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弥留之际的李卓然久久难以合上双眼,苍老的眼神里流露出无限遗憾和不舍……
当守在身旁的儿女询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未竟的心愿时,他用颤抖的声音说道:“那年,毛主席北上,没有叫上我!”
听到丈夫的这句话,李卓然的妻子不禁落下泪来,相伴几十年,她清楚地知道红军长征期间没能跟随毛主席一同北上是一直埋藏在李卓然心中最大的遗憾,这份遗憾甚至远远超过了1938年他被降8级使用的打击。
那么,曾经在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主席思想主张的李卓然为什么没能跟随毛主席北上呢?而在此后的革命征程中他又因何故会被连降八级呢?
敢讲真话
1899年深秋,湖南湘乡县的一户人家中,传来了新生儿的啼哭声,父亲为这个男孩取名为“李俊杰”,希望他将来可以才华出众、光耀门楣。
李俊杰确实也不负众望,在私塾先生的戒尺下,他读遍四书五经,并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湘乡县立中学。
但正当李俊杰准备继续埋头读书之时,五四运动的春雷震醒了三湘大地,也激活了李俊杰心中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下纸笔,带领同学们冲上街头,同所有进步学生一起,共同捍卫祖国尊严。
在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光辉洗礼之后,李俊杰犹如重获新生一般,他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舍小家而为大家,遂改名为李卓然:卓尔不群,然诺必诚。

1920年,李卓然同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共赴法国勤工俭学,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做工,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政治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1922年夏,李卓然光荣地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一年以后,他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担任旅欧支部党小组长。
1929年春,研学归来的李卓然回到祖国,他先是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主持翻译了前苏联红军的条例和命令,之后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
来到中央苏区,李卓然平生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且凭借着出色的才干,有幸成为了毛主席的办公室主任,在那段朝夕相处的工作中,他对毛主席的为人与能力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毛主席的钦佩敬仰之情也更加深厚了许多。

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当此危难时刻,身为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的李卓然勇担重任,率领着战士们同敌人浴血奋战,成功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
长征开始以后,李卓然所在的五军团一直都担任后卫任务,每天边打边走,战斗非常激烈,对所有将士们来说都可以算作是九死一生,湘江一役更是近乎全军覆灭。
然而,战斗固然艰苦,牺牲固然惨重,李卓然对此都毫无怨言,真正让他感到寒心的是: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竟没有充足的战斗补给!
当听到每个战士身上只配发了五发子弹,战士们的绑腿里全部塞的都是稻草时,一向耿直的李卓然愤怒了,他连夜起草报告直送中央,直言进谏:“战士们的装备如此简陋,让他们如何在战场上打胜仗?”

1935年,作为红五军团代表,李卓然星夜兼程赶到遵义参加会议,到达遵义以后,毛主席当晚便接见了他,认真听取了他的汇报。
面对毛主席的询问,李卓然没有丝毫隐瞒,直言不讳地向主席反映了战士们最真实的情况,毛主席听罢,认真地说道:“明天会议上,我要你把这些真话都当众讲出来,你敢吗?”
“那有什么不敢?我李卓然平生就爱讲真话!”李卓然坚定地回答道。
说到做到,在第二天的遵义会议上,李卓然大胆发言,他详细列举了湘江战役后部队减员的具体数字,将战士们补给不足的情况和盘托出,最后他声泪俱下地说道:“指挥员不是算盘珠子,不能看着战士白白送死啊!
李卓然地这番泣血之言让整个会场陷入死寂,继而引发强烈共鸣,他所讲出的句句真话像一盆雪水浇醒了很多人,真正的忠诚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在历史关头敢于说出赤裸裸的真相。
连降八级
正是因为有李卓然这样的前线将领敢于在遵义会议上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直击第五次反围剿战略战术的问题,这对确立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对毛泽东思想战胜王明长达四年的“左倾”军事路线,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对于李卓然个人来说,遵义会议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跟随毛主席继续革命斗争的决心,可却因为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让他错失了与毛主席并肩前行的机会,这也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1935年春,在经历了数个月千辛万苦之后,由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经过认真协商之后,最终制定出了北上计划。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计划,周恩来副主席找到李卓然,希望他到四方面军去做政治工作,李卓然欣然前往,他以前敌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来到红四方面军,认真努力地做好各项动员工作,一心一意地准备着跟随中央红军共同北上。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红四方面军的实际负责人张国焘因一己之私而心生叛意,对于 “北上”方针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对策,并在私底下搞起了秘密活动。

