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鲜卑的起源,以及鲜卑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檀石槐和轲比能。这一回,我们对十六国时期鲜卑各支的时空布局,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个简单的勾勒。我的基本想法是,让大家跟鲜卑大家庭的大哥二哥表兄弟外甥侄女婿等,先打个照面儿,等后面详细讲述时,就不会显得太生分,呵呵。
我们已经知道,鲜卑大体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东部鲜卑又分为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
除了段部之外,慕容、拓跋、宇文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家家都有真龙天子。
段部
段部的祖先,社会地位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呢?
怎么说呢,反正,对草根——我是说任何草根——而言,可能地位都高过段部祖先。段部的崛起,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但是,你可能学不来。
《北史·徒何段就六眷传》载:
段就六眷(即《晋书》中的段疾陆眷)的伯祖日陆眷,在战乱中,被卖为渔阳(北京市密云县)乌桓大人库辱官的家奴。有一次,乌桓的诸位大人到幽州开会,每位大人都随身携带唾壶,只有库辱官没带。别人清个嗓子吐个痰,都是向唾壶里吐,只有库辱官吐痰的时候,把日陆眷叫过来,命其张开嘴,直接吐到日陆眷的口中(我读到此处,立即产生了明显的生理不适感)。好个日陆眷,他将此粘稠液体郑重咽下,然后面向西方叩拜,说:
愿上天能够将主人的智慧和禄相,都移入我的肚子里。
【这算个屁啊!】
够不够生猛?够不够劲爆?所谓那些“唾面自干”之辈,在日陆眷的“咽痰下肚”面前,一定会羞愧而死。这样的人,有什么事儿是他做不出来的?但凡有个机会,他一定会飞龙在天啊!
机会说来就来。渔阳地区闹饥荒,库辱官觉得日陆眷很能干,就让他率人到辽西去搞粮食(逐食)。日陆眷果然能力素质很强,一边抢粮,一边招降纳叛,建立了段氏集团。
日陆眷死后,老弟段乞珍继位。段乞珍死后,儿子段勿务尘继位,生了段就六眷。此时,段部居于辽西,并向晋朝称臣,部众三万余家,骑兵四五万。时任晋朝幽州刺史王浚,为巩固自己势力,将一个女儿嫁给了段勿务尘,上表朝廷,封段勿务尘为辽西公,假大单于印绶。段部为王浚效力,东征西讨,曾经在常山大破石勒。鲜卑骑兵,十分骁勇,就连百战百胜的猛人石勒,在鲜卑骑兵面前,经常被打得灰头土脸。
公元318年,段就六眷去世,儿子太小,叔父段涉复辰自立。此后,段部发生内讧,分裂为两个集团,一个是段就六眷的老弟段匹磾(读如滴),一个是堂弟段末柸(读如呸),争斗不止,段氏衰落。
段匹磾、段末柸事,之前详细讲过,此不赘言。值得一提的是,段匹磾虽然是鲜卑人,但一直以晋之忠臣自居,并为大晋朝死节,《晋书》专门为他立了传。
慕容部
与段部相比,慕容部和宇文部,知名度要高得多。隋唐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就是宇文家的,当然,他是虚构人物,但他爹宇文化及,则确有其人。慕容部,则得益于金大侠的《天龙八部》,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两代人处心积虑数十年,就是企图让已经湮灭了五六百年的大燕国重现荣光。
结果,慕容复疯掉了。
上回我们讲了,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的杰出人物檀石槐,建立了一个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檀石槐之下,又有十来个大人,慕容位列其中。
按照《晋书·慕容廆载记(廆读如伟)》的说法,慕容家是有熊氏的苗裔。
有熊氏是哪个?
