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山西兴县地方武装简介
小西水历史
2025-02-04 10:58:36
一、城防团:1921年兴县公署成立城防团,就地招收120人,维护民国政府统治秩序。1924年撤销。
二、巡缉队:1929年陕北红军开展活动,兴县奉阎锡山令组织巡缉队100人,妄图阻止红军东渡。配备毛瑟枪、快枪、来福枪等武器。
三、清乡队:1935年初,兴县成立清乡队,由县长李凯鹏直接指挥,队员有150余人,经常分散各地搜捕残杀进步人士。
四、防共保卫团:1936年兴县奉命组织防共保卫团,到处搜捕红军和进步人士。
五、兴县牺盟游击大队: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岚县。为防日军进犯,中共兴县县委决定开辟后方根据地“大本营”。一经决定,连夜调兴县牺盟分会的牛联棣、杨再清、王远、任昌、白旺远、史立言、康振仪、王陶明、乔万一等10余名骨干组成兴县牺盟游击队第一中队,请来八路军一二〇师干部李勇洲任队长。当夜由县政府干部刘耀带领,用驴骡驮着县政府公文、武器、银行基金,奔赴县东南的交楼申地区安沟村,建立了大本营。大本营主任为刘耀、副主任为牛联棠(牛治华)。第二天,县妇救会、儿童团来到大本营。通过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不到1个月,第一中队就扩大到40余人。
1938年1月,县委将牺盟会培训的第一期抗日自卫队员300多人,并入牺盟游击队第一中队,分为两个连:第一连驻安沟村,连长刘耀,指导员牛联棣,工作员乔万一;第二连驻张家圪台村,连长李勇洲,指导员郑廷瑞,工作员周小夫。秋后,县执法队并入牺盟游队为第二中队。10月,全县各游击中队中年纪较小的战士集中于张家圪台村,组成第九中队,分2个分队,共60余人。冬季,董一飞(原公安局长)带牺盟游击队在宁武、静乐一带牵制日军。回来后,参加了拆城拆庙活动。
1939年夏,县牺盟游击队发展为两个营。7月,改编为决死第四纵队二〇三旅十八团第一营和第三营。团长董一飞,团政治主任武养明,一营长刘耀,三营长国鹰。十八团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和阎军赵承绶部的破坏活动作斗争。12月,阎锡山企图消灭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十八团从兴县转移到岚县,扣押了阎派的副团长李品仙,枪决了七连长马洪学,从内部肃清了顽固派。事变中,十八团从岚县出发,打到兴县界河口,摧毁逃窜的岚县顽固派县政府,赶走赵承绶。一营在刘耀带领下,收缴了驻本县交楼申马家梁赵承绶骑一军的马场。三营在董一飞带领下,占领了本县黑峪口至罗峪口沿黄河一线,收缴阎军的被服仓库1个。
六、游击中队:1938年春,中共县委将牺盟会第二期培训班以后的自卫队员分编为各区游击队。1939年冬共编入2200多人,名为各区游击中队。1940年除一、二、五区外,其余各区游击中队都编入八路军一二O师部队序列。
七、县政府执法队:1938年6月,县政府成立了一支武装纠察队,对外称执法队,以对付土匪流寇散兵游勇,整肃地方驻军风纪。执法司令为县长张干丞,参谋长为公安局长董一飞(二人均为中共秘密党员),政治指导员牛联棣,队长康国保(后为国民兵军官教导员教九团调来的车乘汉)。队内有中共秘密组织,直接领导人为县委负责人金兆典,全队70余人,分两个分队。
1939年7月,执法队一部分队员随县长张干丞所率领的巡视工作宣传团,在全县绕行一圈,翻山越岭,进行拉练,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9月的一天夜里,董一飞和牛联棣带2个班到瓦塘村去,捉拿了7个匪徒,缴获7支枪,经审问才知道是驻河曲的阎军白志沂的部下,经教育后,交还枪支物件,给了路费、路条,让其归队。同年秋,阎锡山下令取消执法队,兴县执法队改建为兴县牺盟游击队二中队。
八、兴县游击大队:1940年,中共县委将一区、二区、五区游击中队合编为兴县游击大队。初由金兆典兼队长,后调徐立粟为队长,白崇山为政委,共120余人,枪80支。1944年春,兴县游击大队改编为兴岚支队(兴县4个连,岚县2个连)共1000余人。
兴县游击大队和兴岚支队在历次反“扫荡”战斗中,参加了二十里铺战斗、田家会战斗和甄家庄战斗。并与民兵配合执行侦察、反特除奸、训练民兵、掩护群众等任务。5年中,单独作战70余次,英勇顽强。一级战斗英雄、排长张侯油,在岚县寨子据点附近的郝家山战斗中,一股作气打死14个日本兵;在王狮据点5枪摆倒了5个日本兵,日军闻风丧胆。攻打赤尖岭据点时,日军调来号称“五眼班长”的枪手与张侯油对射,不多时就被张候油一枪打死。日军派出汉奸、特务,并贴出告示,悬赏捉拿张侯油,始终未达目的。
九、县公安队:1939年,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成立公安队,兵力120人。1948年公安队改称保卫队,1949年又改称公安队,兵力40人。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