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疑惑海瑞在审郑必昌时,何茂才时,对巡抚郑必昌态度好一些,对何茂才却毫不留情,是因为之前何茂才对他实施通倭计吗?
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海瑞针对不同性格的人,审问手段不同而已。
何茂才与海瑞的交手
海瑞刚来到浙江时,在巡抚衙门,何茂才对两个县令态度傲慢,他一直用官位来压人,让下属不容置疑他的权威。
反观浙江一把手郑必昌起码还和高翰文、两个县令保持着客气 ,按照官场相应的礼节,讨论改稻为桑的国策落实。
即使有分歧,也没有当场拉下脸,保持着上官的体面。
当然这里面有着郑必昌、何茂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相互配合的套路。
在得知两位知县是裕王推荐的以后,何茂才想出了通倭计,逼海瑞就范。
何茂才去牢中私放倭寇,让淳安百姓齐大柱他们向他们买粮,然后将通倭的罪名嫁祸给齐大柱,逼着海瑞去杀齐大柱,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淳安百姓,低价将田地卖了。
可何茂才没有想到海瑞到了淳安,并不执行处置百姓的命令,以没有口供为理由拖到午时三刻,没有杀掉齐大柱等人。
蒋千户回去报告何茂才后,这位何大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师出无名没有理由没有依据的情况下,让蒋千户连夜带兵要连倭寇,海瑞,齐大柱他们一起杀了。
亏了海瑞及时统一了淳安县衙的各位胥吏的思想,让田有禄借了三天粮食,保证城里不乱。
自己则在大牢里等待援兵高翰文,取得阶段性胜利。
何茂才最后到淳安,海瑞并没有为难他,将井上十四郎还给他,这个回合海瑞赢了这位布政使大人。
可见何茂才是一个急躁,鲁莽,蔑视法律法规,甚至心狠手辣的官员,但是做事留下的漏洞太多,明明做了二十年的刑名,却连基本的口供,案件卷宗,都没有写下,给人落下的巨大的把柄。
郑必昌其人
浙江官场郑必昌是一个触觉很灵敏的人,从罗龙文的信到高翰文以及两位县令的表现,立刻就判断出上层的矛盾。
他贪图名利钱财,又懂得审时度势的地方不倒翁。
在与两位县令的相处中,他始终躲在何茂才的背后,郑泌昌的心思比较缜密,何茂才比较胆大妄为,两人相互勾搭,互惠互利。
当然何茂才对郑必昌有时布置的任务,不太愿意做,也是怕担责任。
比如当郑泌昌让何茂才把高翰文的现状,当下的倭情通报给小阁老的时候。何茂才不乐意,再郑泌昌保证何先写,写完以后自己也会照抄一份才乐意写。
海瑞审理案件
刚开始审理,郑、何两人态度还很倨傲,他们还觉得有希望。
海瑞第一次审问郑必昌时,态度恭敬,是因为郑泌昌吃软不吃硬的,海大人机智的很。
郑必昌在回答不出来时,就抬出圣旨来敷衍。第一次审主要是追查沈一石的家产的去处。
杨金水在暗房听到,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直接晕了。
之后上场的何茂才,海瑞对他态度又是另一个样,他知道何茂才欺软怕硬。
于是一开始海瑞态度就很强硬,直接就问毁堤淹田的实情,何茂才就是一句不知道。
可是海瑞继续追问,何茂才就往织造局,宫里扯。
海瑞一句记录在案,让暗室里的杨金水立马懵了,他的出路在哪里?
二审三审
杨金水疯了,担郑何还不知道,他们还想着有织造局和他们做同盟,主审也要掂量掂量。
但是杨金水疯了,主审赵贞吉说“将杨金水即刻押送京师”。
郑、何意识到织造局翻过去了,没有人可以救他们,于是郑泌昌准备全盘说出,反正说与不说都是死罪,要搏一搏。
“好手段啊,我们的案子因沈一石而起,沈一石的案子因织造局而起,现在把织造局撤走了,案子自然就落在我们身上了。但巡抚衙门、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是不生产丝绸的,不知各位大人接下来问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扯上谁就供出谁呢?”
海瑞参与审理,他是陪审官,负责审问何茂才,却是抓住了何茂才的性格特点,他知道郑何现在一心要往宫里扯,便刨根问底。
何茂才证明自己是为皇上干的,表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是织造局和内阁。海瑞要求记录在案,锦衣卫不准许他记录,海瑞是钦定的办案人员,锦衣卫也没有办法,只得离去。
室内只剩下王用汲,海瑞和何茂才,何茂才将毁堤淹田的主义栽在疯了的杨金水身上。
海瑞自然明白这是栽赃,何茂才继续往上扯,能让他敢绕过胡宗宪的自然是拥有比胡宗宪更大权势的人。
何茂才一直语焉不详的说上面,海瑞刨根问底到底是谁?
于是海瑞和王用汲配合,何茂才直接说出是小阁老写信让他们干的。
其实海瑞通过几次与郑何的较量,清楚的知晓了,郑何二人的性格差异。两个都贪财好名,但具体又有些不同。郑泌昌八面玲珑,善于审时度势。何茂才粗狂,毛躁,心狠手辣,为了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两个人的性格的精准把握,决定了采用的方式不同。
对郑泌昌按礼按规进行审讯,寻找漏洞晓以大义,对何茂才以暴制暴,亮明法律,告诉他错在那。不同待遇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审讯,也是为了分化他们,以便更好的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