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6日正午,一辆来自北京的专列,开进了莫斯科北站。毛主席缓步走下火车,开始了他的首次出国访问。毛主席的来访,得到了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苏方精心安排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元帅布尔加宁等多位苏共领导,到车站迎接。
面对这长长的欢迎队列,毛主席在欣喜之余,眼神又难掩失望。他没见到最期待、最想见到的人——斯大林。毛主席此次访苏,“主要任务”是为斯大林70岁生日祝寿,“次要任务”是与苏联重新签订中苏条约。
之所以说祝寿是“主要”,签约是“次要”,是因为“签约”之路道阻且长,很多人都不看好。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苏联政府就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大量出卖中国利益、换取苏联支持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条约》中有三条最为瞩目,一是中苏共管中长铁路,二是旅顺口设为中苏共享海军基地,三是大连设为自由港。以上三条的有效期,均为30年。斯大林通过该《条约》,牢牢控制住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和直接掐住中国北方。
废除不平等的旧条约,在1949年6月,就被毛主席提上日程。当时毛主席要求刘少奇在访苏时,试探苏联的反应。结果却是:这个问题连提都没提到桌面,只是暗示“这个问题等毛泽东”来再谈。斯大林不明朗的态度,预示了毛主席访苏想要达成目的的艰辛。
初次见面,谈判就开始了,斯大林的态度很强硬,占据了上风,会谈很不顺畅。斯大林知道毛主席此行的用意,选择在听都没听完毛主席的问题的情况,就打断并拒绝了。出师不利,毛主席感到十分不满,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谈判。
斯大林虽然强硬地拒绝了毛主席重签条约的要求,但还是在各方面给予了毛主席最高的礼遇。斯大林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麻痹毛主席,让其产生不重签条约也没关系的错觉。但毛主席是这么好打发的人吗?
从当时斯大林70岁寿辰庆祝大会的拍摄画面上看,毛主席的眉头始终紧锁,脸上没有任何笑意。祝寿结束,各国都走了,毛主席还没走,他想跟斯大林再谈一次。结果没变,斯大林东拉西扯,就是不谈条约的事。毛主席气愤不已,一直阴沉着脸。
如果第一次会谈,毛主席的感觉是大失所望(原本留有希望,觉得老大哥不会那么坏)。那么第二次,毛主席就是大为光火。中苏终究是同属一个阵营的邻国,一个是世界强国,一个是新生大国,撕破脸是不可能的,所以毛主席与斯大林之间,开始了一场拉锯战。
对于斯大林的强硬,毛主席选择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也可以说没有办法的办法)——坚持。别以为毛主席的坚持很容易,当时他必须承受住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国内有很多民主人士明确反对毛主席的访苏),在苏联待下去,并解决条约问题。
面对斯大林的冷漠和回避,毛主席采用了自我“软禁”的方法对峙——取消并拒绝一系列在苏的参观、访问和游览。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没再公开露面,独自一人在别墅里看影片。斯大林和毛主席都在等对方让步,转变立场。
在这场“拔河”比赛中,毛主席能做的只有坚持不松手,静静等待着良机的到来,再猛地发力。毛主席要的“东风”终于来了:缅甸、印度两国承认新中国,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放出承认新中国的讯号,外媒刊登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的消息,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务院试图放弃“台湾”、以达分裂中苏的目的。
毛主席也适时向苏联驻华大使表示,自己准备提前回去国内的一些事情。斯大林得知此事后,马上急了,立即改变了态度,次日就派出重要人物,告诉毛主席:“马上可以叫周恩来来莫斯科。”这是斯大林让步,表示可以重新商讨签订一份新的中苏条约的意思。
其实毛主席此次访苏,还取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美国官方在多种场合,表示放弃武力干预台湾局势,愿与新中国交好。奈何朝鲜急于统一半岛,挑动了美国人的神经,最后美国选择韩国、台湾,全部抓住不放。
无论怎么讲,毛主席运用他那超凡的政治智慧,圆满完成了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此次访苏的主要任务,为新中国取回了蒋介石送出去的大部分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