就是轩辕黄帝。
慕容作为慕容鲜卑的名称,关于其含义及来历,史书中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当时燕代之地,男子都喜欢戴一种冠帽,叫步摇冠,慕容部的老大莫护跋见到之后,非常喜欢,于是束起头发,戴上步摇冠,到处显摆。此后,莫护跋就被人称为步摇。而“步摇”的发音,在古代可能与“慕容”差不多,叫着叫着,就成了慕容。其二,有人说,慕容部“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于是以慕容为氏。二仪就是天地,三光就是日月星,这句话大约可以理解为,慕容部尊崇天地大道,发扬日月星辰的美德。王者之气,跃然纸上。
给《通鉴》作注的胡三省认为,步摇之说,纯属扯淡,至于慕仪继容之说,则是慕容氏建国之后,手下干部炮制出来的溢美之辞。
我们前面说了,檀石槐搞军事大联盟时,就已经有慕容大人了,而莫护跋比檀石槐晚了差不多一百年,所以步摇之说,基本上不实。至于“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则如胡三省所言,不过是官宣之语罢了。
究竟为什么叫“慕容”,学者们有很多推测,咱就不去较这个真儿了,总之,我个人觉得,“慕容”就跟“纳兰容若”一样,特别有感觉,如一首诗,一阙词,一朵花。我一度想把本单元的大标题起为《慕容花开》,后来发现,盖不住,只好舍弃。
曹魏初年,差不多在公元230年代,莫护跋率领部落向东南迁移,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载: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曹魏。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八月,司马懿搞掂公孙渊,莫护跋从征有功,被魏朝廷封为率义王,并由此建国于棘城(辽宁省义县西)之北。
自此,慕容部与中原政权发生密切联系,并慕习华夏,敛发袭冠。可以说,莫护跋是慕容鲜卑发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公元240年代,曹魏大将毌丘俭(毌丘,复姓。毌读如贯)征讨高句丽,莫护跋的儿子慕容木延随军出征,再次受到加封。
慕容木延死后,儿子慕容涉归继位,在位期间,被魏晋朝廷封为鲜卑单于。慕容涉归率部迁于辽东地区,进一步接受中原文化,史称“于是渐变胡风”,也即是说,慕容部汉化程度越来越深。
慕容涉归生了慕容廆(读如伟)。慕容廆是慕容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本人是前燕政权的奠基人,他的儿孙们,建立了一连串儿大燕政权。
儿子慕容皝,建立前燕政权(皝读如晃,去声)。
孙子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
孙子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权。
曾孙慕容泓,建立西燕政权。
有没有感觉,咱一般人儿,想升官、想发财,那叫一个难啊,但慕容家的汉子们,建立个政权做个皇帝,就跟玩儿似的?
估计慕容复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发现,他错了。呵呵。
吐谷浑
慕容家还有一支儿,建立了一个王国,叫吐谷浑(谷读如玉)。
慕容廆有一个庶出的老哥,叫吐谷浑。老爹慕容涉归分给吐谷浑一千七百户人家,作为部曲。慕容廆继位之后,有一次,吐谷浑的马群和慕容廆的马群打群架。
慕容廆派人斥责吐谷浑说:
老爹给你分了部曲,你为什么不离得远点儿,搞得马群争斗致伤!
吐谷浑也很冒火,说:
马是家畜,家畜争斗,本来就很平常,你为何要迁怒于人!好,你见不得我,我现在就走,走得远远的,只怕将来不会再见面了!
