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人物|君子剑殷浩:权力,就是殷浩的《辟邪剑谱》

抗抗说历史 2024-01-23 10:09:27

衣赐履按:上回,我们讲到,公元352年,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打算北出许昌、洛阳,但镇西将军张遇据许昌城反叛。六月,张遇大破晋军,殷浩只好退守寿春。

八月,殷浩图谋再次出征。

右军将军王羲之,一直反对北伐,态度十分坚决。他得知殷浩又要行动,就给殷浩写信劝阻,主要表达了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我们只占据区区江左(江东,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非要发动进攻,结果导致失败。现在,保全淮南地区,已经很难了,不如退保长江,施行仁政,先把自己发展好,至于收复中原的事儿,可以往后搁一搁。

衣赐履说:注意,王羲之的信,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即,朝廷北伐,后勤保障,只能依靠江左地区,掌控八个州的征西大将军桓温,一毛钱都不会出的。

【王右军】

第二,殷浩同志,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诶。你出身布衣,却承担着天下的重任,崇尚德行、推行道义的工作,老实说,似乎不是太出色。你总统征战,却又败得很惨,恐怕满朝的贤人士大夫,没人愿意和你共同承担责任和毁谤诶。现在啊,你赶紧把权力和责任分给那些贤士们吧,如果还像之前那么行事,非要建功于境外,讲真啊,宇宙虽然广阔,但哪有你的容身之处!

第三,现在地方上的老百姓太苦了,朝廷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真吃不消啊,连我看着都不由叹气。这几年来,法律严苛,都快赶上秦朝的暴政了,如果再增加诛族的刑罚,我向毛主席保证,一定遍地都是陈胜、吴广啊!

衣赐履说:王羲之当时的职务是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是江东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羲之同学却说,陈胜、吴广马上就要起来了!足以见得,江东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王羲之又给会稽王司马昱写信,建议别再北伐了,让殷浩、荀羡他们回军吧。

司马昱当然不听。

九月,殷浩驻扎在泗口(泗水注入淮河处,江苏省淮阴市),派河南太守戴施占据石门(河南省荥阳市北),荥阳太守刘遯(同遁)占据仓垣(河南省开封市东北)。殷浩以军费浩繁为由,给太学生们都放了长假,让他们都回家去,何时开学,另行通知。但是,直到东晋灭亡,太学也没有开学。

衣赐履说:关于太学的事儿,我们掰饬几句。东晋太学,是元帝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兴办的,到本年正式废除。柏杨先生对此事非常愤怒,他表示:

殷浩封闭学校、遣散学生,军费浩繁不过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恐怕是,他这个平民出身的高官,好不容易挤到贵族阶层,实在不愿再受新生代知识分子的冲击,所以他在自己幸运地成功之后,还要防止别人幸运,他不是要消灭世家豪门,反而是要使包括他在内的世家豪门的地位,更为稳固。所以他必须摧毁新生代知识分子的制造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灾难,大多数都来自做官的其他知识分子。

【太学】

最后一句,我赞同。

柏杨先生对殷大名士意见颇大,评论时难免夹枪带棒。我倒觉得,殷浩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关闭太学,他不至于这么无厘头,直接原因,应该还是国库真没钱了。我们请会稽内史王羲之来作一下解释说明工作。

大约在给殷浩、司马昱写信的同一时期,王羲之给尚书仆射谢安写了一封信,对当时东晋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参阅《晋书·王羲之传》,此处,我只引述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

……管粮仓的,全都监守自盗,他们偷盗官粮,动辄以万斛计。我以为只要诛杀首犯,就可以杜绝此类事件,但根本做不到。最近我检查各县的情况,全是这个样子啊!仅余姚一地,被盗官粮就达到十万斛。十万斛啊!粮食都特么被这帮货私吞了,国家还剩根毛啊!我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

衣赐履说:看,王书圣治下的会稽,就是这个情况,那么,朝廷要打仗,要钱要粮要物资,从哪里出?开源开不了,只好节流;官员们节不了,只好节学生,于是,殷浩把太学给关了,我觉得实属正常。

