守关东,苻坚也慨然同意。

看到这一段,我不由心生感慨。

这些年,多少人在苻坚耳边说慕容垂的坏话,怂恿他杀掉慕容垂,苻坚始终不为所动,反而对慕容垂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而慕容垂虽然常存复国之志,但在其位、谋其政,从没有偷奸耍滑,暗中行不轨之事,也算是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报答苻坚。在苻坚最落魄的时候,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选择了先报私恩,再义取天下;

慕容垂要走,老臣权翼一再提醒苻坚,慕容垂此去必反,苻坚心里也未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仍然给了他数千人马,算是给了慕容垂复国的第一笔本钱。

最后慕容垂在河北攻城略地,却明确表示关中是苻坚的地盘,他不会问津;而苻坚听说慕容垂复国后,也叹息着说,关东之地本就是慕容垂他们家的,我也不要了。

所以,这对敌友君臣虽然相爱相杀了大半辈子,却能互相珍重,互相体谅,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不行龌龊之举,也算是为那个血腥乱世增添了一抹人性的光辉吧。

苻坚返回长安后,一方面在宗庙哭悼苻融,并颁发罪己诏向百姓忏悔过失。又下令熔炼兵器,打造农具,偃武修文,抚恤阵亡将士,免除死难者家属世世代代的赋税徭役。

另一方面,苻坚没有消沉,反而更加振作,励精图治,试图重建国家秩序。

但前秦不败的神话已经破灭,前期扩张太快埋下的隐患终究爆发。

公元384年正月,也即淝水之战两个月后,慕容垂袭杀苻飞龙,联合丁零人翟斌在洛阳起兵,堂堂正正地打响了反抗前秦的第一枪。

三月,前秦北地郡长史慕容泓在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起兵,与前秦对抗。苻坚派苻睿、姚苌前往讨伐,结果被慕容泓击败,苻睿阵亡。

苻坚迁怒于姚苌,扬言要杀他,姚苌惧罪逃奔渭北(今甘肃庆阳一带),索性把牙一咬:“大家反,我也反!”于是自称羌人大单于、万年秦王,数十万羌人赶来归附,姚苌声势大振。

苻坚大怒,亲自率军讨伐姚苌。姚苌这人,精于谋人而短于谋事,打仗水平忽高忽低、很不稳定,连续被苻坚击败,又被截断水道,全军饥渴难耐,眼看就要玩完。

苻坚胜券在握之际,不料突然天降大雨,解了姚苌全军断水危机。苻坚不禁仰天哀叹:“老天无眼,为什么要给反贼降下甘霖?”只得痛哭而还。

此后,苻坚昔日最心爱的“小正太”、平阳太守慕容冲也扯起反旗,与慕容泓会师,大举进攻长安,战况异常惨烈(详见)。

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慕容冲率军攻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身负多处创伤,以致血流遍体。

慕容冲攻不下长安就长期围困,城中粮食断绝,以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

苻坚倾尽家底,将自己的余粮分给他人,将士们将肉含在嘴里不舍得咽下,回到家后吐出给妻子儿女们吃。

坚飨群臣,时长安饥,人相食,诸将归,吐肉以饲妻子。——《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八》

但即便如此,将士们依然忠于苻坚,都说:“愿与陛下同生共死,绝不离弃!”

这一时期,河西的乞伏鲜卑、仇池的杨氏氐人、河套的铁弗匈奴、代北的拓跋鲜卑纷纷自立,再加上慕容垂纵横关东,羌人姚氏割据北地,吕光远在西域,凉州也已暗中独立。

堂堂的大秦天王苻坚终究还是走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穷途末路。

公元385年五月,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意思是只有去往五将山(在今陕西宝鸡麟游县良舍乡境内)才能长久,便从长安出奔,留太子苻宏守城。

然而才离狼窝又入虎穴,五将山靠近北地郡,正是羌人姚苌的势力范围。

姚苌可没有慕容垂的原则和底线,立即派兵包围五将山,擒住了苻坚。

不过苻坚余威犹在,姚苌也没有勇气直面苻坚,另派他人去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

苻坚气度雍容,神色自若,轻蔑地说:“小小一个羌人也敢逼迫天子?天命再怎么轮回、朝代再如何兴替,也轮不到你们羌人当皇帝!我已经把玉玺送到晋国去了,你们死心吧!”

