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之友,意思是能够互相为对方奔走效力的朋友。成语出自《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汉桓帝即位之初,朝政由梁冀掌握,后来汉桓帝在宦官单超、徐璜、具瑗等人帮助下诛除了梁冀,由此开始重用宦官。
延熹年间,宦官赵津、侯览的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有意在朝廷大赦之前犯罪,以期逃脱惩罚,成瑨、翟超、刘质等官员严格执法,即使朝廷大赦,仍然按律将其惩处,宦官们于是向汉桓帝进言,汉桓帝听信一面之词,严惩了那些官员。
太尉陈蕃向桓帝进言,希望他能清除宦官乱政之风,虽然汉桓帝没有理会,但宦官们却因此对陈蕃等士大夫恨之入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党羽张成之子,在大赦之前蓄意杀人,被河南尹李膺在大赦之后处死,宦官们为了打击士大夫集团,于是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士大夫“互相勾结,诽谤朝廷”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矛盾全面爆发。
桓帝听信宦官之言,下诏逮捕和审理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实,拒绝平署诏书,汉桓帝大怒,直接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们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皆被下狱。陈蕃再度上书,言辞激烈的进行劝谏,结果反被罢免。
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们担心牵连到自己身上,于是劝说桓帝大赦天下。同年六月,桓帝大赦天下,李膺等“党人”虽被赦免,但却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建宁元年(168年),汉桓帝驾崩,年仅十一岁的汉灵帝即位,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其父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因曾帮助窦氏成为皇后,故被重新任命为太尉,与大将军窦武和司徒胡广一起执掌朝政。
陈蕃掌权后,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也被重新起用。但与此同时,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借此干涉朝政。
陈蕃、窦武等人认为不能纵容宦官继续干政,于是趁着出现日食上书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却认为从西汉元帝时便有宦官参政,因而没有采纳,后虽在窦武等人建议下处死了宦官管霸、苏康等,但却保护曹节等人。
后来,窦武将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对其严加审问,供词中牵连出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遂拟写奏疏,打算上奏后将他们全部收捕。九月初七日,窦武因休沐出宫回家,宦官朱瑀趁机偷看了他的奏章,得知了他们的计划。
宦官们得知窦武的计划后,连夜歃血为盟,决定抢先下手发动政变。 于是,宦官们与皇帝乳母赵娆,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了亲近士人集团的宦官山冰等人,然后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已经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领太尉府属官和太学生八十余人拔刀冲入承明门,但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便遭杀害,家属也被流放。
窦武驰入步兵营本想起兵对抗,然而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因为刚刚班师回京,并不了解局势,听信了宦官们假传的诏命,误以为是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陷入重围的窦武无奈自杀。
陈蕃、窦武被杀之后,张奂因“平叛”有功被提拔为大司农,然而已经知道了真相的张奂懊悔害死国家忠良,不仅坚决不受,还在不久后上书灵帝要求为陈蕃、窦武平反,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
宦官见李膺等人名望还在,于是又向汉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遭受蛊惑的汉灵帝因此大兴刑狱,追查士人一党,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皆被下狱处死,另有六七百名士人遭到逮捕、处死、流放,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名士何颙因与陈蕃、李膺交好,因此也遭到宦官的诬陷,不得已改换姓名,逃亡汝南郡。袁绍十分仰慕他的为人,因此暗地里与他来往,“结为奔走之友”。因为当时士人大多遭难,两人便时常接济那些穷困无助的士人,帮助遭到追捕的士人逃跑或藏匿,使得不少人免遭劫难。
多年后,董卓入京掌权,袁绍因废立之事与董卓发生矛盾,袁绍逃奔冀州后,董卓本打算悬赏缉捕他, 正是在何颙的劝说下,这才幸免于难,并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后来,何颙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谋划诛杀董卓,因事泄被捕,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