于是,吐谷浑率部向西迁徙。慕容廆知道后,有些后悔,派人追上老哥道歉,吐谷浑说:
我们老爹曾经让人卜过卦,卦辞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会强盛,统治将延续到后世”。我是庶出,岂可与嫡子并重?现在因为马群争斗之事而分开,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读到此处,我挺感触的。看多了为争位而父子兄弟屠戮,几乎无可化解。但吐谷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当得一大赞。
吐谷浑向西,在阴山落脚。永嘉之乱时,吐谷浑借机穿过陇山,占据洮水以西地区,势力范围到达白兰(青海省中部),方圆数千里。鲜卑语把哥哥叫作“阿干”,慕容廆遥思兄长,亲自创作了《阿干之歌》。
慕容廆对老哥的思念,大约是真思念。但如果吐谷浑没走,慕容廆一定也会真的动刀子。当人性被权力绑架后,道德和亲情,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
公元317年,吐谷浑去世。
慕容部的这一支,就用第一代首领的名字,称为吐谷浑部落,他的后代,则建立了吐谷浑政权,立国三百多年,直到公元七世纪中叶,才被吐蕃所灭。比其他慕容政权的立国时间,加起来还要长得多。
宇文部
虽然都属东部鲜卑,但宇文部跟慕容部、段部又不一样,而且是很不一样。因为,慕容部和段部,本就出自鲜卑,而宇文部,则出自匈奴。
宇文氏后来建立了北周政权。
《周书·文帝纪》载,太祖文皇帝姓宇文,名泰,字黑獭,先祖出自炎帝神农氏,被黄帝灭掉,子孙移居北方原野……他们称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号称宇文国,并作为自己的姓氏。
显然,宇文的“称天为宇,称君为文”和慕容的“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如出一辙,都是往自个儿老祖宗脸上贴金的做法。远追炎黄尧舜,是所有皇帝抬高身价、证明天命在我的通行做法,没哪个皇帝会向后世宣称,“朕家自古以杀猪为业、炖得一手好下水”“朕的祖先是叫花子,最爱喝珍珠翡翠白玉汤”。只不过,少数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多多少少有点无离头的意思。
【一代雄主】
檀石槐军事大联盟中,宇文氏也是其中一个首领,就是宇文莫槐。
《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载:
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
看,自称鲜卑的宇文部,语言和鲜卑大不相同。他们似乎要将头部周围一圈的头发剃掉(留其顶上以为首饰),头顶部的头发也不长,隔一阵子就要打理一下,“长过数寸则截短之”,给我的感觉,像是剃了个板寸,长到数寸,就再剃一回。古代汉族妇女,上衣下裳,裳读如常,就是裙子。宇文部的妇女“无裳”,就是不穿裙子,而是披一条长布,一直拖到脚面,也许里面什么都不穿,也许会穿开裆裤(关于中国古代的裤子,可参详拙文《》)。这段记录,为我们研究匈奴的习俗,提供了一些依据。
从四世纪初到中叶,段部之东,隔辽水(今大凌河)就是慕容部。慕容部的疆域,包括今天辽宁省的锦州、义县、锦西、阜新及朝阳等地。段部的北境当至辽水上游柳城以南地区,如今的滦平、平泉、凌源等县都是段氏的地盘儿。柳城(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以北如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即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开鲁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以及巴林左右旗等地,都是宇文部的领土。大略言之,宇文部的领土在北,段部的领土在南,慕容部的领土则更在段部之东。此三部疆域的交错地区在柳城及其南边沿辽水上游一带,三部经常在这里相互厮打。
拓跋部
客观地讲,拓跋鲜卑对中华历史的影响相当大,他们建立了北魏政权,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拓跋鲜卑,准确地说,应当包括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建国之后的拓跋魏,还有建立南凉的秃发部等。
拓跋部,甭问啊,那也必须一定势将跟黄帝扯上关系啊。《魏书》载: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拓跋的老祖宗,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小儿子,呵呵。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过去的史书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北朝史家的说法,即拓跋是昌意之后。另一种是南朝史家的说法。《宋书·索虏传》载,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南齐书》作者萧子显说,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为姓,故为李陵之后而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
