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热 杨万里
其一
今年秋热倍常年,更住西峰落照村。
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
其二
多难幽怀惨不舒,秋风残暑扫难除。
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把时间定格在秋日黄昏,烘托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B. 《其一》首句直接点题,第二句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其二》首句写诗人对秋热的极度不适,次句叙述秋热现象,使这种不适感更为具体。
D. 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秋热景象来表现秋热难耐,后者比前者更注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16. 这两首诗语言浅近明白但富有情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 B
16. ①语言浅近明白:组诗中“今年”“秋热”“常年”“一生”“西窗日”“酴醾”“架子”等都是常见的词汇,没有多余的修饰,表述简洁。
②富有幽默情趣:“徘徊不落等黄昏”,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太阳迟迟不落、秋热难耐的情景,显得俏皮有趣“一生最怕西窗日”,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表达对西窗日的畏惧之情,在对秋热的抱怨中增添了幽默的元素。
【导语】两首《秋热》通过描写秋天的酷热,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其一》通过对落日不愿西沉的描绘,突显秋日黄昏的旷长和热度,遣词生动又富有画面感。《其二》则增加了个人情感因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幽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其一》的首句“今年秋热倍常年”直接点题,说明今年秋天的炎热程度超过了往年;第二句“更住西峰落照村”则是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从“更”字可以看出,“西峰落照”加剧了热的感觉,所以两句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语言浅近明白:从用词来看,两首诗中诸如“今年”“秋热”“常年”“一生”“西窗日”“酴醾”“架子”等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通俗易懂,没有生僻晦涩的字词,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如平常说话一般自然质朴。
②富有幽默情趣:在《其一》中,“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太阳“徘徊”“等黄昏”等人的行为和情感,将太阳迟迟不落、秋热难耐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好像太阳故意不肯落下,在樱桃树梢上逗留等待黄昏的到来,这种描写方式别出心裁,使原本令人烦躁的秋热景象多了一份俏皮和趣味。《其二》里的“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则使用了略带夸张的手法。诗人说自己一生都最怕西窗的太阳,突出了对秋热的极度畏惧之情。而“长是酴醾架子疏” 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稀疏的酴醾架子无法遮挡阳光,更增添了诗人对西窗日的厌烦,在对秋热的抱怨中融入了幽默的元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与风趣。
【知识梳理】
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元,展现了古人卓越的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效果。
一、清新自然
1.体现
用词新颖、质朴,较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多描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生活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雕琢痕迹。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雨后山间的清新画面,如在眼前。
2.效果
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从而舒缓情绪,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情感真挚且易于引发读者共鸣。
二、沉郁顿挫
1.体现
作品情感基调深沉抑郁,内容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身世坎坷等沉重主题。在语言上,节奏起伏变化,音韵凝重,常运用一些力度较强的字词来增强表现力。杜甫的《登高》堪称典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两联写景雄浑壮阔,后两联抒情沉郁顿挫,将诗人年老多病、穷困潦倒的处境以及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2.效果
这种语言特点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苦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进而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豪放飘逸
1.体现
意境开阔宏大,情感奔放豪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词不拘一格,想象奇特大胆,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李白的诗歌是豪放飘逸风格的代表,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时光匆匆和人生起伏,尽显豪迈洒脱。
2.效果
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沉浸在诗人创造的奇幻、壮阔的意境之中。豪放的情感表达和飘逸的语言风格,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超凡的气质,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昂扬振奋的情绪。
四、婉约细腻
1.体现
多写儿女情长、相思离别等情感,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细腻入微。语言优美精致,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来烘托气氛、传达情感。李清照的词作是婉约派的经典,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对一次出游经历的细腻描写,展现出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而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连串叠词的运用,将词人国破家亡后的孤独、凄凉、愁苦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2.效果
这种语言风格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情感的微妙变化。婉约细腻的诗词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其柔美的情感和精致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爱情、人生等方面的共鸣。
五、质朴平实
1.体现
语言通俗易懂,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修饰,用直白、简单的话语表达深刻的情感或道理。多采用口语化的词汇,贴近生活实际,读起来亲切自然。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2.效果
质朴平实的语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它能够让读者迅速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到诗人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这种语言风格尤其适合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平凡中领悟到不平凡的意义。
六、绮丽华美
1.体现
大量运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描绘事物,注重形式美和装饰性,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营造精致、瑰丽的画面。例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中用“金明灭”“香腮雪”等华丽辞藻描绘女子的妆容服饰,色彩艳丽,意象精美。
2.效果
能为读者呈现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风格有助于营造出优雅、奢华的氛围,适合表达细腻、婉转的情感,尤其是宫廷生活、贵族情趣或男女情思等主题,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七、简洁明快
1.体现
用词简洁精炼,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铺垫,以简洁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诗句短小精悍,表意清晰直接,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明快。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二十字,描绘出宏大的景象,并蕴含深刻哲理,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
2.效果
使诗歌具有高效的表现力,能够迅速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或核心情感,让读者一目了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便于记忆和传颂,能在瞬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诗歌背后的含义。
八、幽默诙谐
1.体现
运用俏皮、风趣的语言,巧妙地调侃、讽刺或制造喜剧效果。常通过夸张、拟人、双关等手法,打破常规表达方式,使诗歌充满趣味性。例如,王梵志的一些白话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以幽默的比喻将坟墓比作土馒头,对生死之事进行别样表达。
2.效果
为诗歌增添轻松愉快的氛围,缓解严肃沉重的话题压力。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吸引读者注意力,使读者在欢笑中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或情感,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九、含蓄委婉
1.体现
不直接表达情感或观点,而是借助意象、典故、象征等手法,曲折隐晦地传达内心想法。诗人往往将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联想、揣摩来领会深意。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全诗运用多个典故和意象,“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意朦胧,情感含蓄,留给读者广阔的解读空间。
2.效果
使诗歌具有深厚的韵味和悠长的意境,引发读者的探索欲望和思考兴趣。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让情感的抒发更加深沉内敛,避免过于直白而失去韵味,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含蓄美,使读者在反复品味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