姚苌又派人游说苻坚,请他将帝位禅让给自己,苻坚神色凛然呵斥道:“禅让是要让给圣贤,姚苌一介反贼,凭他也配?”

姚苌这下好比揣了个烫手山芋,丢不得、吞不下,进退两难。

足足煎熬了一个多月,最终姚苌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将苻坚秘密勒死在新平郡(今陕西咸阳彬县)的一座佛寺内。

临死前,不知苻坚是否会想起自己与王猛纵论天下时的豪情壮志、政变登基时的果断决绝、征伐四方时的意气风发、淝水之败时的无比凄凉......。

公元385年10月16日,一代雄主、大帝苻坚终于黯然落幕,时年四十八岁,此时离淝水之败仅仅过去了两年。

苻坚死讯传开后,连姚苌手下的将士也为之哀恸流泪,姚苌更深感压力巨大,为了掩饰自己罪行,又假惺惺为苻坚上谥号为壮烈天王。

此后,苻丕在晋阳继位,被东晋攻杀;苻登在南安继位,被后秦攻杀;苻崇在陇西继位,被西秦攻杀。

公元394年,随着苻崇死去,前秦彻底灭亡,前后享国四十四年。

六、路在何方?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最优秀的君王,没有之一。即使算上东晋的那些皇帝,也没一个配给苻坚提鞋,我对这话负责。

苻坚的优秀首先体现在他“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的崇高理想上。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对所有投奔他的和投降他的人都以诚相待,慕容垂、慕容暐、慕容德、姚苌、张天锡、乞伏司繁、乞伏国仁、刘库仁、刘卫辰、拓跋珪、杨世、朱序等等,无不受到重用、手握实权。他还对东晋君臣虚位以待、翘首以盼,一门心思地期待与他们和衷共济,共同开创伟大的盛世。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崇文重道、劝课农桑、躬行节俭、礼贤下士,时时刻刻以有道明君的标准要求自己。有时偶尔放松了,只要别人稍加提醒,他立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一改过去胡人君王杀伐暴虐的作风,广施仁义、鲜少杀人。五胡十六国的百年乱世中,屠城害民的比比皆是,唯独苻坚例外。他灭国无数,但史书中找不到一次前秦军屠城的记录,往往都是秋毫无犯,百姓各安其乐。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废除前赵、后赵胡汉分治的政策,对各族百姓一视同仁,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共处的价值观。

在他的努力下,前秦的有效疆域空前庞大,境内除了经济富足外,儒学兴盛、礼乐昌明、文化发达、典章完备也是一大特色,堪称大治之世。

所以,这里对前文留下的问题“淝水之战的历史意义”作一个回应。

有人说,淝水之战使汉人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使汉人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是文明战胜野蛮的正义之举。

对任何持这种观点的人,我都有一种想将《资治通鉴》、《晋书》、《十六国春秋》扔在他脸上的冲动,哪怕稍微翻翻这些史书,你都会知道这个说法有多么荒谬绝伦。

当然,我不是说东晋就应该望风而降,俯首称臣,我也同样为谢安、桓冲、谢玄、刘牢之等人不畏强暴、以弱抗强的壮举击节赞叹。

但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歌颂一方,就歪曲事实、抹黑一方。

假如,我是说假如东晋亡于前秦,其本质与东吴亡于西晋、南陈亡于大隋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晋灭东吴和隋灭南陈为什么就值得肯定,而前秦败于东晋就是文明战胜野蛮呢?

