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7日,在山西太原的解放军医院里的病床前,一位老人泪流满面地对妻子说:“老徐,我舍不得离开你。”随后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他走得很匆忙,傍晚的阳光甚至没有来得及洒在这位老人身上。
几天之后,在这位老人的葬礼上,出现了一个署名为“李敏”的花圈,此人正是毛泽东的女儿。
这位毛姓老人是什么身份呢?为什么连毛泽东的女儿李敏都送来了花圈聊表哀思呢?
伟大中的平凡这位老人叫做毛泽全,是毛泽东的亲弟弟。
1920年,当年轻有为的毛主席正在湖南如火如荼地开展青年运动时,十二岁的毛泽全还是一个放牛娃,在家中无忧无虑。
他对哥哥的印象不多,记忆中哥哥的笑容总是很和蔼的,这也成了毛泽全对哥哥为数不多的记忆之一。
由于幼时家庭条件不好,毛泽全没有机会接受什么教育。
但是这个内心柔软的人喜欢这个世界的一切,他对所有东西都很温柔,他会跟虫子玩耍,在草地上打滚。
慢慢地,毛泽全长大了,他选择了哥哥的道路,成为了一名无畏的共产主义者。
他到延安去找哥哥,跟着毛主席一起参加革命,但是内心的柔软使他不愿从事政治工作。
他选择了后勤类的工作,管理部队里的物资分配以及一些零碎的工作。
毛泽全也经常为自己的身份发愁,他知道自己是毛主席的弟弟,会在很多方面备受照顾,但是他不愿意享受这份“殊荣”。
他不想一直呆在哥哥的光环之下,于是毛泽全在工作一直使用化名“王勋”。
1944年,毛泽全拥有了第一个女儿—毛远慧,毛泽全非常喜欢孩子,严慈相济。
他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靠自己进步,不要靠家庭。”
毛远慧清晰地记得,当他在北京十一小学上学的时候,每到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就会挤满小轿车和吉普车。
在毛远慧的记忆里,爸爸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过来接他,孩子气的毛远慧有一天把疑问抛给了爸爸:“为什么我没有小汽车接送呢?”说罢便大哭起来。
毛泽全沉默了片刻说道:“慧儿,骑自行车没什么丢人的,这是爸爸依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的,自行车也挺好的,像爸爸以前打仗还靠两条腿走呢!”
毛远慧望着毛泽全,眼里全是泪水,问道:“爸爸,以后我们会有小汽车吗?”
毛泽全笑着说道:“一定会的!你好好学习,爸爸努力工作!”从此以后,毛远慧再没问过类似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王勋”仍在南京军区的后勤部工作。
而此时,毛泽全的家庭已经非常幸福美满,毛泽全拥有一个贤惠有知识的妻子,还育有毛远慧,毛远玲,毛远平,毛远敏,毛远丽几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毛远建,生活十分温馨。
七十年代,毛泽全的女儿毛远慧已长大成人,并顺利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在一家工厂里搞研究。
有一次,工厂领导找到毛远慧,想通过毛远新的关系走走后门,而毛远慧斩钉截铁地拒绝道:“我不认识什么毛远新,就算认识他,我也不会帮你走后门的!”
毛远慧的一言一行深受毛泽全的影响,毛泽全的言传身教,使得孩子也非常优秀。
而他的二女儿毛远玲则选择了教师的行业,在教育行业耕耘,播种知识的种子。
三女儿毛远平跟小女儿远丽则选择在学术上深造,读到了研究生,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作。
四女儿毛远敏则进入了部队,到了军区的一所医院里面,一些人知道了她的身份后,便“劝告”她说:“你咋不让你家人找找关系,把你调到更好的地方去,就他们一句话的事儿。”
可毛远敏拒绝了,她永远记得父亲说过的话。
他们虽然在不同的行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谨记父亲毛泽全的言行——靠自己,他们很少透露自己的家世,以至于很多人在跟他们相处很久之后才知道他们的身份。
1974年,毛泽全的唯一一个儿子毛远建选择报名参军,那年他才16岁,他没有告诉父母而是偷偷报名。
直到录取结果下来毛远健要走的时候徐寄萍才知道—儿子要去新疆了,那天夜里,徐寄萍辗转难眠。
此时一个电话打来,是徐寄萍的老同学,他跟徐寄萍说道:“老徐,远建在我这边走的兵,要不要把孩子调去西安,那边环境比新疆好多了!不能让孩子去受罪呀。”
徐寄萍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说道:“别人都能去的我孩子也能去,跟别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就让他去吧!”
挂了电话,徐寄萍在被窝里哭了一整夜,她知道儿子这一去要再回来就难了。
远建在乌鲁木齐训练的时候得了阑尾炎,手术后的第八天,他就归队去了。
一位从太原来探亲的家长看他,看孩子身边一个人都没有,甚是凄惨。
一回到太原就向徐寄萍问道:“老徐啊,你们怎么不给远建寄点补品呀。”
徐寄萍哽咽着说不出话,他们不知道,毛泽全还因为这跟他的女儿们生过气:“说了要依靠组织,依靠自己嘛!”
