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一八一)孔子论仁爱:一贯之道

翻蓁熙 2024-02-13 08:01:09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全部学问由一样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知道了,老师。”孔子离开后,门人问曾子:“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夫子之道,无非忠恕。”

-- 原典出处《论语 · 里仁篇第四》

这一章,历来有争议。

大家对曾参给出的答案不太信服。

我们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言论涉及很多方面。曾子当时若是追问,“一”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不用猜了。结果他回答“唯”,学生懂得,老师便不再多言。孔子离开后,门人问曾子,老师说的“一”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二字。

对话就此结束,两千年来,注家议论纷纷。孔子明明说了“一”,到曾子变成了“二”,到底是“一”还是“二”呢?孔子的“一”是不是曾子的“二”呢?

大家认为曾子不善问,害得千年来的读者,错失了标准答案。

曾子真的理解错了吗?如果是错的话又为什么会编纂进《论语》呢?

先来看看,曾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踏实勤奋,但天资并不高,孔子对曾参的评价是“参也鲁”,“鲁”就是迟钝。但曾子后来却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有“宗圣”之称。

当时,孔子看到这位勤奋的弟子到达了一个瓶颈,于是出言提点,指点迷津。我的学术,看起来多端,但由一样东西贯穿始终,你要找到那个“一”。

今天,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学问主线,一切都是围绕“仁”展开,所以这个“一”是“仁”。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那么“忠”和“恕”是不是对“仁”的正确解读呢?

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忠”和“恕”是什么?

“忠”是尽己,强调自守,做好自己,完善自己。

“恕”是推己,强调待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合而观之, “忠恕”就是成己成人。

孔子说过,“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足帮助他人也立足,自己想要通达帮助他人也通达。这里的“己立己达”就是“忠”,就是实现自己;“立人达人”就是“恕”,就是利益他人。

忠恕,就是修养好自己,用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成就自己的方式成就他人,当然是“仁”。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立人达人”的,那是不是就不“仁”了?孔子还给“恕”划过一条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力强的,可以“立人达人”;能力弱的,至少可以“勿施于人”。

如果“忠恕”是对“仁”的正确解读,区别是什么?“仁”是形而上的道,“忠恕”是具体的行为。抽象的“仁”,需要通过“忠恕”来落实和实现。

所以,这章,师生携手写了一篇好文章。老师,提出至高之道;学生,补上下手之处。既有原理又有方法,可下手,可实践。

这段对话留在《论语》中,不仅是提点曾子,也是说给所有读者听的。读《论语》,要记得在每句话的背后去找这个“一”,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