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最高的境界,就是把现实世界展示出来,例如《过年》

论文史谈哲思 2024-02-10 20:37:00

电影《过年》100分钟的片长,13个主人公,每人都有故事。程家老两口是安分守己的农朴市民,他们的五个孩子,除了老小,都成家的成家,上学的上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老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而这团圆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去年大年初一,这顿饭就让大儿媳给砸了。

影片没有展开去解释去年矛盾爆发的原因,对今年团圆饭的描写,实则便是一种解释。

围绕着团圆饭开展的,是对子女们“鬼胎”的扫描。

大儿子和大儿媳妇,一个老实内向,一个泼辣势利。自从去年砸了团圆饭后,一年都没登门儿,这次来拜年,当然不是孝敬爸妈那么简单。

二儿子是研究生,从北京带回来个对象(部级以上干部家的大小姐)。春节回家,屁股还没坐热乎,就开始张嘴要钱了,理由是做社会调查。

大女儿有点像《红楼梦》里的二木头迎春。她的丈夫是个为人油滑、两面三刀、喜欢沾花惹草的干部。她“挂不住胎”,弄得程家老两口都觉得对不住二女婿。这频频滑胎的背后,另有隐情和算计......

二女儿是老两口的心头肉,曾因不顾父母反对嫁给架子工而与家里断绝了来往。如今发达了衣锦还乡,却连门儿都不敢进,大姐夫也没少在老两口那儿给他俩使绊儿。结果最得老人心的,反而是他们。

小儿子不学无术,没工作,成天带着小女朋友看电影,一宿看五场。结婚得靠哥哥姐姐募捐,说婚后不分家照顾爹妈,实际上是要将啃老进行到底。

简简单单的一顿饭, 使得心怀鬼胎的子女们丑态毕露。若说影片的重点情节在这团圆饭上,那么团圆饭的重点则是一盘“大菜”。

1990年大年初一。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于二女儿和二女婿,程家老爷子对他们的偏见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下海”者的看法。二女婿搞个体户、工程队,旺季一个月就能挣1000块钱。到了大姐夫嘴里,就成了违法犯罪的了。

程家老爷子担心钱的来路不正,问二女婿:“国营职工这么干没毛病?”

二女婿回答:“我凭力气挣钱,犯什么毛病?”

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扑面袭来,整部电影用先抑后扬的方式隆重塑造的,就是二女儿和二女婿这对“弄潮儿”。

程家老爷子对他们的偏见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下海”者的看法。二女婿搞个体户、工程队,旺季一个月就能挣1000块钱。到了大姐夫嘴里,就成了违法犯罪的了。

程家老爷子担心钱的来路不正,问二女婿:“国营职工这么干没毛病?”

二女婿回答:“我凭力气挣钱,犯什么毛病?”

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扑面袭来,整部电影用先抑后扬的方式隆重塑造的,就是二女儿和二女婿这对“弄潮儿”。

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对当代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故事讲一个坚强顾家的老父亲,勤劳善良的老母亲。年三十父亲在外归来,把赚的钱都交到了孩他妈手里,孩他妈噙着眼泪没收。

孩子一个都没回来,父亲对孩子们颇有怨言,不仅是没回来过年的怨言,主要是这几个孩子都差劲。

大儿子熊,大姑娘囊。二儿子是白眼狼,二姑娘跟个孤儿私奔了。三儿子浑,在家啃老。早年不兴计划生育,要不给他们全计划喽。初一的时候,大伙都回来了。

大儿媳妇回家骗老妈的金戒指,大女婿以股票的名义骗老爸的棺材本,二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领着自己的高干之家的女友回家朝老爸要钱出去考察,三儿子今年想结婚也要分份钱。

今年二姑娘也回来了,她怀孕了。老爸见了二姑娘但不愿见二女婿,老妈说了情这才见面。孤儿如今混出息了,好酒好礼转圈送。大女婿造过二女婿的谣,老爸怀疑二女婿的钱来路不正,于是单独见他并试探,二女婿一句“这身力气不干也攒不下”得到了老爸认可,老爸头一回露出笑脸。聚餐这天,二儿子和三儿子吵了起来。表面上因为是因为二儿子鼓吹先立业后成家,怼啃老的老三。实则是因为老二怕老三结婚把钱都拿走耽误他的事,老三也翻起旧账,俩人摔了杯子。

老爸是没把这俩人当回事,二儿子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三儿子跟爹也杯敢造次。但二女婿的话给共鸣老爸破了防,他说他出钱管老二和老三,老爸脸上就挂不住了。

老爸把钱拿出来,摆了一盘子扔桌子上:你们不就他%妈%的等这道菜呢吗?都拿走吧!