书圣之所以纵情山水,当然有天性的成分,但也不能说与他对现实的失望无关。著名的《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正是在这一时期,公元353年。

十月,安西将军谢尚(时驻寿春,安徽省寿县)派冠军将军王侠攻克了许昌。前秦的豫州刺史杨群,退保弘农(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东晋朝廷征召谢尚为给事中,戍卫石头(建康城西北)。

公元353年,四月,东晋朝廷任命谢尚为尚书仆射。

衣赐履说:谢尚,是殷浩的铁粉儿,对殷浩非常崇拜。另外,谢尚还跟归降过来的羌人首领姚襄,关系特别好。而殷浩和姚襄,则是相害相杀的关系,挺让人唏嘘的。

我们把姚襄的情况捋一下。

公元352年,三月,后赵帝国右丞相、羌人首领姚弋仲去世。姚弋仲有四十二个儿子,他病重时,对儿子们说:

石氏(石虎)对我非常好,我本想为他们老石家尽力的。但如今石氏已经覆灭,中原混战无主,我死之后,你们赶快归附晋朝,坚守人臣气节,不要干不义的事情!

姚弋仲去世后,他的儿子姚襄隐瞒消息,率众六万余家南下,攻克一些城池,驻屯于碻磝津(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城在津东。碻磝读如敲遨),任命太原人王亮为长史,天水(甘肃省天水市)人尹赤为司马,太原人薛瓒、略阳(甘肃省天水市东)人权翼为参军。

姚襄与前秦军队遭遇,大败,损失兵众三万多家(不晓得是前秦哪支部队)。姚襄继续南下,到达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才给老爹办了丧事。之后,姚襄又与前秦将领高昌、李历,在麻田(洛阳至荥阳一带)交战。

衣赐履说:《晋书·穆帝纪》载,公元351年,高昌、李历等人向东晋归降。《十六国春秋·慕容儁传》载,公元352年,十月,高昌、李历等人归降前燕……公元358年,高昌、李历等人归降前秦。也即是说,此时,高昌、李历,是晋朝将领。姚襄率部归降晋朝,然后跟晋朝将领打起来了。但《通鉴》说,姚襄与前秦将领高昌、李历交战,颇让我有些迷惑。

双方开打,姚襄的马被对方射死了。老弟姚苌把自己的马让给姚襄,姚襄说,你自己如何脱身?

姚苌说,只要哥哥你平安脱险,那帮小子就不敢伤害我!

恰好此时,援军到达,姚襄、姚苌兄弟,都幸免于难。

衣赐履说:姚襄的援军是谁,史书没有交待。这个姚苌,就是后秦帝国的开国皇帝。

姚襄的司马尹赤投奔了前秦,被任命为并州刺史,镇守蒲阪(山西省永济县)。

姚襄归附东晋,送了五个弟弟到建康充当人质。东晋朝廷下诏,命姚襄屯驻于谯城(安徽省亳州市)。姚襄单人匹马渡过淮河,前往寿春,拜见安西将军谢尚。谢尚早就听说过姚襄的大名,下令撤掉仪仗侍卫,摘掉官帽,以绢丝束发,像对待老友一样接待姚襄。姚襄精通儒家经典,口才了得,江东人士都很推崇他。

此时,镇西将军张遇以许昌反叛,归降前秦帝国。六月,谢尚、姚襄攻打许昌,大败而归,殷浩闻讯,退守寿春(详见拙文《》)。

姚襄率众,屯于历阳(安徽省和县),率领部队、百姓,沿着淮河两岸,开垦土地,训练将士,声望、实力日隆。

中军将军殷浩,屯驻寿春,对姚襄越来越厌恶。

公元353年,十月,姚襄手下有人想投奔殷浩,被姚襄发觉,诛杀。殷浩很恼火,打算把姚襄做了。于是,殷浩将姚襄送到建康做人质的弟弟们,全都囚禁,然后,数次派刺客刺杀姚襄。但这些刺客不但没有刺杀姚襄,反而把实情告诉了姚襄。