转眼就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毛泽全更见不到毛主席了,除了毛主席身边的一些亲近的人之外,几乎很少有人见到主席。
从毛主席患病到去世这四五年里,毛泽全只见过哥哥三次。
由于当时的背景原因,毛泽全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一些事情的发生对他的亲情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对于重视亲情的毛泽全来说简直是往胸口上插刀,那个时期,毛泽全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积累了很多隐疾。
这也成为了毛泽全晚年的一个遗憾,他始终没能跟毛主席再说一番心里话。
从那之后,毛泽全就病倒了,身体素质很差。
直到1989年年初,毛泽全的病情恶化了,他在病床上一病不起,睡梦之中还在呼唤孩子和哥哥的名字。
3月7日,毛泽全迎来了他的最后时刻,他把妻子叫到床边,拉着妻子徐寄萍的手说道:“老徐,你再摸摸我的脸,我舍不得你,舍不得孩子们。”
毛泽全临终前的这番话语,深深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在毛泽全看来,妻子和子女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也是他最爱的人。
毛泽全逝世后,徐寄萍和子女们不断回忆和怀念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心。
徐寄萍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毛泽全一生都十分关心家庭,家庭对于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始终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也十分注重家庭教育。
毛泽全的亲情观念和家庭美德,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那个时代最为珍贵的存在。
与主席之间的深厚情谊毛泽全一直跟随毛主席辗转全国各地,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工作,从未在工作中出过什么大差错。
在此期间,毛泽全还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徐寄萍,两人一见钟情,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就生活在了一起。
结婚之后,直到毛泽全去会见毛主席,徐寄萍才知道自己的丈夫真名叫毛泽全。
这令徐寄萍气愤不已,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欺骗了自己,许久不跟毛泽全说话。
毛泽全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坦白道:“我不想你知道我的身份再跟我在一起,总有点不纯粹。”
后来在毛主席的劝说之下,徐寄萍心里才逐渐消除这个隔阂。
有一次毛主席还打趣道:“你这个上海的高材生怎么会看上我们泽全这个农村的放牛娃呢?”
徐寄萍笑着回答道:“互相看顺眼罢了,在一起久了就离不开了。”
1952年,毛泽全被毛主席调到北京进行工作。
因为新中国刚成立,社会上还存在的问题很多,都需要毛主席亲力亲为来解决,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而家乡的父老乡亲每天都有人进京向毛主席表达亲切的问候,但是毛主席经常一出去就是一两天,父老乡亲们见不到毛主席感到非常失落。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请毛泽全代理自己来接待家乡来的父老乡亲们,一方面毛泽全从小就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跟乡亲们吃的是同一片地的粮食。
另一方面,毛泽全性格温和,待人友善有耐心,毛主席把这个工作交给他,认为毛泽全是不二人选。
毛泽全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父老乡亲们来到之后,一见到毛泽全便会拍着他的手说:“泽全呐,真是好久没见了,大家都很想你们兄弟几个呀!”亲切感油然而生。
1952年中秋节,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毛泽全的妻子徐寄萍,那天主席的一番问话让徐寄萍备受暖心。
毛主席见徐寄萍脸色苍白,便亲切地问道:“你看起来脸色不太好,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
徐寄萍回答说:“没有什么事情,就是经常有点头痛。”
毛主席关切地回答道:“有时候耳朵有病的话会影响到头,你可以先去看看耳朵嘛!”
1956年4月一天晚上,毛主席见到徐寄萍仍没有忘记这件事情,问道:“你的头疼好些了吧!我看你气色比之前好多了!”
此时已经距离第一次见面过去了三年半,徐寄萍对此印象深刻。
1957年,毛泽全被毛主席调去了总后勤部集宁办事处负责中苏之间的物资运转。
从那之后,他再也不能陪乡亲们去看主席了,连他自己见到哥哥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在被调走的那几年,毛泽全离开哥哥久了,便十分思念毛主席。
有一次毛泽全写信说想见见他,见了面之后说道:“想来见我不用写信,打个电话直接来就可以了!”
但是事情哪能都遂人愿呢,慢慢地,毛泽全见到哥哥越来越难了,思念之情也越发深厚。
渐渐地,离开哥哥久了,见面次数也越来越少,有时候毛泽全会因为之前跟哥哥一起的经历而暗自惆怅。
1976年,伟人长辞于世,毛泽全十分痛心,他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意愿,又向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发出了进京的请求。
最终,毛泽全被允许参加追悼会,一进场毛泽全就忍不住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甚至双腿都不能站稳,后来还是被推出了人民大会堂。
他的眼里,不仅是主席,更是一个哥哥,一个印象中笑容和蔼可亲的家人。
结语:
毛泽全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对亲情和家庭的无尽关爱和责任感。
毛泽全的亲情观念深厚,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体现出了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责任。
在家庭中,他与妻子徐寄萍相互关爱、支持,将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为家庭成员创造了一个和睦、幸福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父亲,毛泽全一直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他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注重灌输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毛泽全也希望子女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毛泽全也秉持着家庭教育的理念,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利益奋斗不息。
他曾说过:“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人民,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造福人民。”
毛泽全的亲情观念和家庭教育,不仅为他的家庭成员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种关爱亲人、关注社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我们应该珍视亲情、传承家庭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而毛泽东和毛泽全之间的亲情,不仅是一个家庭之间的情感,更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和互助的重要体现。
他们的亲情也启示我们,在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统一,为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