这时候一个女的找上门来打破局面,原来是大女婿成天在外面搞破¥鞋,还家暴逼大女儿流产。三儿子和大女婿扭打在一起,大女婿愤而离开,大女儿居然还跟着走了。

当教师的大儿子喝多了酒,看着这一地鸡毛,又给自己倒了几杯。他是个清高的人,当了几十天教育局局长之后自己辞职了,但媳妇却是个贪得无厌的市侩泼妇,还教他儿子朝长辈要钱要物。他媳妇又来找他研究钱的时候,酒醉的大儿子炸了,让他媳妇把金戒指“还回去,他媳妇不允,他扇了她耳光,然后她就开始砸东西,砸的西里哐啷。

大伙拉住大儿子,三儿子煽风点火。

事后,老妈看着一地破盘碗杯无力的搓着手。二姑娘和二女婿想打扫被老妈拦住了,老妈说,正月不扫地,扫地就把财扫走了。

影片最后,老爸牵着老妈上了爬犁车,要带她走。老妈问去哪,老爸说带你上天安门,上老故宫,全世界溜达玩去。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1年,是中国快速电气化和城市化的时代,传统的家庭也随之快速解体。老爸在饭桌上一句点破“什么一家人,往后就是六个家了”。

豆瓣的一句评论非常生动:“过年确实就是这个逼样的,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一部电影最高的境界,就是把现实世界展示出来。

《过年》是一部既拿得奖杯,又赢得观众的电影,奥妙就在一个“俗”字。

你看它推出的片名:过年。这“第一印象”就既不优美,也不含蓄,更无半点“刺激”,其唯一特点便是“俗”。这“过年”二字本就是民间过春节之“俗”称,一提“过年”,就是那乡村遗风、小巷习俗,门神对联、烟花炮竹,团圆饭、压岁钱,就会挟着一种唯中国的土壤才能产生的“俗气”朝你扑来。影片内容也就是中国百姓常念道的“俗人”“俗事”,什么“当家母亲顶梁的父、孝顺儿女泼媳妇;大年初一包饺子、提起钱字喜变忧”之类。就连色彩构图也满是“俗气”、几乎每一幅画面都少不了大红,时常扑人你眼帘的景物也就是桌犄板凳、热炕锅灶等家具之物,真是“俗”得可以。

然而正是这种“俗"营造了本片特有的“中国式”的悲喜剧氛围,其特有的“亦喜亦悲、悲喜交集"情调,决非那种苦心孤意于喜剧或悲剧抑或悲喜剧风格的影片所能达到。因为这些影片缺少本片所具有的“俗”,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粗俗”、也非简单的“通俗”,它是一种浸润了民风民情的“雅俗”、一种山俗到雅、又由雅还俗的“大雅若俗”。这才是《过年》的编导特有的有胆有识,因为真正的“雅”决不避“俗”、“俗”中藏“雅”方为“大雅”。“以俗写雅”这叫有胆,“雅以俗传”这叫有识。

《过年》正是如此,它似乎是在对“俗人”“俗事”的絮叨中漫不经心地折射出历史演进的轨迹,每个中国人身上都难以免除的人格矛盾。比如大家庭中文化层次最高的二儿子,他的“借钱”之说颇具现代意识,可对于有着深厚传统意识的父亲来说,不帝是一种打击,或许比起小儿子订婚的“开单子要钱”还要令人痛心;再比如大家庭中社会地位最高的大女婿,身为“干部”,却讹钱诈财,沾花惹草、到头来是最受鄙视的人;还有最得宠的女儿,却偷了户口簿与人私奔,最有“孝心”的原是打架出名不被承认的女婿,模范教师在家里则成了怕老婆的“窝@囊@废”.....大家庭的每个成员身上几乎都表现着这种“矛盾”。

参考资料:

《难得一“俗”——影片《过年》品味》李建宁

0 阅读:0

论文史谈哲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