衣赐履说:显然,殷浩组织了一个类似“中情局”“克格勃”“摩萨德”之类的组织,专门从事间谍、暗杀、策反等活动,这一点,后面会越来越清楚。但是,大名士殷浩,真不是这块料子,终于把“摩萨德”弄成了一个笑话儿。

安北将军魏统去世后,老弟魏憬接手了其部曲(魏统是原冉魏帝国兖州刺史,公元351年归降东晋)。殷浩暗中下令,命魏憬率五千人马突袭姚襄,结果被姚襄反杀,魏憬的余众,都被姚襄吞并。

衣赐履说:我个人感觉,殷浩向姚襄用间,姚襄大概也没闲着。殷浩手下,大概率也有姚襄的线人。

殷浩吃了一记闷棍,对姚襄更加不爽,又整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下令由龙骧将军刘启(原后赵兖州刺史,也是在公元351年归降东晋的)接替姚襄,镇守谯城,姚襄则被调往梁国(河南省商丘市)的蠡台(河南省虞城县),殷浩上表,推荐姚襄为梁国内史。

姚襄收编了魏憬的部曲,发现魏氏子弟,经常往来于寿春,自然心中起疑,就派参军权翼前往拜见殷浩。殷浩对权翼说:

我和姚襄,都是王臣,休戚与共。然而姚襄经常独断专行,有失唇齿相依之理,这岂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权翼说:

姚襄英姿绝世,他之所以拥数万之众归附大晋,是因为朝廷有道义,宰辅有智慧。如今,将军您轻信谗言,与姚襄产生隔阂。我认为,猜忌的根子,在您这里,而不在姚襄那里。

殷浩说:

姚襄性情豪迈,随意生杀,又纵容手下抢夺我的马匹,这是王臣应该有的作派吗!

权翼说:

姚襄既归附圣朝,又岂敢妄杀无辜?至于那些个奸滑邪恶之徒,本就为王法所不容,杀掉他们有何不妥?

殷浩说,他为什么要抢我的马匹呢?

权翼说:

将军啊,是您认为姚襄过于勇武,不好控制,您一定会讨伐他的,因此他才夺取您的马匹,是要用来自卫啊!

殷浩笑了,说,哪里会到这个程度?

然后,就打发权翼回去了。

衣赐履说:通过二人的对话,我们可以推断,殷浩、姚襄之间,各种冲突,没少发生。而且,主要是殷浩在招惹姚襄,才被一个参军问得哑口无言——殷浩可是辩才无双诶。大名士殷浩,面子是不能丢的,一定要找补回来,他一定会向姚襄下手的。

我越读越觉得,殷浩就是一个猪头,玩儿阴谋诡计,需要天赋和经验,他什么都没有,还要玩儿,玩出了效颦之感。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

殷浩,正,没实力;奇,没天赋。

一句话,不作不死。

当初,殷浩暗地里派人劝诱前秦重臣梁安、雷弱儿,让他们去刺杀前秦老大苻健,许诺事成之后,把关右地区封给他们,雷弱儿满口答应。应该是到了公元353年的七月前后,雷弱儿派人告诉殷浩事情成了,并请求东晋派兵接应。正在此时,苻健老哥的儿子、辅国将军苻黄眉从洛阳向西逃奔,殷浩又听说前秦司空张遇夜袭苻健的事儿,就以为梁安、雷弱儿等人起事成功,大为高兴。

十月,殷浩从寿春出发,率军七万,大举北伐,宣称要占据洛阳,修复先帝陵墓。吏部尚书王彪之听说之后,大惊失色,连忙给会稽王司马昱上书反对,他认为雷弱儿等人可能使诈,殷浩不该轻举妄动。

司马昱对此未加理会。

衣赐履说:策反,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搞好了,对战局发展影响巨大;反之,就是自己作死。大名士殷浩,平日以君子自居,似乎可称为君子剑。然而,不但打仗不行,而且,用间、行刺、策反,这些偏门儿,也玩儿不转诶。

《晋书·王彪之传》载,既而长安人雷弱儿、梁安等诈云杀苻健、苻眉(苻黄眉),请兵接应。

《十六国春秋·姚襄传》载:

先前,殷浩屯驻于寿春,秘密派人与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儿联系,许诺他们,只要杀了苻健,许以关右之任。正巧,苻健杀其大臣,苻健老哥的儿子苻黄眉紧急从洛阳赶回长安,殷浩以为梁安他们得手了,苻健已死,因此,上书请求进军洛阳,修复陵园。

上一回,我们讲了,苻健动不动羞辱司空张遇,张遇于是打算谋反。公元353年,六月,张遇谋反失败,张遇及其党羽,被苻健诛杀了不少。所谓“苻健杀其大臣”,应该指的就是此事。当时,与张遇合谋反叛的前秦将领颇有几位,这些人镇守地方,手上有兵,因此,苻黄眉回长安,史书虽没有明确交待原因,但大概率是回去平乱的。这些情况,殷浩都没有核实,就大举出兵,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

然而,更离谱的是,君子剑殷浩,再出“奇招儿”,把我都看傻了。

殷浩以姚襄为前锋。当时,冠军将军刘洽镇守鹿台,建武将军刘遯镇守仓垣,殷浩快要赶到时,假装部众于夜间逃遁,实则埋伏起来,准备伏击姚襄(史书记录不清楚,不晓得是谁的部队假装逃遁,在什么地方伏击姚襄)。结果,这个事儿,又让姚襄知道了,天明之后,殷浩果然派谢万追击姚襄,进军到山桑(谯国境内),姚襄突然出军逆击,谢万大败,士卒被俘获、斩杀的有万余人,谢万是啥也顾不上了,跳上电单车逃往谯城。姚襄让老哥、曜武将军姚益镇守山桑的营垒,自己率军返回淮南。殷浩这口气哪里咽得下去,又派龙骧将军刘启和王彬之,攻打镇守山桑的姚益,姚襄从淮南来援,殷浩军再次大败,刘启、王彬之阵亡。姚襄继续前进,占据了芍陂(寿县西南安丰塘)。

衣赐履说:以上是《十六国春秋》的说法,妥妥的殷浩犯贱,自己作死,北伐毛功没立,先要清除姚襄,结果被姚襄打得七荤八素。《通鉴》中删除了殷浩袭击姚襄的记录,说是姚襄预计殷浩将要抵达时,假装让士兵趁夜逃散,实际上却悄悄地埋伏起来等候阻击殷浩;殷浩听说姚襄的士兵逃散,追赶姚襄来到山桑,为姚襄所破。意思是,姚襄是自己反的,不是被殷浩逼反的。《晋书·姚襄载记》跟《通鉴》记录差不多,但多了“浩遣谢万讨襄,襄逆击破之”一句。但就这一句,就否定了《通鉴》的说法。

我猜,司马光大爷也无法理解殷浩的举动,但毕竟殷浩是士大夫,姚襄是夷狄,所以给殷浩洗了洗白。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打交道甚多,司马大爷老是这么篡改历史,究竟指望《通鉴》给皇上们提供什么样的镜鉴呢?

毛主席说,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姚襄今后会不会反,不好说。但是,姚弋仲、姚襄父子在后赵时,对石虎极为忠诚,降晋,是后赵亡国之后的事;况且,姚襄现在有五个弟弟在建康当人质,其中至少有一个还是姚襄的一母同胞弟,即使他以后可能反叛,现在也是可以团结、可以为我所用的对象诶。

我是真不知道这位君子剑殷浩究竟打算干什么?打仗打不赢,搞暗杀不灵,搞策反被骗,正如柏杨先生所言,殷浩们虽然对外没有能力,但对内化友为敌的本领,可是非常杰出。

殷浩大败,会稽王司马昱笑着对王彪之说(简文笑谓彪之曰):

彪之啊,你真是言无不中,张良、陈平也无法超过你啊!

衣赐履说:殷浩败了,司马昱为啥要笑呢?苦笑?

