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以暴虐著称的石虎究竟有多暴虐?

抗抗说历史 2023-12-11 12:58:00

衣赐履按:这一回,给大赵天王石虎作个不完全总结,对,是“不完全”总结。石虎是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已成定论,我想探讨一下,他究竟有多暴虐。

先亮观点,我认为:

石虎确实暴虐,但可能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暴虐(这个“那”,念的时候要拖长音,还要稍微向上挑一点儿,才能准确感知我的意思)。

石虎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玩儿命打仗,玩儿命建造各种大House、大花园,玩儿命搞女人,从来没干过一件儒家认可的正经事儿。我在读他的时候,一方面感觉这厮确实暴虐得可以,但另一方面,也逐渐产生了某种疑惑,感觉史书记录恐怕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人口问题。

公元336年,大旱,百姓饥馑,流亡死者十有六七。这十有六七,恐怕得有个十数万吧?

公元342年,造行宫四十余座,又修建长安、洛阳两地的宫殿,征用农民工四十余万。为作好军事斗争准备,各州的士兵不算,仅后勤、装备人员,就征了五十余万,船夫十七万,这些人被淹死和被猛兽咬死的,有三分之一。

公元344年,各州郡聚集兵众百余万。

公元345年,征发十六万人(一说四十余万),修建长安未央宫。又征发二十六万人,修洛阳宫。抢夺老百姓家的闺女九千余人,太子及其他高官另抢老百姓家的闺女一万人。

公元347年,征发男女十六万,在邺城北面修华林苑。五月,又发五百里内男女六十万,重修芳林园。

……

就这几条儿,没个几百万人专门供石虎祸祸,根本不够折腾的。更多的工程和饥荒,战争和瘟疫,所带来的人口损失,我还没列出来呢。

然而,经过石虎十几年的暴政之后,中国北方人口,竟然与西晋初年同一地域的人口,数量基本持平(可参考高敏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上)》),并且,残暴如石虎,他的治下,没有出现大规模叛乱,一次都没有,换句话说,他的统治,相当稳定。

看着有点扯,是吧?

来,讲个小故事先。

天水人杨轲,名气很大,从小就研究《易经》,长大之后,奉行独身主义,一直没成家,他专心搞学术研究,收了好几百个学生,生活简朴,号称“人不堪其忧,而轲悠然自得”,大家认为,他是跟孔子著名的弟子颜回,有一拼的。前赵帝国皇帝刘曜,曾经征召杨轲为太常,但杨轲坚决推辞,隐居于陇山。

石勒打败刘曜之后,把秦州一带的很多人向东迁徙,杨轲就到了长安。

公元344年,二月,石虎派人给杨轲送上厚礼,想招他到朝里做官,但老杨同志依然拒绝。石虎并不死心,亲自前往探望,杨老汉当真是条汉子,根本不搭理,干脆躺在床上睡大觉。这哪儿成啊,皇上都来了,您老人家竟然睡大觉!就有人把他拽起来,拉到石虎面前。杨老汉见到石虎,也不下拜,就跟那儿站着。石虎跟他说话,他也不理。石虎很是无趣,但并没有发作,着人把杨老汉安顿在永昌乙第(一处大宅)住下。石虎左右说,大王啊,这个老货,给脸不要脸,干脆弄死得了,要不,咱太没面子了。石虎不但没有批准,反而有事儿没事儿给杨老汉赏赐。老杨大概也觉得不能做得太绝,就口述谢意,由弟子记录下来,回复给石虎。据说,他的感谢信,言辞优美,看过的人一致称赞(这事儿恐怕是石虎手下人编的,多少挽回些面子)。

要说这石虎,是真他奶奶地坏,蔫儿坏!杨老汉你不是童男子吗,老子就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让人挑了个美女,大半夜的,脱个光不溜子,就送到杨老汉屋里去了。咱也不知道石虎有没有派听床根儿的,总之,史书上说,杨老汉不为所动。石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了一帮甲士提溜着大砍刀去吓唬杨老汉,又把杨老汉脱个光不溜子,衣服都给抢走了,但是,杨老汉一动不动,一言不发,既无喜色,也无悲色。