有鉴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毛主席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并没有采取强制行动,为了确保中央红军的安全,遂决定立即连夜北上。
由于事态紧急,临行之前,毛主席并没有来得及通知李卓然等人,当他们从睡梦中醒来时,才发现中央红军早已人去屋空。
虽然错失了与毛主席共同北上的机会,但李卓然还是坚决服从党的安排,留在红四方面军的他主动协助朱德总司令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为后来红四方面军的重新北上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促成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胜利会师。

1936年11月,党中央正式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李卓然被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肩负起率领西路军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的重要任务。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李卓然和西路军全体将士们雄心壮志,就此踏上了血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征程。
面对着长期据守在青海、河西走廊的国民党军阀部队,忍受着缺粮少弹、地冻天寒的极端环境,西路军与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在高台,在张掖西洞堡,在倪家营子,在三道柳沟……,西路军全军将士万众一心、前仆后继,与敌人浴血奋战数月,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重创马步芳、马步青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而饮恨西北,无数中华好儿女永远长眠在祁连山下。
由于西路军的惨败导致任务未能完成,身为西路军残部工委书记的李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在1938年召开的西征工作会议上,他被撤销现任职务,改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这一调任相当于对他予以了连降八级的处分。
魂归瓜州
尽管被连降八级,李卓然却并不觉得委屈,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兄弟们相比,他觉得自己所受的处分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可是,当李卓然回到延安,重新见到毛主席时,面对毛主席的劝慰与勉励,铮铮铁骨的他却险些掉下泪来。
毛主席见状,语重心长地劝慰道:“革命斗争总会有胜利也会有失败,我们要从西路军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要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李卓然将毛主席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间,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每每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这些话,并成为鼓舞着他在各种艰苦环境下工作和斗争的动力。
虽然被连降八级,李卓然的革命斗志和热情却没有丝毫减少,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继续奋斗在革命前线,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后方总政治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新中国的创立贡献出了应有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卓然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这一干便是长达十余年,秉持着一位老红军干部的责任感和政治觉悟,他用自己的工作业绩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倘若没有被连降八级,以李卓然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而言,他所得到的政治待遇可能要远高于现实,为此不少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他感到惋惜。
但李卓然对此却毫不在意,晚年的他在回忆起曾经的过往时,眼神里流露出的只有怀念与不舍,当被问及这一生是否会有什么遗憾时,老人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毛主席北上之时,没有叫上我!”
那么,还有其他的遗憾吗?弥留之际的李卓然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地望向远方,望向那片他曾为之战斗过的土地……

1989年11月9日,李卓然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亲自参加追悼大会。
按照李卓然的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装入骨灰盒中暂时存放在北京,另一部分则由他的夫人亲自送到了甘肃省酒安西县,那里是西路军最后浴血奋战的地方。
2006年,李卓然的夫人鲁陆去世,其子女决定按照父母遗愿将父亲剩余的骨灰和母亲的全部骨灰都送往安西安葬,而此时的安西已经改名为瓜州。
阳春三月,瓜州大地晴空万里,树木葱郁,市县组织专门举行了安放李卓然、鲁陆骨灰仪式,许多当地的老百姓都自愿来到了现场,一同纪念这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热血的西路军英雄。
春风拂面,花儿含笑,李卓然最终还是回到了其戎马生涯中最具深刻记忆的瓜州,骨灰安放瓜州,与瓜州的山水永不分离,与西征中英勇献身的英烈永远相伴,是瓜州人民的骄傲和荣耀。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西路军:信仰凝军魂,热血铸祁连》
瓜州政协:《李卓然魂归瓜州》
凤凰网:《李卓然纠正肃反错误 缓和民众对毛泽东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