马长寿先生认为,李陵之后说,只是南朝士大夫的一种臆想,他们认为托跋是匈奴的一种,李陵陷没匈奴中,就以拓跋为李陵之后裔,并且,可能还有辱骂拓跋魏为胡汉杂种的意思,更不可取。
看来,给不喜欢的人泼污水扣屎盆子,丑化矮化,源远流长啊。
拓跋部在最初,只能称鲜卑,还不能称为拓跋,直到他们由大兴安岭北段南迁到呼伦贝尔大泽,再由大泽西迁,与匈奴部落相混合之后,才可以称之为拓跋部或者拓跋鲜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一世纪末年,匈奴分裂、流亡,鲜卑得以西进和南迁。于是,在大草原上,鲜卑与遗留下来的匈奴余众,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他们有时互相殴打,有时则互相婚配,这样,产生了新的部族。按照史书记录,在草原西部出现了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鲜卑,在南部出现了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一译铁伐)匈奴。
只有到了此时,这一支鲜卑,才可以称为拓跋鲜卑。也即,拓跋部,相当数量的中高层部落人员,是鲜卑和匈奴的混血。我之所以认为中高层才会是这样,主要是感觉,部落底层之人,要实现这种跨民族的婚配,大约是有难度的。
北魏建国后,把拓跋氏的历代祖先梳理了一遍,但凡有点儿名头的,都追封为皇帝,呼啦啦追封了好几十位。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帮着晋朝并州刺史刘琨跟汉赵帝国死磕的拓跋猗卢,以及他的祖父、老爹、老哥、老弟、儿子,等等等等,都被追封为皇帝。
檀石槐的军事大联盟中,拓跋部的大人是拓跋邻,被北魏追封为献皇帝,并遵为“第二推寅”。
在拓跋部的发展史上,有两位在部落迁徙方面作出重大决策、并对部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首领,都被尊为“推寅”,拓跋邻是第二推寅,更早时还有一位“第一推寅”,被追谥为宣皇帝。
拓跋邻时期,初步完成了鲜卑和匈奴等族的融合过程,所以拓跋邻在拓跋部的历史上特别重要,他不仅领导鲜卑南迁成功,而且把所领导的拓跋鲜卑分为八部,派遣自己的兄弟各统摄一部,各为一姓氏,从此便打下了后世所谓“鲜卑八国”的基础。
《魏书·官氏志》载:
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
此七个氏族连同献帝拓跋邻本人领导的一个拓跋氏族,一共八个:
1.拓跋氏。由拓跋邻统摄,至魏孝文帝迁洛阳后改为元氏。
2.纥骨氏。由拓跋邻的大哥统摄,后改为胡氏。
3.普 氏。由拓跋邻的二哥统摄,后改为周氏。
4.拔拔氏。由拓跋邻的三哥统摄,后改为长孙氏。
5.达奚氏。由拓跋邻的大弟统摄,后改为奚氏。
6.伊娄氏。由拓跋邻的二弟率摄,后改为伊氏。
7.丘敦氏。由拓跋邻的三弟率摄,后改为丘氏。
8.俟亥氏。由拓跋邻的四弟率摄,后改为亥氏。
注:对以上八氏,后世史家略有更正,我们不作细究。
以上八族就是后世“鲜卑八国”的起源。
这里所说的“国”,是指原始时代的部落,姓氏是指各部落之内的氏族和家支。拓跋邻的“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是指取消七个部落的异姓首领,派自己的七个兄弟代替他们,这七个兄弟的姓,则由拓跋改为该部落的姓氏,看似稀释了拓跋姓,实则壮大了拓跋姓,这七个异姓的“国”,全都融入到拓跋部之中。后来,拓跋邻又从拓跋氏中分出两支,分别命名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和车焜氏(后改为车氏),与上面八姓合为十姓。《魏书·官氏志》载: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
也即是说,这十个姓,都算是拓跋的同族,一个举措,让拓跋部实力暴增十倍。
这种操作,讲真,脑洞开得挺大,非常神奇。
北魏还有一些神奇之举,比如离散部落,比如子贵母死,我们以后再详细探讨。
【这位爷对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贡献】
檀石槐的军事大联盟崩溃以后,拓跋邻率领其众南迁到“匈奴故地”和定襄郡的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此时,拓跋部的社会政治组织,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是以八部大人为中心的高级部落联盟,其中包括拓跋鲜卑、匈奴、丁零、柔然、徒何鲜卑、乌桓,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部落或部族成分。八部大人的制度支配北魏的政治体制很久,一直到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制定姓族以后,拓跋部的八部大人制的残余势力才告全部消灭。
秃发部
拓跋建立了北魏,其实,拓跋部还有一支儿,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南凉政权,开国君主叫秃发乌孤。
