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耄耋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却非要与大山过不去。虽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但也不曾放弃。此等“挖山不止”的精神,正是我华夏民族之精髓,经年传承,生生不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1997年,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儿站了出来,表示要做当代愚公。他放出豪言,要给喜马拉雅山开个大口子,把青藏高原变成鱼米之乡,让大西北成为塞上江南。
这个老头儿叫牟其中,南德集团前董事长,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商人。提起牟其中这个名字,现在的大部分人估计都挺陌生。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可是一位风云人物,声名显赫。作为当时最早崛起的那一批企业家,牟其中在内地商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堪称教父级别。当下内地的那些顶尖企业家,许多人都是其后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牟其中下海经商。在那个物资商品极其匮乏的年代,牟其中仅花了十余年的时间,就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一度登顶财富之巅,成为当时的内地首富。
当然,那时候的资产统计行业还不成熟,各种“首富”层出不穷,排行变化很大,牟其中这个“首富”头衔,是否名副其实,那还有待商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牟其中已经成为内地最顶级的富豪。
牟其中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崛起,与其极具创造性的头脑是分不开的。他这个人,非常具有想象力,总是喜欢干出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来。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
比如,在1989年,当时的内地经济相对疲软,牟其中手中积压了大批的货物,公司陷入停摆危机。为了打开销售渠道,牟其中就座火车北上,准备去京城碰碰运气。那时候没高铁,还是绿皮火车,速度相当慢。所以,对于牟其中而言,这是一趟相当漫长的旅程。
为了打发时间,牟其中就和车厢里的乘客聊天。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的男人聊天,最喜欢的话题就是点评国家大事儿,即便自己其实啥也不懂。牟其中他们也不例外,这聊着聊着就聊到苏联那儿去了。
众所周知,1989年这个时候,正值苏联解体前夕,日子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好过。当时有乘客告诉牟其中,苏联为了维持生计,已经开始准备卖飞机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牟其中在打听到苏联人准备卖飞机的消息后,敏锐的商业嗅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大商机。
所以,到了京城之后,牟其中也没有想着去推销自家的货物了,而是到处筹备着买苏联飞机这事儿。最终牟其中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花了差不多500车皮的罐头、皮革等轻工业商品,从苏联那里搞到了4架图—154飞机,并将其转手给力川航,用于替换新的客机。
牟其中“罐头换飞机”的操作,不仅让自己大赚一笔,还成功帮国家消耗掉了大量的积压库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此后,牟其中便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频出,比如要投资百亿,开发满洲里;联手俄罗斯,共同发射卫星等等。而前面所提到的“炸开喜马拉雅山”,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个设想,估计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不以为然,只当是某个妄人拿来博取眼球的噱头罢了,或者说是一个娱乐性十足的段子。毕竟类似的段子,咱们这些年也听了不少。比如什么给太平洋加盖子,给月球装电梯等等,置之一笑罢了。
但是,在当年,这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科学问题。
大部分朋友应该都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横亘于我国西部边界上的一座巨大山脉。其平均海拔在6000公里以上,就像是一堵高耸的城墙,把东亚和南亚次大陆给分割开来。而这天然的地理阻隔,也让山脉两边的气候,有着天壤之别。
在山脉的北边,乃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干燥。而更远处的西北地区,更是终年少雨,遍地黄沙。恶劣的环境,导致这些地方的土地承载能力有限,人口数量始终上不去,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前景堪忧。
但是在山脉的南边,则是一副全然不同的景象。这里四季如春,植被茂盛,气候湿润,环境相当的宜居。
这是因为印度洋的暖风缓缓飘过,带来了充分的雨水,使其降水量普遍偏高。其中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小镇乞拉朋齐,甚至还创下过26461毫米的降雨量记录,被誉为世界雨极。
对此,西北的朋友应该是相当羡慕了。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让印度洋的暖风吹过来就好了。只要降雨量起来了,鱼米之乡还会远吗?
