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不愿恋战故在李朝疯狂撤退

史海撷英 2024-06-11 09:23:53

叶志超与李鸿章是同乡,也是李鸿章的老部下,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早年参加了淮军,一路从小兵、总兵升至提督。如果没有两把刷子,他也不可能升至提督,曾经是一员叱咤风云的猛将,却因一场战争沦为阶下囚,人生反差为何如此之大,这与平壤战役中的两个“逃”字关系重大。

叶志超这个人,绰号“叶大呆子”,说的是年轻时打仗极其勇敢,端的是不要命。但是,年轻的时候,一腔热血,底子不厚,拼命是有理由的。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叶志超已经56岁了,根本不愿意折腾。光绪二十年(1894年)2月,李朝发生东学党起义,向大清求救。

藩属国发来请求,不得不救。于是,李鸿章准备把淮军将领刘铭传派去,这是位悍将。但是,此人身体有恙,无法前行。不得已,李鸿章招来了叶志超,准备派往李朝。传达命令的时候,叶志超就请求不去李朝,境外作战,他没有信心。另,岁数大了,他也不想折腾了。

但是,李鸿章只说了一句话:“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只得前往李朝了。但是,带了多少兵呢?2000兵卒,副将就是著名的将领聂士成。加上原来在李朝的,就有三千人左右了。

甲午战争形势图

到了李朝后,清军驻军牙山。

其实,人还是派少了,李鸿章还是一心不想事态扩大,采取了被动的应对方法。大清一出兵,日本有了另一个借口,要保护侨民,也开始派大部队。这时候,大清最应该做的就是迅速派出大军,至少一万到三万。但是,大清在犹犹豫豫中错过了绝佳的机会。不过,后来还是派出了四路大军,领军提督分别是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丰升阿。

在牙山的叶志超,面对了到达李朝日军的浓浓的威胁。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发生了牙山海战,也称丰岛海战。日军大胜!

就此,大清到李朝的海道断绝了,这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不能快速运兵到李朝,更重要的是不能快速运送补给,只能走陆路了。趁着胜利,日军开始进攻叶志超带领的先遣队了。牙山不容易守住了,聂士成提出了一个建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

听到这话,叶志超很高兴,正合心意。此后,聂士成进行了分兵,一个在“成欢”阻击敌人,一个在“公州”防御并作为后援。叶志超在牙山和敌人简单交过手,也仔细观察过日军,在他看来:日军武器先进,单兵素质突出,配合良好,大清的军队绝不是敌手。聂士成在前线成欢阻击敌人,发挥还不错,利用设伏,歼灭了几百人。

叶志超没有支援不说,反倒认为危险将至,不如早撤了。因此,绕道去了平壤。同时,谎报军情“牙山大捷”,倭兵死了两千人,清军伤亡才200多。

叶志超

当聂士成退到公州时,发现做后援的叶志超早都没影了,他也只得撤往平壤了。撤离途中,叶志超又发电报给朝廷:日军偷袭,打了遭遇战,歼敌一千多人。

从叶志超去李朝算起,发了三次“大捷”的电报,声称总计歼灭敌人5000人。这就是虚报战功,大败变大捷了。叶志超哪来的如此大的胆子?此事,叶志超真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利用大捷,请求朝廷的奖励。他拟了一份名单,是希望朝廷提拔和奖励的手下将领们。叶志超期望用这种方式,提升一部分士气,给兄弟们争取一份实实在在的利益。

丰岛海战发生后,清政府在李朝的兵力不足,仅有3800多人,由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和江自康率领。

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后,清政府增派了13500兵力开赴平壤,目的在于与驻扎在牙山的叶志超等人相呼应,从而对驻扎在汉城的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清军部署还未执行,汉城的日军就已收到清政府增兵的报告,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立即作出了行动,于丰岛海战当天从汉城出发,目标直指牙山清军,企图打破清军南北夹击之势。

说起来,汉城日军也没多少人,步兵、骑兵、炮兵总共也就4000人左右,与牙山清军人数相当,但清军却闹了一个大笑话。牙山清军在获悉日军动向后,聂士成提出一个应战方案,那就是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部署在牙山东北20公里处的成欢,人员2500人;另一路由叶志超带领防守于公州,人员1300人。如果成欢战胜,则叶志超则作为应援,反之,则绕道撤退。叶志超听后,想都不没想就同意了,但实际上,但凡有点军事经验的人都会有疑问,明知兵力不足,为何还要分兵防守,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吗?但作为旁观者,可能还要再问,明明叶志超是主帅,为何主战的却是聂士成呢?

叶志超没有提出疑义,是因为此时的叶志超根本没有斗志,更没有与日军拼死一战的决心,而聂士成提出的方案很明显对他的安全有利,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只要能保自己全身而退,那就行呗。

叶志超

作为军人,为什么叶志超这么怕战呢?原因也不难猜,当时的他接近60岁了,名利与钱财并收,功成名就的他,没有必要像年轻后生那般血洒疆场了!