秃发乌孤,是河西鲜卑人,和北魏出于同一祖先。秃发乌孤的八世祖匹孤,率部众从塞北迁到河西。匹孤去世,儿子寿阗做了大当家。寿阗的老娘是胡掖氏,胡掖氏晚上睡觉,在被中生下寿阗,鲜卑人管被子叫“秃发”,于是就以秃发为姓氏。
清代考据家钱大昕认为:
秃发与北魏有共同的祖先,“秃发”即“拓跋”的另一种音译。古人读轻唇音如重唇音,因此,赫连“佛佛”,就读成了赫连“勃勃”。而“发”与“跋”发音相近。魏收作《魏书》,尊崇北魏,贬抑南凉,因此,将其姓氏译为两种:拓跋和秃发。
实际上,秃发就是拓跋,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秃发也是“鲜卑父匈奴母”,与拓跋相同。
学界一般认为,胡掖氏,就是呼衍氏或呼延氏的异译,呼衍氏则为匈奴的贵种。呼衍、呼延、胡掖,其实是一回事儿。也即,秃发鲜卑的母系出自匈奴。
另外,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称唐代的呼衍氏为鲜卑姓。呼衍氏在北魏以前为匈奴人,在北魏时即开始鲜卑化,所以到了唐代就成为鲜卑人了。匈奴姓氏鲜卑化,这可不是孤例,上面刚讲的宇文氏,完全一样啊,呵呵。
乞伏部
除了以上的各部之外,建立西秦政权的乞伏氏也是鲜卑的一个分支。这支儿的起源,颇有些戏剧色彩。
西秦开国君主乞伏国仁,是陇西鲜卑人。
《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载:
当初,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个部落,自漠北南出大阴山,在路上遇到一条巨虫……之后,巨虫不见了,却出现了一个男婴。当时有一个乞伏部的老者,没有儿子,就请求收养这个娃娃,大家就同意了。老者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以后就有了依靠,给这个娃娃取名为“纥干”。纥干,就是依靠、依凭的意思。纥干十岁时,骁勇善骑射,弯弓五百斤。四部之人都膺服其雄壮武勇,就推举他为共主。纥干的后人祐邻,就是乞伏国仁的五世祖。
马长寿先生对乞伏国仁的出身,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学术性太强,我们在此不表,单说其结论。马先生认为,乞伏部应为高车部落,乞伏老人收养了一个鲜卑孤儿,此子就以乞伏为氏。到十六国时,乞伏氏分化为两种:分布在蒙古草原的仍属高车部落,迁到陇西的乞伏氏则为鲜卑姓氏。此鲜卑中的乞伏氏,当是高车和鲜卑二族在养父养子关系中的产物。这种融合并非通过婚姻关系,而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融合方式。
好了,不能说所有的鲜卑部全部列在上面了,但至少可以说,我们今后会碰到的,比较重要的,咱都给捋了一遍。我捋得很辛苦,估计读者们看起来,也不会太轻松。
鲜卑去哪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与中华文明发生关系的少数民族有如过江之鲫,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比如,作为第一个与中原发生大规模激烈碰撞的少数民族——匈奴,其后人究竟去了哪里,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而后世曾经统治过中华大地的蒙古族和满族,则我们能够大体知道他们后人的去向,他们之中依然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证上都会显示。
然而,鲜卑不大一样。匈奴基本上没有统治过中国,鲜卑统治过;蒙古族、满族统治过整个儿中国,鲜卑的势力虽然没有突破过长江,但与汉人发生实质性斗争和融合的时间,则持续了近三百年。
注:由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其实际掌控地域和时间,与鲜卑不可同日而语。
从公元三世纪初开始,鲜卑人逐渐成为中国大舞台上的主角,他们曾经长期统治过北方中国,他们在接受中华文明的同时,也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汉人的文化、格局、心胸,甚至血统、基因,推动中华大地进入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鲜卑有强大的吸附和包容能力。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的人群,都愿意高举鲜卑的大旗。
在民族上,包括但不限于鲜卑、匈奴、丁零、柔然、乌桓,以及其他七七八八的草原民族,甚至,包括汉人;在种族上,则不但包括黄色人种,应该也包括白色人种。
比如,晋明帝司马绍,就很有可能有一半的白种人血统。
史称,司马绍的老娘荀氏,是燕代人,司马绍“状类外氏”,胡子是黄的,所以王敦称司马绍为“鲜卑奴”。陈寅恪先生在《五胡种族问题》一文中,探讨了鲜卑人的样貌特征,并判断其母极可能是拓跋鲜卑人。
也即是说,拓跋部就很可能有白种人基因。
但是,鲜卑后来不见了,找不着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但这五十六朵花中,并没有一朵鲜卑花。
他们去哪了呢?