苻坚是氐人不假,身死国灭也不假,但他的思想境界、文化内涵、道德操守,又有几个汉人皇帝能比得上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你把苻坚说得这么好,那他为什么失败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个话题,也是网上很多朋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果王猛不死,如果王猛再活二十年,苻坚能否统一天下?”

我的回答是:不能,一定不能。

首先,王猛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攻晋的主张。不攻晋,当然无法统一天下。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王猛也没有找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即民族矛盾的办法。

王猛绝对是当时文韬武略第一人,但他对待民族问题的理念并没有什么创新。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王猛的民族观念。一次,有个大臣向苻坚建议,关陇地区的外族人太多,建议苻坚将这些外人迁出关中,保证氐人在关中占主导地位。

王猛听了以后大怒,坚决主张处死这名大臣,苻坚同意了王猛的意见,将这名大臣斩首。

这说明,苻坚和王猛对民族问题,都是秉持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的理念,这无疑是对的。

同时,王猛又主张逐步铲除各民族的领军人物,如慕容垂、姚苌等,比如金刀计就是明证。

从后来前秦的灭亡看,这也是对的。

但王猛对民族问题的思考也就止步于此了。

而仅有这些就够了吗?

各民族会因为挤在一起居住就自然融合吗?很遗憾,不会,或者说很慢,慢到无法想象。

那么一个民族会仅仅因为你除掉了他们的领军人物就跟你民族融合吗?显然更不可能!

杀了慕容垂、姚苌,还有其他的慕容氏、姚氏人物出现,仇恨反而更深。

所以,王猛和苻坚“民族融合”的目标是对的,但缺乏具体有效、有针对性的措施。

也许王猛正是因为意识了这一点,才会反对南征攻晋。

那么如何解决民族矛盾,实现民族融合呢?

这里,我把我所有知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的问题做一个梳理,由于才疏学浅,仅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一、西晋对少数民族的压榨迫害非常严重,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比如八王之乱时,各地军阀要么随意屠杀少数民族,要么豢养他们作为自己的打手和炮灰,要么将他们像牲畜一样贩卖,比如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就曾被贩卖为奴,这种民族政策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二、西晋灭亡后,后赵统一北方,石勒已经有一些关于民族问题的初步思考,可惜在位时间太短。石虎继位后则大开历史倒车,残酷迫害汉人,视汉人为猪羊草芥,这样的民族政策显然也是极端错误的。

包括后来的冉闵也一样,鼓励汉人屠杀胡人,制造极端民族仇恨,汉人因此而死的并不比胡人少,最终自己也人心丧尽,死于非命。

三、前燕的做法相对后赵有所克制和缓和,但仍然是鲜卑人奴役汉人,胡汉矛盾并没有得到化解。

四、前秦和后秦都坚持民族平等的理念,但都在具体措施上乏善可陈,最终也都被异族灭亡。前秦是亡于鲜卑和羌人,后秦则长期被铁弗匈奴、拓跋鲜卑、乞伏鲜卑群起围攻,最终亡于汉人刘裕。

五、刘裕北伐夺取关中后,对羌人赶尽杀绝,在民族问题上更是没有任何思考和有效举措,即使没有沈田子和王镇恶火并,刘裕也无法长期据有关中,只会被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日益消耗,最终走向失败。

六、北魏对民族问题开始有了具体举措,那就是“汉化”。孝文帝元宏采取“一刀切”的极端汉化政策,抛弃民族姓氏、禁止民族服装、杜绝民族习俗,于是我们汉人拍手叫好,觉得大有面子,从而对孝文帝赞不绝口。

但事实如何呢?

