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苏轼辉煌的序幕|东坡踪迹

草堂文化 2024-07-05 19:21:15

元祐六年(1091)的元宵节,苏轼解决了杭州运河疏通完毕,凿沟造堰、治六井、开西湖、为城中居民提供干净的淡水。刘景文以左藏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驻兵杭州对于苏轼的惠民策略,刘景文给了大力支持,他亲率本部千余人充作兵工。如今现在遍植杨柳的“苏堤”上游人如织,语笑喧阗;焕然一新的西湖里水灯明灭,灿烂夺目……苏轼高兴之余,写了苏轼《次韵刘景文路分上元》:华灯闭艰岁,冷月挂空府。三吴重时节,九陌自歌舞。云从月几望,遂至一百五。嘉辰可屈指,乐事相继武。今宵扫云阵,极目净天宇。嬉游各忘归,阗喧顷未睹。飞毬互明灭,激水相吞吐。老去反儿童,归来尚铙鼓。新年消暗雪,旧岁添丝缕。何时九江城,相对两渔父。二人混进如织的游人队伍,他们流连忘返,而当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刘景文的军营驻地,夜色已深,军中依然铙鼓阵阵,沉浸在佳节盛会的欢乐气氛里。

二月二十八日,朝廷以翰林学士被诏还,诏书到达之日即行分割公事。去年元祐五年(1090)苏轼就两次被高太皇太后任命为吏部尚书,因杭州的灾伤事物,未能成行。这次被诏还,亦为吏部尚书,七个月的吏部尚书生涯从此开始。诏书到达的当日,苏轼开始竭力请辞,他向朝廷上了《辞免翰林学士成旨第一状》,以两眼昏花,左臂麻木为由,请求辞免,到地方任职,以养衰残之年。高太皇太后当然不会答应。

三月,苏轼离开杭州时,便以潮水起兴,作《八声甘州》一阕,赠给方外朋友参寥子道潜: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词中表明苏轼对朋友、西湖乃至杭州的深厚情感。对于朝廷的诏命,苏轼无奈,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前往汴京。

这次回朝,是苏轼政治生涯“三起三落”的最后一“起”的开端,到元祐八年(1093年)四月贬离定州,完成苏轼最为辉煌的第三“起”。对苏轼最为残忍就是别人终于第三“起”,而苏轼终于第三“落”。

四月中旬,苏轼到达扬州,同样由友人设宴款待,在酒席上苏轼感慨万千,还写下了《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一词:“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苏轼词中表达了个人的悲苦,还有不幸的人生遭遇,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对于朝廷的诏命,又要陷入党争得漩涡,遭到政敌得攻击。他一路上章,以多种理由辞免。他在第二状中说:“臣以衰病不才,难居禁近,兼以弟辙忝与执政,理合回避,奏请除臣一郡。”这里苏辙前不久二月四日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位列宰辅执政,特加护军,晋封开国伯,赐金鱼袋,食封二百户。所以苏轼这里“回避”就是这个事情。前后四份辞免状,都被高太皇太后拒绝。苏轼再也不敢违命,只得于五月二十九日到阁门接受诰命。在高太皇太后生日到来之际,又在《乞候坤成节上寿讫复遂前请状》中说:“臣衰病日加,心力难强,亲嫌之避,愚守不移。”请求高太皇太后祝寿完毕后,答应自己的辞免。又未被同意。

六月一日,翰林待诏梁迪到苏轼住处宣读圣旨,召苏轼再入翰林学士院,担任翰林学士承旨。苏轼谢旨,在谢表中“宣投闲散,以养残伤”。四日,又诏兼侍读,高太皇太后太看重苏轼了。

果然苏轼一回到朝廷,刘挚提拔贾易为侍御史,以贾易为急先锋,对付这位文坛领袖、“蜀党”领军人物。以苏轼为浙西百姓加大赈济力度,缓解民困。“累次奏折,词意恳切,寻蒙圣慈采纳施行”,贾易说苏轼“眩惑朝廷”请治苏轼之罪。贾易又剑指苏辙,人身攻击苏辙说:“尚书右丞苏辙,厚貌深情,险于山川。诐言殄行,甚于蛇豕。”后又翻旧账说:“昔以制科召试,而程文应不应格。仁宗顾其直言极谏之名,不欲罢黜,亦容滥进。”重提几年前朱光庭等弹劾苏轼“试馆职策题”的问题。其中深意就是彻底击垮如日中天的苏轼。同时,贾易再次重演当年李定、舒亶、何正臣的把戏,从苏轼诗文终构造罪名。讨好苏轼的赵君锡也倒戈,与贾易一同抓住苏轼在元丰八年(1085年)在扬州竹西寺写的三首《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第三首: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他们抓住诗中“闻好语”,诬奏苏轼是得知宋神宗去世的消息而高兴。苏轼说先帝是元丰八年三月六日,而此诗写于五月初。当时在扬州竹西寺,见几个老百姓相视而笑,其中一人说:“听说好一个少年好皇帝。”听到百姓称颂皇帝,加上自己“归耕”常州,托人在常州麦田成功,双重喜悦,写下此诗。苏轼心力交瘁,倍感处境危险,况且还要影响到自己的弟弟苏辙。于是苏轼连上三份乞外任奏状。他在《杭州召还乞郡状》中,多高太皇太后言辞恳切地说:“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固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虽蒙二圣深知,亦恐终不胜众。所以反复计虑,莫若求去。”苏轼的奏状让高太皇太后看后于心不忍,遂同意其外任。

八月十五日诏命苏轼除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并赐对衣一袭,金腰带一条,银鞍辔马一匹。从二月二十八日算起,也仅仅七个月。若按苏轼进京的五月算起,才仅三个月。作为翰林学士承旨,苏轼还算称职;若作为“七个月吏部尚书”,未见其功绩,“初心”固守乎?应该说苏轼这一时期并没有上任吏部尚书,只做了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宋史.苏轼传》提到苏轼为官“三尚书”中“吏部尚书”似乎记载不够准确。

武斌于2024年2月16日写于成都家中

武斌:苏轼南谪之路 | 东坡踪迹

武斌:苏轼可以忽略的高光时刻 | 东坡踪迹

武斌:醉翁苏轼知颍州 | 东坡踪迹

武斌:在定州邂逅苏轼 | 东坡踪迹

武斌:越峤真我家 | 东坡踪迹

武斌:苏轼最后的皈依地郏县 | 巴蜀之地

武斌:常州,苏轼从鸡黍之约到终老之地 | 巴蜀之地

武斌:蓬莱阁上苏公祠 | 巴蜀之地

作者简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获得“四川工匠”“成都工匠”“金牛工匠”“地矿局技术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省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武斌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出版物专业书5本,发表物探论文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0项。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

0 阅读:7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