我猜测,大部分鲜卑人应该与所谓的汉人,完全地融合了——你我就是鲜卑,鲜卑就是你我。
有证据吗?
好像有一点。
去查《百家姓》吧。
拓跋,慕容,宇文,呼延,长孙,尉迟,等等,这些典型的鲜卑复姓,赫然在列。更不用说那些已经完全汉化的单姓了。
也即是说,早在宋朝时,鲜卑已经融入了汉人族群之中。
去百度中国姓氏吧。
据称,目前,慕容姓约5000人,尉迟姓约4000人,长孙姓约3000人,宇文姓可能超过2万人,而由拓跋改为元姓的,则多达600多万。至于由鲜卑姓改为汉族单姓的群体,以及与汉人融合后产生的后代,究竟有多人,想要弄清楚,恐怕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我相信,他们的身份证“民族”那一栏,一定是个“汉”字。
姓胡的,你知道是东汉名臣胡广的胡,还是拓跋邻他大哥那个胡?
姓周的,你知道是周瑜的周,还是拓跋邻他二哥那个周?
姓段的,你知道是东汉名将段颎的段,还是段部首领段匹磾的段?
……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的血液里,大概率流着鲜卑的血。
实际上,经过近两千年的融合繁衍,汉人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汉人,鲜卑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鲜卑;换句话说,最可能的结果是——
鲜卑人就是汉人,汉人就是鲜卑人。
【图片来自网络】
商把夏赶到西北融合成匈奴,周把商赶到东北融合成东胡,匈奴把东胡挤压出辽宁赶入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北麓鲜卑山,南麓乌桓山,东胡从鲜卑山北出草原之后就融合出了鲜卑,南面的乌桓则被曹操所灭。
夷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则夷之。
我们以父系为主,DNA检测显示汉族纯血率非常高![得瑟]
滚吧!死汉奸!鲜卑是异族入侵者!
太不把我姑苏慕容放在眼里了!慕容世家最出名的就南慕容,一招斗转星移斗转星移斗转星移斗转星移斗转星移,威震天下!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本就是部落之间不断斗争融合的过程。或许数百年后的将来,中西方的融合,儒家提出的世界大同真的会实现!只是时间未知,谁被谁融合未知。[鼓掌]
只有游牧男子大规模进入中原干弄农耕女子的,没有农耕男子长久住草原的
一些西方反华势力收买的汉奸网络水军挑拨民族矛盾,阻止外蒙古回归中国。他们还想把中国55个少数民族和边疆土地搞分裂后,只剩下中原汉族了,再挑拨你是河南的,我是湖北的,按照秦国,赵国,燕国,楚国,鲁国,魏国,,,,南蛮 东夷 北狄 西戎 来肢解汉族。总之,他们想把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肢解成欧洲一样的多个小国,这样对霸权主义国家永远够不成威胁。大家不要上当!