姚襄渡过淮河,屯驻盱眙(江苏省盱眙县),招募掳掠流民,部众达到七万,又设置地方长官,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姚襄派使者到建康,向朝廷报告殷浩的罪行。朝廷下诏,任命谢尚为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守历阳。

衣赐履说:谢尚、姚襄关系不错,故以谢尚安抚姚襄。但是,事已至此,姚襄必反,早晚而已。

殷浩连年北伐,屡屡失败,损兵折将,消耗巨大。

公元354年,征西大将军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上书弹劾,请求废黜殷浩。朝廷不得已,免去殷浩官职,贬为庶人,流放东阳郡(浙江省金华市)的信安县(浙江省衢州市)。

从此,朝廷内外,大权集于桓温之手。

殷浩年轻时与桓温齐名,两人表面上过得去,但暗中一直较着劲。殷浩被流放之后,虽然脸上并无悲喜之色,一如平常,但总是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写字,有好事者辨认出,他写的只是四个字:

咄咄怪事。

后来,桓温对手下干部郗超说:

殷浩有德行,善言辞,假如以前让他担任尚书令或尚书仆射,一定可以成为百官的楷模,朝廷把他用错了地方,可惜了。

衣赐履说:我个人认为,桓温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如果不是突然出现了《辟邪剑谱》,君子剑岳不群,作为华山派的掌门,大概率会留下一个好名声。可惜的是,他得到了《辟邪剑谱》,此剑谱,不但不能辟邪,反而邪得很,于是,岳不群就变成了不男不女的武林笑柄。

殷浩,也是一样。权力,就是殷浩的《辟邪剑谱》。

史称,桓温准备任命殷浩为尚书令,给殷浩写了封信。殷浩欣然接受,给桓温写了回信,封好,但又担心信中有不妥之处,便拆开检查,再封好,再担心,再拆开,再检查,再封好……搞了十多次,大约是太紧张了,最后送到桓温手里的,竟然只是一个空信封。桓温勃然大怒,打消了起用殷浩的想法。

公元356年,殷浩死于流放之地。

衣赐履说:送出空信封,可能性不太大。但这个故事,则显示出殷浩对权力的渴望,他,其实是个官儿迷。

讲几个殷浩的小故事。

故事一。《世说新语》载,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前往拜访。殷浩并没有放开讲,只给谢尚讲了点简单的道理,就整了几百句。谈吐风雅,辞藻丰富,动人心弦,令人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地听,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家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从此,谢尚就成了殷浩的死忠粉儿。

故事二。殷中军废后,恨简文曰,上人著百尺楼上,儋梯将去。殷浩被废黜之后,对司马昱很是不满,发牢骚说,把人送到百尺高楼上,却扛起梯子走了。

我理解,殷浩的意思是,我靠,给了《辟邪剑谱》,你特么就不管我了?你特么是任我行啊!

故事三。《晋书·庾翼传》载,京兆杜乂、陈郡殷浩,都是名冠一时的才子,但庾翼并不怎么看重他们,常对别人说:

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但是,在桓温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庾翼就觉得此儿大有可为,对成帝司马衍说:

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故事四。《晋书·庾亮传》载,当初,庾亮有匹马,名叫的颅,据说此马“妨主”,殷浩就劝庾亮把马卖掉。庾亮说:

哪有对自己不利,就转给别人的道理!

殷浩惭愧,告退。

衣赐履说:这几个小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君子剑殷浩。

彩蛋:火鸡阵

殷浩北伐,手下有个叫江逌(同悠)的干部,殷浩对他非常看重,军中公文、檄书,也都由他打理。当时,羌人和丁零反叛(羌人指的是姚襄,丁零不知道指哪个),殷浩军恐惧。姚襄在距殷浩十里处结营,殷浩命江逌攻击。

江逌进军到姚襄大营,对手下说:

我们的兵,虽然都是精锐,但人数太少,而且他们的防事坚固,强攻损失太大,我当以计破之。

于是,江逌命人弄来好几百只鸡,用绳索连到一起,又在鸡爪子弄上易燃物,点着了。几百只鸡被烧得嗷嗷叫,都扑腾到姚襄大营里去了,大营起火,江逌率军进攻,取得小胜。

这,算是殷浩打了一次胜仗吧。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45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