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乱世,有人选择明哲保身,有人选择顺势而行,有人选择“顶风做事”。在1966年到1976年间,周总理是绝对的“英雄”,许世友比之他,也是不遑多让,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了不少人。
1967年盛夏的某天,工作中的肖永银,接到了尤太忠从无锡打来的一通电话:“老肖啊,你到我们这里玩玩吧,我们这里蛮不错的哟。”当时率部驻扎在太湖边上的无锡,鱼米之乡,江南小城,游玩自然是很不错。
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尤太忠绝不会有闲情逸致,邀请一位高级干部的老战友,来无锡“玩玩”。肖永银自然也没有那个心情。可是,肖永银知道,尤太忠的邀请,不可能是玩玩那么简单。更何况,他知道,许司令也在无锡呢。尤太忠叫他去玩,十有八九是许世友找他。
一到无锡,刚见面,许世友劈头盖脸地问道:“陶勇的孩子到处流浪呀,怎么办?你们是不是把他们收起来呀?”陶勇,开国中将,他的孩子怎么会到处流浪呢?原来,因为陶勇“不听话”,触犯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被人秘密害死在招待所的井口边。
一代战将陶勇,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没了。而且,在他死后,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依旧遭到各种抹黑,他的妻子和孩子都遭到批斗、迫害。陶勇死亡的大概8个月后,他的妻子在“审讯”过程中,也被迫害致死。没有了父母的依靠,陶勇的孩子们该何去何从呢?
当时他们因为背负“罪臣之后”的帽子,根本没人敢收留,谁收留就是引火烧身。老战友、老部下的孩子流落街头,深深刺痛了许世友的心。那时候,许世友也处于风雨飘摇中,自身难保,一举一动还在张春桥等人秘密“监视”下。
许世友想告慰九泉之下的陶勇,自己不好直接出手,又怕肖永银和尤太忠为难不办这事,所以没有直说,更没直接下令,只是委婉暗示他们,帮帮那些孩子。经过一番商量,两人最终决定,人由尤太忠负责找,再秘密送到南京,肖永银负责保护起来。
陶勇的孩子见到许世友时,年纪比较小的那几个,跪在许世友脚边,哭着说:“许伯伯救命啊!”许世友的眼睛也不知不觉湿润起来了,他把孩子们一个一个扶起来,说:“什么‘叛徒’,什么‘特务’,都是胡说八道,你们不要听。你们的爸爸我最了解了,他是好样的!”
1967年不招兵,但许世友还是把陶勇的孩子们,招到自己的部队。当时许世友把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40多名落难老战友的子弟,统统放进“红色保险箱”。许世友告诉陶勇的孩子们:“你们就是我的孩子,不管外面说什么,我都要管。我希望你们考高中、上大学,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到地方去,你们都逃不过,都要遭殃,还是当兵吧。”
他们是老战友陶勇的孩子,但许世友坚持一视同仁,甚至要求更严格:“你们从最底层干起,干不好,我把你们一个个都给枪毙了。”话虽然这样说,但肯定不会这样做,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许世友对他们当兵的态度——既是保护,也是锻炼,不能混日子享福。
十多年后,许世友去世,陶勇的孩子们再次下跪,在他的灵前放声大哭。
李太明
许司令员在这方面比任何人都强
自由的风 回复 09-19 10:15
确实是,贫苦人家出生,没忘本。
西出阳关
侠肝义胆许将军,一代忠臣彪千秋。
用户10xxx37
有情有义,真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