老杨同志的表现,搞得石虎觉得自己很无聊,也就不再折腾老汉了。

后来,杨老汉上书,说是思念家乡,石虎就送给他安车蒲轮。安车蒲轮,意思是让被征者坐在安车上,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石虎又特别关照,以十户人家供养他。最后,杨轲死于秦州兵乱,那时,石虎已经过世很久了。

这个事儿,《通鉴》没有收录。

不知道读者们看过这个故事,是什么感觉。反正如果我是石虎,这个老货这么不给面子,我不砍死他就不错了,然而,石虎居然又送车马又送养老保险诶,这哪是以暴虐著称的石虎啊,就算够不上当世尧舜,至少称得上个石大善人吧!

这样,带着疑问,我读了N遍《晋书·石虎载记》和《十六国春秋·石虎传》,当然,必须配合着《资治通鉴》,重新审视暴君石虎。

我以为,帝王暴虐,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喜欢杀人,特别是那种无缘无故或者没事儿找事儿的杀人。

按照《十六国春秋》的记载,十八岁之前,石虎就是一祸害精,人神共愤,搞得石勒都想弄死他。但是,十八岁之后,石虎开始克制自己,平时为人严肃稳重,关爱士人(严重爱士);战时勇冠三军,攻城拔寨之后,不论男女老少,一律诛杀。

注意,石虎在战时很残酷,但在平时,则“严重爱士”!

好,我们看一下,他做了大赵天王之后,在非战争情况下,究竟杀了多少人。我把《十六国春秋·石虎传》中记录的,石虎杀人的事儿,全部罗列如下。

第一件,公元335年,鹳雀台崩塌,诛杀典匠少府任汪(工程质量问题)。

第二件,石虎手下干部成公段,造了一个超级大的照明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特大号儿的油灯,上下两个大圆盘,上面的装燃油置灯芯,下面的可以站立数十个人。公元337年,正月,百官请石虎上皇帝尊号,本来挺喜兴一事儿,也不知怎么回事儿,上面圆盘中的油倾泄而下,站在下面圆盘上的人,被烫死了二十多个。石虎大为厌恶,将成公段腰斩(工程质量问题、祸福吉凶问题)。

第三件,公元337年,太子石邃谋反,石虎诛杀石邃及其老婆娃娃、手下党羽二百余人(涉嫌谋反问题)。

第四件,公元338年,有人指控镇西将军石广潜谋不轨,石虎诛杀石广(涉嫌谋反问题)。

第五件,公元342年,有个叫李弘的家伙,号称自己上应天命,竟然搞了个小朝廷,还设置了百官。事情泄露,石虎诛杀李弘,连坐数千家(涉嫌谋反问题)。

第六件,公元344年,太子石宣指使太史令,以天象有变为由,陷害一名朝廷干部,石虎信以为真,诛杀了中书监王波及其三个儿子(祸福吉凶问题)。

第七件,公元345年,石虎大肆填充后宫,各地官员就到处抢夺民女。民女的老公们大约是不乐意的,有的自杀,有的被诛杀,达到三千余人。导致荆楚扬徐地区的老百姓,要么流亡,要么反叛,石虎认为地方官安抚不力,下狱诛杀了五十余人。金紫光禄大夫逯明,直言极谏,咱不晓得逯明是反对石虎收美女,还是反对诛杀各地官员,反正,石虎大怒,把逯明给杀了(不好归类)。

第八件,尚书朱轨和中黄门严生有矛盾,公元346年,五月,大雨滂沱,把路给浇坏了。朱轨就报告说,严生不但不修道路,而且还对朝政说三道四。石虎就把严生给杀了(不好归类)。

第九件,公元349年,太子石宣谋反,石虎诛杀石宣及其老婆娃娃、相关人员四百余人(涉嫌谋反问题)。

【杀人魔头】

以上就是石虎取得后赵政权后的全部杀人记录。这九次杀人,四次涉嫌谋反,两次是工程质量问题(含一次祸福吉凶问题),两次祸福吉凶问题,还有两次,具体原因不太好确定。总体上看,石虎在诛杀方面,是相当残酷的,特别是对涉嫌谋反的,出刀特别狠,哪怕是亲儿子,哪怕流着泪,也要把所有危险分子清除干净。但是,石虎杀人,都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干的。