孝文帝改革仅仅二十四年后就爆发了“六镇之乱”,六镇鲜卑旗帜鲜明地要求去除汉化,恢复鲜卑传统,给北魏造成了致命打击,三十五年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灭亡。

这说明,极端而激进的汉化并不是民族融合的正确途径。

七、东魏和北齐在民族问题上采取的是制衡策略。一方面,以晋阳霸府为中心,保持鲜卑特色,凝聚鲜卑人心;另一方面,以国都邺城为中心,实行汉化制度,笼络汉人世家大族。

从高欢到高澄、高洋、高演、高湛,时而用汉人打压鲜卑人,比如崔暹反腐,时而用鲜卑人打压汉人,比如云龙之变。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制衡往往带来残酷的内部斗争,使东魏和北齐的国力一再被削弱,最终被北周灭亡。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一直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枭雄的头号难题。

其中最低级的,就是石虎、冉闵那种势同水火、种族灭绝的做法;

而高一档次的,是有心融合却想不出具体做法的,比如苻坚、王猛、姚兴、高欢等;

再高一档次的,是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虽然最后国家灭亡,但至少已经开始从制度上寻找突破;

而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就是西魏和北周,也即是魏晋南北朝第一政治家——宇文泰。

宇文泰的理念精髓在于——不强求汉化,也不强求胡化,而在于“融合”。

换句话说,只要有利于“融合”,就既可以汉化,也可以胡化。

比如建立府兵制,打破胡人打仗、汉人耕田的传统,使底层胡汉人民一同当兵、一同耕田;

比如建立八柱国制,既恢复了八部鲜卑旧制,又契合了“天子掌六军”的周礼,同时使汉人贵族如李虎、李弼、赵贵与鲜卑贵族如自己、独孤信、于谨平起平坐,分享政治资源;

比如广泛联姻通婚,从血脉上实现融合,形成了凝聚力极强的关陇门阀贵族集团;

比如将苏绰的《六诏》作为治国纲领,推行儒家治国理念;

比如恢复鲜卑旧姓、赐汉人将领鲜卑姓,增强汉人将领归属感;

比如鼓励鲜卑人入籍汉人世家大族等等(以上内容详见)。

正是这些灵活务实的具体举措,才算是真正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民族融合之路,也为隋唐盛世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宇文泰的天才创举也是建立在无数人,包括苻坚、王猛在民族问题上的正反教训得出来的。

最后说回苻坚。

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君王中倡导汉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先行者。

他使前秦成为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最迅速、政治最清明、行政效率最高、最有规模气度、最富生气的政权。

尤其是前秦的文化礼仪,连以正统自居的东晋也望尘莫及。

所以柏杨先生说:“苻坚大帝以超越时代的睿智之姿出现于历史舞台,为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一个太平盛世。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天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这是柏杨先生的一家之言,关于“五位大帝”的说法也见仁见智。

而我的评价是:

苻坚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个为了理想矢志奋斗的人,一个将儒家文化融入血脉的人,也是一个心中蕴藏着正道之光的人。

他虽败,却永生!

2 阅读:251
评论列表
  • 2024-02-23 09:18

    文笔流畅,内容扎实,大有古风,是有知识又会写文章的人。与当下大行其道的人工智障和文盲自媒体判若云泥。显得高高在上,卓尔不群。

  • 2024-02-23 17:21

    符坚怎么就魏武附身了呢,明明有羊沽杜预的好剧本,非学曹操一波送,但是人家曹操坚持只重用诸曹夏侯本家人,外姓的能力再强也只能打副手,你符秦王是真的一颗真心唉

    熊大爷 回复: 用户10xxx25
    曹操和苻坚用人真是南辕北辙,曹操只信任诸曹夏侯,异姓能力再强也要被诸曹夏侯节制。苻坚是来降就重用,不加节制。。。不过曹操也是输在疑心上,开疆拓土就自己和夏侯渊,白瞎了巨大的内部潜力
    用户10xxx25 回复:
    魏武个人能力还是相当可观的,符坚个人感觉志大才疏,有种加强版齐桓公的感觉——结局也很相似,随着管仲(王猛)的离世,自己根本撑不起这大摊子,最终下场凄惨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