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山西临县教育

小西水历史 2025-02-05 11:00:44
1937年“七七事变”到“晋西事变”(1940年1月)期间,临县政权由阎锡山掌握,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主要依靠学校共产党员、“牺盟会”会员及进步青年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兵败溃退,到处滋扰,搞得人心惶惶,全县学校被迫停办。 1938年3月,各级“牺盟会”基层组织先后建立,协同政府恢复学校工作,县城和三交镇成立了民族革命两级小学,乡村小学随之陆续恢复。中共党组织利用李西苑在县政府任教育科督学的合法地位,组织青年积极分子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大力开展抗日宣传与教育。会后,约80%的小学教员先后加入了“牺盟会”。在“牺盟会”领导下,县城第一高级小学教员贺要铤组织业余“儿童剧团”,四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如是举动,为临县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及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准备了条件。综观这一时期,各级学校抗日救国的气氛浓烈,但由于局势动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晋西事变”后,阎锡山在临县的政权宣告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于1940年2月建立起来。3月,边区政府在临县白文张朝里创办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晋西北民族革命中学” (1942年更名为“晋绥一中”),开始向所辖县、区招收进步青年和少数基层军政干部。其间,日军已占离石、方山,不断来县侵扰,晋绥一中被迫采用游击方式办学,先后在佳县木头峪、兴县、临县化林等地游击办学。 1942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三交镇并形成顽固据点。自此,临县全县分为敌占区(三交镇)、维持区(三交镇附近村庄、车赶乡、湍水头乡部分村庄)、游击区(本县其余乡镇)三类地区,自然就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教育。敌占区实行奴化教育,宣传“中日提携”、“东亚共荣”。我八路军、武工队、民兵组织借袭击日军据点之机,大力宣传抗日,所以敌占区学校师生表面应付教学工作,实际从未停止过抗日活动。日伪维持区实行奴化与反奴化并存的教育。敌人来了用的是封建的、奴化的教材,敌人走了用的是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审编的教材。维持区办教育时间不长,却出了不少典型学校。 车赶乡车赶村处于敌人6个据点包围之中。全村110户人家,有8户公开给日军办事,除了大汉奸刘忠厚、刘忠信、刘忠德等,还有暗藏特务搞破坏,“维持”和“反维持”之间展开拉锯式斗争。该村小学教师马玉图(共产党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由大汉奸直接控制、神官和老秀才具体管理的学校改造过来,并借此影响了对整个村庄的改造。其典型事迹引起晋绥公署的重视,曾被写成文章,编入当时的语文教材。 大部分地区属游击区,政权归共产党实际控制,学校施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抗日人才。自从日军盘踞三交镇以后,每季扫荡游击区,推行“三光”政策。临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组织武装力量,粉碎日军扫荡;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公办、民办并举,恢复、巩固、发展了不少学校。日军扫荡来了,初级小学学生随家长“清室空野”,高级小学班学生则用“打游击”的方法,转移到安全地点继续上课、学习;日军走了,学校马上恢复上课,真正办成了敌人摧不垮的学校。就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临县的教育形势一派大好。 据1945年5月统计,临县有完全小学4所,国民小学137所,民办小学96所。涌现出各种办学典型,有贯彻教育和社会、家庭、生产、战争相结合方针的典型,有游击学校典型,有“抗大”式办学典型。许家峪小学、石佛山小学、化林小学为贯彻新教育方针典型,其事迹曾得到晋绥边区政府的表彰。 临南县立完小(丛罗峪完小)是游击学校典型,该校从1940年至1944年,仅较大的校址迁移就经历了4次,小的转移、分散无法计数。在其艰苦的办学过程中,共毕业高级班14个,学生500余名,大部分学生参加了革命。经过长期锻炼,不少学生成为党、政、军骨干,分布在全国各地。临县县立完小(王家坪完小)是“抗大”式学校,创立于1940年秋。学校的政治气氛浓厚,学风纯正,学校仿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宗旨,结合临县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虚心踏实的学习态度,紧张活泼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毕业生或升入晋绥一中等继续深造,或就地参加了工作,从各行业会计、小学教师等做起,相当部分后来担任了县科级甚至地厅级干部。
0 阅读:0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