在诛杀官员方面,如果我们把石虎和汉武帝刘彻作个比较,会发现:

石虎基本上是有了原因才会杀人,刘彻常常是要杀人才去找个原因。

实际上,石虎还相当大度。

比如,石虎没有诛杀过三公级别的官员,一个都没杀过;而刘彻朝的十余位宰相,有一大半是被他找茬子干掉的,被他割了小鸡鸡的官员,车载斗量。将军麻秋,多次惨败,石虎都没有追究;而刘彻的将军们,打了败仗,要么一刀杀了,要么出大价钱买命。蒲洪、姚弋仲这两个家伙,对石虎说话,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冉闵曾经对石虎说,蒲洪是个人物,而且他的那些个儿子们,也都是人才,应该想办法除掉。石虎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厚待蒲洪。总之,石虎不死,蒲洪、姚弋仲都不会反;石虎一死,俩家伙都反了。

此外,石虎,还很有点讲义气。

代王拓跋翳槐的兄弟拓跋什翼犍在后赵做人质,拓跋翳槐病重,下令由拓跋什翼犍继承王位。拓跋翳槐死后,手下那帮主事儿的,都认为王位继承是大事儿,拓跋什翼犍离得远,能不能回得来,也不好说,可能会出乱子,于是商量着另立新君。拓跋翳槐的二弟拓跋屈,为人刚猛而奸诈,不如拓跋屈的弟弟拓跋孤仁厚,于是大伙儿共同杀死拓跋屈,立拓跋孤为君。拓跋孤不同意,跑到邺城,请求自己为人质,让拓跋什翼犍回去继位。石虎一看,这小子挺讲义气啊,于是,就把拓跋什翼犍和拓跋孤都放回去了。

当然,蒲氏、姚氏、拓跋氏,都是异族的老大,对他们,杀不杀、放不放,必须考虑可能的政治影响,但不管怎么说,石虎对他们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不是残忍,而是宽容,甚至可以称之为政治智慧。

关于石虎杀人,还有一件,我个人认为,是赤裸裸的栽赃,所以没在上面列出,简单摆几句。

公元344年,十一月,石虎打算在黄河灵昌津(河南省卫辉市东古黄河渡口)建一座桥,开采石料来做桥基。但是,水流太急,石块不论大小,投入水中,立即被冲走,一共动用人工五百余万,搞了一年多,没能建成……石虎很恼火,斩工匠,停止工程(虎初起河桥于灵昌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工五百余万,而桥经年不成……虎恚甚,遂斩工匠,罢作而还)。

这里,我们不清楚石虎斩的是负责建桥的总工程师,还是所有参与建桥的工人。

实际上也没必要搞清楚,因为,这个事儿,一定是赤裸裸的栽赃诬蔑。

为什么呢?

《通鉴》载,公元336年,尚方令解飞,建议在漳水上建飞桥(架设于高空的桥梁,可以理解为某种“吊桥”),石虎同意。这个解飞,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机巧若神,妙思奇发”,他给石虎造了很多奇妙的事物,比如,自动舂米机、指南车,等等,这位爷的水平,得身兼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结果,投石于河中,花费数千万亿,桥也没建起来,工人们后来连饭都没得吃了,这才停止该工程。

也就是说,好几年前,石虎已经在漳水上建过一次桥,没有成功,就放弃了,而且,注意,虽然桥没建成,石虎既没杀总工程师解飞,也没杀建桥的工人。

好,漳水上没建成,几年之后,竟然要在黄河上建桥,而且,漳水上是建飞桥,黄河上竟然要建石桥!更有甚者,漳水上“投石”不成,又在黄河上“投石”,这不是扯淡又是什么?

黄河上,之前不是没架过桥,而是架的浮桥,那种不需要桥墩、桥基的桥,说白了,就是不需要往河里“投石”的桥。因为,黄河太宽了,要在上面建石桥,是非常扯淡的事儿。

光定性骂街,肯定不行;咱得来点儿硬理由。

长达数百米的石桥,石虎之前,有没有过?