而想要引入印度洋暖风,首先就得翻过喜马拉雅山这道坎儿,不然印度洋上的暖风根本就吹不过来。
那么这道坎儿到底该怎么翻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喜马拉雅山给削平,但这肯定不现实,工程量实在太大。
当时有学者提出了“水汽通道”这样一个概念,具体设想就是给喜马拉雅山开个口子,从而形成一个水汽通道,让印度洋暖流顺着这个通道进入青藏高原,随之飘到大西北。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水汽通道”这个设想是有现实参考的,因为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其实就是大自然给喜马拉雅山开的一道口子,从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汽通道。南亚的湿润气流涌入峡谷,顺着这个通道,一路向北,硬是将藏东南地区,打造成了著名的“小江南”。
如果以此作为参考依据,炸开喜马拉雅山,也并不能完全算是天方夜谭。所以当时有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牟其中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已。
比如当年的电影《不见不散》里面,葛优扮演的男主就曾提过这个设想。台词大概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甭多了,50多公里宽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下,那我们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
不过这个设想很快就被葛优自己给否定了,因为不靠谱。而现实也是如此,即便是有着牟其中这样的大佬推波助澜,“炸开喜马拉雅山”这个设想最终也未能成行,甚至最后被科学家们全盘否定,从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娱乐段子。
没办法,这个设想在被深入探讨之后,大家都发现,确实不太靠谱。
首先,给喜马拉雅山开口子的工程量太大。你得知道,喜马拉雅山并不是简单的一堵墙那么简单,其实是一座巨大的山脉。都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很长,绵延数千公里。但其实他也很宽,即便是最窄的地方,也差不多有200公里。
所以,如果要在喜马拉雅山上开一个50多公里宽的口子,那么这就是一个长约200公里,宽约50公里的通道。想想这得要运多少炸药上去,拉多少石头下来?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面作业,那些大型设备怎么运上去都是个问题。即便是运上去了,能不能正常工作都说不准,毕竟海拔那么高,动不动就是大雪寒风。
所以,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程,一般人接不下来。当然,对于咱们国家而言,工程难度其实并不是首要问题,毕竟是“基建狂魔”。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乃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太低,很难达成既定目标。即便是“基建狂魔”不辱使命,成功建起了“水汽通道”,也很难改变青藏高原以及大西北的气候环境。
首先你得知道,水汽这种东西,是会受到海拔影响的。一般来讲,海拔越高,气流中的含水量就会越少。因为海拔在攀升的过程中,气温会随之降低,水汽遇冷放热,从而液化变成雨水落下。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面被叫做“脱水”。
按照客观规律,印度洋暖流的“脱水”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000米。换句话讲,当气流攀升到4000米的时候,其内部已经没水了,只能吹风,下不了雨。
而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意味着,印度洋暖流即便能穿过喜马拉雅山,成功来到青藏高原,他也挤不出水来。这也是为何明明有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这样的天然水汽通道,却已经无法改变青藏高原的气候。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南端,连接着南亚次大陆,海拔仅有100多米,所以水汽非常充足。但是随着峡谷向北延伸,海拔越来越高,水汽也在逐渐减少,等到了峡谷末端的时候,其实也就剩不下多少了,更遑论登上青藏高原。
总而言之,按照现有的科学理论推断,想要通过印度洋暖流来增加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基本是没法实现的。除非加大之前的工程规模,把青藏高原的海拔再集体削低一两千米。
只是青藏高原那么大,有着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即便咱们是基建狂魔,那也是压力山大。真要干起来,估计咱们都能给月球装电梯了,这边青藏高原都还没挖掉一半。
改造青藏高原都如此困难,那么改造距离更远的大西北,无疑就是更加的不靠谱了。毕竟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大西北之间,还横亘着许多雄伟的山脉,比如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等等。给他们开口子的工程量,想来也不会比喜马拉雅山低多少。
最令人绝望的是,即便是基建狂魔超水平发挥,把这些工程问题全部解决,成功让印度洋暖流带着足够水汽来到大西北上空,这个雨也多半降不下来。因为大西北的海拔偏低,气流通过重重山脉之后,高度会迅速回落,形成下沉气流。而这种下沉气流,是很难形成降水的。比如在塔里木盆地上空,就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但是盆地中间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所以,总的来说。牟其中关于炸开喜马拉雅山这个想法,终究是不太靠谱的。至少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手段,无法将其变为现实。大家姑且将其当作一个段子,不要当真便是。
平均海拔6000公里以上?小编你读过书吗?
牟其中是那个时代的神话。[点赞]
胡说八道,违背大自然规律。印度洋暖湿气流是来了,但失去的是中国永续的大水塔!
牟其中神人
吹牛大王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