鲜卑是白色人种,汉族是黄色人种,人种都不一样,像混血太难
历史上几个统治中国最长的少数民族都是来自东北,慕容鲜卑,满族,蒙古族,这个地方古代也算是苦寒之地,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长期互相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成了主题,压根没有和平的概念
民族的大规模融合始于汉朝,史上记载,南匈奴几百万人降汉,最后都逐步改为汉姓,融入汉族。如果你身上有狐臭味,或者眼睛瞳孔不是黑色而是红褐色,那么你很可能有他们的遗传基因。
民族起源是从五胡十六国说起的吗?呵呵前几千年被你吃了?
汉人可以是华夏人和鲜卑人组成的,但我家是华夏族[得瑟]
古时鲜卑假借汉族之名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现在汉人假借鲜卑之名是为了继承鲜卑的遗产!都不是好东西!
汉族不等于中华民族,汉族不等于中国。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连汉族古代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汉族的,而是中原诸部落,南蛮部落,东夷部落,北狄部落,西戎部落,慢慢融合成汉族。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也是一样的,由很多部落,慢慢融合成55个民族,加上汉族,中国一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才是完整中国。因为,中国56个民族在历史融合中,都将各自民族的族群人口和世代生活的土地,都融合并入了中华民族,并入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才是完整中国。所以,与古代汉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我族”不同,中国概念的“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我族”,才是完整中国。
鲜卑人是主动融入汉族的,本来就是汉族。
都是仰韶文化圈的!
这篇文章超长,但是超有感觉,很棒棒👍🏻关注了作者大大,希望以后也有这样的佳作[点赞][点赞]
四夷入华,五帝时已有。何况中国历史长河那么久,民族大融合成汉很正常
鲜卑族后裔就是锡伯族
和鲜卑混的太厉害了[得瑟]驱不动了[裂开]
中华文明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西方狭隘的血统贵族论![点赞]
网络上有间谍汉奸胡说八道,他们就是想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历史,达到分裂我们的目的,在网络上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大家举报他[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
网络一股胡风猖狂乱汉!!
朕本淮右布衣
鲜卑刚入中原杀的汉人没有一半也有三成引起混乱害死的更多
北胡南汉
蒙古族就是鲜卑分支,室韦。
[点赞][点赞][点赞]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我想知道古代不同民族语言不通是怎么交流的
卧薪尝痰堪比越王勾践[笑着哭]
朝代地更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不是匈奴、鲜卑、契丹这些民族消失了,而是融合到了汉民族。而汉族也不存在什么纯血的说法,北方有游牧民族,而南方的少数民族更多。西周时,有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相对应的地理位置是关中以西,山西河北、山东以及长江以南。民族融合从西周时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时的楚国,征服一片土地后,就把当地的部落首领转变为楚国的封君。
鲜卑人是东西伯利亚人。最早居住地在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都有。俄语叫鲜卑利斯给,就是鲜卑人的意思。
长江里撒泡尿那就是尿池啦?
蒙古是北方游牧民族集大成者,也包括林中百姓。匈奴,鲜卑,柔然,契丹,蒙古是一脉相承的。阿尔泰,图瓦,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等,都是蒙古部落。
南北朝至隋唐就是汉人与鲜卑的混血,谁想分出彼此?
汉人主体是三黄五帝的时代的主体民族,呵呵,后面少民融入了少部分而已
黄色人都是一个人种
五胡男丁基本都在二百多年战乱中消耗殆尽了,拿啥融合,大分裂时代也就几只汉人军队,乞活冉闵他们,其他的都是五胡乱杀,到六镇到周齐大战的时候最后点鲜卑将领士兵绞杀的差不多了,关陇这群和府兵才冒头出来。胡汉贵族之间也许有通婚,民间是不可能的,矛盾大着那,后面元清一样种族隔离。消失了就是消失了,最多有几个漏网之鱼,没什么融合,和恐龙消失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