有。而且还不少。

比如,长安边上的渭桥、灞桥。我们以灞桥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古代架设石桥的方法。

灞桥位于长安东北约二十里处的灞水之上,是木梁石轴桥,石轴可以理解为桥墩,梁就是架在桥墩上的木料,多根梁平行摆放形成桥面。灞桥长134丈(大约三百余米),67孔,每孔平均约2丈,共有梁408根,石轴柱直径3尺,高8尺,由四段各高2尺的石轴安置在石碾盘上。碾盘径4尺半,厚1尺。石轴之间以中心铁锁和糯米汁和牛血拌石灰捶融粘结。

【石桥截面】

古人无法建造现代的粗大桥墩,由若干个并排的石轴起到桥墩的作用。高8尺的石轴难以运输,就分解成四段2尺的撂在一起,石轴中空,上下两块之间有阳卯、阴卯咬合固定,确实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注意石轴上的阴卯、阳卯】

【石轴合为石柱。真不容易啊!】

那么,这些石轴是抛到河里的吗?

当然不是。

首先,架桥地点,要选水浅流缓狭窄之处,架桥时间,最好是在枯水季节。

其次,修筑堤坝,将河水集中于河床的半边,另外半边无水,以便于测量打桩位。石辗盘先放入河床之中,还要深深打入柏木桩加以固定,架设固定石轴,形成石轴柱(桥墩)。一般而言,根据预建桥面的宽度,确定一排架设多少个石轴柱,灞桥是一排六柱。堤内一半的石轴柱全都架设完毕,在石轴上架梁,做好桥面。

再次,一边修完,将河水引到这边,在河床另外一边重复上面的过程。

这套方法,其实与现代桥梁的建造原理,基本一样。

注:可参考《中国古代桥梁》,唐寰澄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好,回到石虎这边儿。

石虎手下,有的是能工巧匠,他们怎么可能用抛石入水的方法来造桥呢?又怎么可能在黄河上建石桥呢?史官不是工程师,根本不懂造桥的方法,道听途说之后,就给石虎罗列这些个蠢事儿,司马光大爷一点儿不客气,只要是说石虎不好的地方,那是照单全收。

我们可以确定,石虎建桥杀人这件事儿,完全子虚乌有,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的,那么,关于他的其他史料的真实性,也就需要带着疑问加以辨析了。

【其实,朕是一个善人】

我们再看看石虎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干部选拔使用方面。

公元336年,石虎下诏书说,大概意思是说,晋朝选用干部的九品官人法,虽然也不是特别完美,但我们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如借鉴过来使用,对干部是否称职,三年考评一次,选拔干部,经中书、门下宣示三省,然后实行,如果不按照制度办的,御史可以随时弹劾(《通鉴》没有收录)。

公元338年,石虎大破段家部落,迁徙二万余户到雍司兖豫四州,对其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按照能力素质安排工作(《通鉴》收录)。

公元339年,正月,石虎发现吏部选举干部不公平,很多有品行的人没有提拔使用,而权贵家的小屁孩儿,都安排了美差肥差,于是,免郎中魏敻(读如炫,或凶,去声)为庶人(《通鉴》没有收录)

豪门贵戚行为放肆,贿赂请托,大行其道,石虎非常忧虑。于是,擢升殿中御史李巨为御史中丞,专门负责官员考核监督。李巨此人,大约是混不吝那种,自从他上任后,史称百僚震慑,州郡肃清。石虎非常高兴,说:

朕曾经说过,良臣有如猛兽,昂首行于大道,豺狼只好避开,你们现在相信了吧,李巨就是样板啊!