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6日,聂士成抵达成欢,工事部署完成后,日军也差不多到了。

日军当时也是兵分两路而来,但聂士成部在侦察时出现了重大错误,他得到的消息是,日军有两三万人,这个信息对之后的平壤之战几乎是致命的。

28日夜,战斗打响,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7:30,成欢之战按照聂士成的日记所写,打得很惨烈,但双方损失也并不大,结果是成欢失守,聂士成不得不退出成欢。

那么此时的叶志超在干嘛呢?当成欢激战时,他已经抵达天安,由天安撤往公州。

成欢失守后,聂士成率部也赶往公州,准备与叶志超会合。但行至公州江浒时,聂士成却惊奇地发现,叶志超部在反向渡江,原来他连公州也不守了,要直接退往平壤,与平壤的大军会合,然后再说。

于是,在主帅叶志超的决定下,牙山清军全部撤往平壤,第一个“逃”字也就出现了,就是战败而“逃”。

牙山清军逃了,大岛义昌也没想到清军会跑得这么快,拿下成欢后就直扑原牙山清军驻地,结果发现除了大批物资,空无一人。叶志超和聂士成两军加起来人员不足三千,到平壤行军千里,耗时一个月,当时为了逃跑啥也没带,吃饭都是问题。

当他们抵达平壤时,却带了两样东西给平壤的清军。第一样,就是失败的情绪。这一群人抵达时,看上去与乞丐差不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武器也丢了不少,建制完全没有,这种狼狈之象给驻守平壤的清军以极大的心理暗示,日军有多么多么的强悍,把他们都整成了这样!第二样,就是低落的士气。叶志超明明是战败退守平壤的,但他在向清政府和李鸿章打报告时,却是这样说的:说在成欢一战中,日军有两三万人,被清军击毙两千多人,而清军仅战死200余人。在作战过程中,日军大举登陆,把清军团团包围,清军以几千人抵抗数万敌军的进攻,经过顽强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只好杀出一条血路,退往平壤,与各路大军会合。

叶志超到了平壤,和另外四路大军汇合了,左宝贵等人很疑惑,叶志超说的大捷是真的吗?很快,聂士成也到了。聂士成是实在人,说了实话,就此平壤的几位将军,都知道叶志超做了什么了。李鸿章和盛宣怀也判断出了叶志超的虚报军功。但是,这事不是新鲜事。另外,此时已经没有办法,李鸿章只希望平壤能够真的大捷。李鸿章假装不知道,向朝廷报了军功,朝廷给叶志超的队伍各种奖励。叶志超等人在平壤城喝酒庆贺。

很快,叶志超碰到了一大难题,朝廷来电:任命叶志超为朝鲜战场的负责人“总统”,统领五路大军。这下,叶志超慌了,赶快推辞,一遍又一遍,终究还是没能推辞成功。

当日军疯狂地向平壤赶来时,叶志超向左宝贵几人提出了一个策略:不行就放弃平壤,反正打不过,粮食补给也不能保障。卫汝贵是同意的,马玉昆、左宝贵,甚至聂士成都表示不同意。

叶志超

从不愿担任“总统”到有意先撤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叶志超对日军很恐惧,面对日本人毫无斗志!一个畏敌如虎的将领面对强大的敌人,逃跑是非常正常的。

日军来了,来的只是立功心切的先头部队,这支部队只能坚持两天,因为他们的补给不够。

在防御平壤的第一轮战争中,叶志超做了精心的安排,马玉昆、左宝贵等人士气不错。当敌人进攻马玉昆率领的毅军时,吃了亏,没有取胜。当敌人进攻左宝贵防卫的牡丹台时,左宝贵穿着黄马褂奋勇指挥战斗,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就此,军队乱了,牡丹台失守了。

平壤防御战不好打了。战后,叶志超和几位将领商议下一步如何,马玉昆主张坚持作战。而叶志超直接提出:谁去把左宝贵丢了的阵地打回来?打不回来,就会很被动,迟早被攻破。大家鸦雀无声,就此,叶志超等人在当天晚上,开始撤离。但是,被敌人好一顿追杀。逃亡过程中死去的远远大于直接对战死去的。

本来计划退到安州,那里进可攻退可守。可是,叶志超竟然像没命似的,直接逃到了中国境内。《清史稿》关于叶志超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这就是“叶志超狂奔五百里”的传说。

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一是他无心参战;二是对日军有恐惧:战不胜;三是左宝贵的死刺激了他。另外,朝廷的支援、补给缓慢,也是让叶志超失去信心,放任狂奔的原因之一。

其实,叶志超如果在平壤能坚持两天,哪怕多一天,日军的先头部队都会后退。可是,叶志超无心恋战,给自己找了多个逃跑的借口。那么,叶志超如果不跑,清军能打过日军大军吗?概率较低,靠李朝的那五路清军很难全胜,毕竟日军前后运过去的精兵多于大清,补给和支援更为迅速。而大清后续的支援,以及补给的运送,明显跟不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叶志超的逃跑好像是有几分道理的,上面协调不力,支援不力,这就会导致输多胜少。

但是,一个将领贪财怕死,怎么能创造军事上的奇迹呢?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在历史中还是很常见的。中日的差距,没有所谓的“一边倒”那么大。如果前期能挺住,在李朝大地硬碰硬地干一场,后续的甲午战争不一定就会发生,叶志超等人的逃跑,让日军感觉清军如此的弱,不追都不行,轻松到手的胜利,谁不喜欢?

1 阅读:12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