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湖南2025届元月五市州高三联考,天壹专版)
请根据散文抒情的基本知识,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对“芭蕉”具有的感情。(6分)
①事中含情(以事抒情):
材料一中我和朋友相聚谈天说地中围绕“芭蕉”的对话,蕴含作者对人生静气豁达、安然纯善的感怀。
②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材料二中对“雨打芭蕉”的文化意象的抒发,表达作者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③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两个材料都借“芭蕉”这一物象,寄托作者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如怅清寂(孤独忧愁)、相思之苦(离情别绪)、艺术享受与追求、静气豁达(安然纯善、坚韧持久)。
(考生答案理据结合,具有条理性即可给分。从三个切入点展开分析,一个切入点2分,共6分。)
【知识梳理】
散文中的抒情手法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1.特点
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情感直白、强烈,毫不隐晦。这种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喜怒哀乐直接倾诉出来,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冲击。
2.效果
感染力极强,能迅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增强文章的情感浓度和力量,让读者更直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①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借景物来烘托情感。比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了故都的秋景——“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通过对槐树落蕊等秋景的细致描写,抒发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落寞之感。
②效果: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富有韵味。借景抒情能让读者在欣赏景物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作者内心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托物言志
①特点:作者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将个人的情感、志向寄托于某一具体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特征的刻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品质的描写,实则是以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②效果:使抽象的情感、志向具体化、形象化,借助具体事物的特性,让读者更清晰、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借事抒情(叙事抒情)
①特点: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入作者的情感。作者将情感自然地渗透在对事件的叙述之中,使读者在了解事情发展的同时,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回忆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送别的一系列琐事,如艰难地攀爬月台为他买橘子等细节,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②效果: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托,让情感显得真挚动人。读者容易随着事件的发展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4.借典抒情(多用于古诗词)
①特点: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典故是指历史故事或前人的言论、事迹等,作者引用这些内容,巧妙地将当下的情感与典故所蕴含的意义相联系,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运用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的典故,表达对南宋朝廷急于北伐却准备不足的担忧与批判。
②效果: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文化底蕴。借典抒情可以含蓄委婉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品味。
注意:有时会出现以下几种抒情方式,答题时注意区分。
1.对比抒情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场景或情感,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人心生向往,但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却更能抚慰我的心灵。在城市中,我忙碌而疲惫;在乡村里,我放松而自在。我深知,内心真正渴望的,是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这种方式通过对比来强调和突出作者的情感。
2.细节抒情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如,“母亲为我缝补衣服时,那专注的眼神,那微微颤抖的手,那细密的针脚,都让我感受到了她深深的爱。这小小的细节,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房。”这种方式通过具体的细节来传达和抒发情感。
3.象征抒情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灯塔在黑暗的海面上孤独地矗立着,它那坚定的光芒,穿越了重重迷雾,为远航的船只指引着方向。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坚守,每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到迷茫时,都会想起那座灯塔,心中便充满了力量。”这种方式通过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情感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