石虎对李巨赏赐甚厚(《通鉴》收录)。

九月,镇远将军王擢上书,说是雍州、秦州的望族,被东迁以来,往往都被弄去戍边了,而这些人,都是汉族士大夫出身,他们中人才很多啊,应该给点优待政策。石虎同意。于是,皇甫、胡、梁、韦、杜、牛、辛等十七个大姓,都取消了军籍,恢复了身份,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工作,想回老家定居的,也都批准(《通鉴》没有收录)。

文化教育方面。

公元339年,正月,石虎下诏书,令各郡国设立五经博士。以前,石勒曾经设置大小学博士,此时,石虎设置国子博士、助教(《通鉴》没有收录)。

公元343年,石虎派国子博士到洛阳抄写石经,又让秘书校对中经,由国子祭酒聂熊注《穀梁春秋》,列于学宫(《通鉴》没有收录)。

注: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

这说明石虎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传播是很重视的。司马光大爷估计认为胡人石虎没有资格学习中华经典,所以《通鉴》不取吧。

民生方面。

公元335年,八月,冀州八郡下冰雹,把庄稼打得七零八落,谷价飙升,银一斤可买米二斗。石虎下诏书深刻自责,派御史前往灾区发放麦种,以供秋天种植,并且,免除灾区赋税一年。十月,石虎前往长乐、卫国巡行,发现种田、织布开展得不好的,则贬谪当地官员(《通鉴》没有收录)。

公元336年,各种劳役、兵役不断,再加上旱灾,粮食很贵,百姓饥馑,金一斤可买米二斗,流亡死者十有六七,百姓饿得嗷嗷叫,只能抓野鼠捕小鸟充饥(《通鉴》收录)。石虎下令,各县的长官率众上山采果下河摸鱼,以赈济老弱,但是,这些东西都被权贵豪强抢去,老百姓根本得不到(《通鉴》收录)。石虎又下令,每户富裕人家都要承包几户吃不上饭人家的吃饭问题,公卿以下官员,都要出粮赈济灾民,这些粮食,又被奸吏贪污霸占,受灾群众,依然得不到资助(《通鉴》没有收录)。

公元338年,六月,冀州八郡闹蝗灾,司隶建议追究各郡长官的罪责。石虎说:

政事失和,是朕德行不够所致,却想归罪地方长官,这岂是大禹、商汤引咎自责的本意呢?司隶不能进陈正直的言论,以帮助我纠正过失,却想随意陷害无辜之人,这是加重我的罪责啊,应当革除司隶的爵位品秩,以平民身份继续本职(《通鉴》收录)。

公元340年,正月至六月,一直不下雨,大旱。石虎派太子石宣求雨,没有效果。石虎下诏书说:

朕在位六年,不能上和天象,下济百姓,还发生很多灾变。百官可上奏就政事得失提出批评建议。解除西山之禁,香蒲、芦苇、鱼、盐等,只需确保岁供即可,准许百姓取用。公侯百官,不得私占山泽,与百姓争利。

又下诏书说:

以前,丰国、渑池初建之时,很多刑徒都发配到那里,不过是权宜之计。而主管官员却将这种情况定为制度,导致怨声不断。从今以后,需要流放的刑徒,都必须上奏申请,不得随便发配。京城监狱的囚犯,只要不是亲手杀人的,全部免刑释放。

下诏当天,大雨倾盆(《通鉴》没有收录)。

讲真,这几道诏书读下来,我咋感觉石虎有点“赵仁宗”的感觉呢?呵呵。

【仆就是看不惯石虎那个禽兽】

上面罗列了不少史料,有的《通鉴》收录了,有的没收录。对石虎,司马大爷的态度是,加分的,基本不收录;减分的,一定要收录。如果另一个叫诸葛大爷的史官,只记录石虎的加分项,不记录减分项,没跑儿,我们肯定得到一个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石天王。

我们分析历史人物,当然要综合考量,加分项、减分项,一个都不能少。对石虎而言,颇多迹象表明,石虎的那些减分项,有的纯属虚构,有的则可能被史官放大了。因此,我再次申明,个人认为,石虎虽然暴虐,但一定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暴虐。

历史就是一个被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的人多了,就很难辨认出原先的模样了。但是,虚假的历史,也是历史,也会影响后世的发展。历史中人,一定会参照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你只能看到虚假的历史,那么,它也将成为你行为的参照,而你的行为,也会在打扮之后,成为后人借鉴的参考。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

这一回,是衣赐履读通鉴《大赵天王》单元的最后一回,从下一回开始,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单元——《秦燕争霸》。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70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