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灭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小毛看历史 2023-02-23 13:12:04

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而亡,大明王朝276的国祚就此终结,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灭亡,明朝灭亡也被称为甲申国难。明朝灭亡不仅仅是丢了江山,更是亡了天下。

有人说明朝灭亡主要是崇祯皇帝无能,这是片面的说法,任何朝代灭亡不能简单归咎于亡国之君的无能。明朝灭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天灾人祸,还有许多其他要素。

崇祯皇帝

作为明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崇祯皇帝朱由检难辞其咎。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临终前颁下遗诏:“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由此朱由检得以顺利继位。

崇祯皇帝画像

朱由检是明朝少有的在道德品行上值得称赞的君王,他不好女色,时间全用在了政事上,在勤政方面仅次于朱元璋,而且不好享乐,非常勤俭,堂堂皇帝穿着打补丁的内衣,节俭程度直追朱元璋。

朱由检聪颖异常,年富力强,有改变国家的大志,而且有政治智慧,这就造成了朱由检性格上的极大缺陷,那就是刚愎自用,自信心爆棚,在他被东林党坑惨了之后,他不再相信任何大臣,猜疑心也变得很重。

如果明朝在初期或者中期,或许朱由检会有一番作为,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日暮西山,朱由检的性格缺陷就成了致命的软肋,地方官员贪腐成风,朝堂重臣,党争不断,或是为反对而反对,或是干脆摆烂,只顾自己的利益,外有后金,内有农民起义,国势风雨飘摇。

1634年,大明和后金形势图

这就使得君臣互不相信,虽然许多臣子不能相信,但还是有一心为国的良臣,如孙承宗、徐光启、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等人,但这些人都因为崇祯的不信任和猜疑或罢官,或被坑死,而信任的大臣,几乎都是眼高手低之辈,只会打嘴炮。

和天启皇帝朱由校相比,朱由检的能力和手段都不够,毕竟朱由校是作为皇储培养的,帝王权术都懂,而朱由检只是个幸运的捡漏者,帝王权术平衡朝臣根本不懂,也没学过这么用人,做藩王没问题,但当皇帝这就成了最大的短板。

心有大志,却又性格急躁,这两者组合就是致命的,国势日衰,崇祯在位17年,内阁大臣换了50多个,首辅就换了19个,恍若儿戏一般,朝廷内政方针怎能施行?又怎么会有效果?除此之外,崇祯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7个,地方总督杀了7个,巡抚杀了11个。

简朴的崇祯皇帝

这种大手笔也就是朱元璋能做到,此外中层官员被杀被贬被惩处的就更多,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大臣们都只能摆烂。

如果朱由检性格不是那么急躁,对大臣信任一些,或许大明不会那么惨,另外朱由检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优柔寡断,没有担当,有大臣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后金兵锋,这个建议总共提了3次,最后一次是大明灭亡前一个月,但都因为反对者甚多,而作罢。

北方官员勋贵舍不得家业,南方官员不愿意皇帝和北方官员,去南方和自己抢食吃,官员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唯独不考虑国家,三次南迁机会,因为朱由检优柔寡断,因为官员反对,而错失。

李自成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要求朱由检割地赔款,封王还承诺对抗后金,结果群臣反对,再次失败,朱由检没有当皇帝的担当,结果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砍杀女儿妃嫔,自缢于煤山。

崇祯认为明亡很大责任是文武大臣无耻,他自己也前后下达了6次罪己诏,这是中国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在南迁之议再次被否决后,崇祯多次自责:“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崇祯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对诸大臣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可见崇祯对大臣的怨念有多大,自缢之前写下血书,总结有两点“诸臣误朕”,最后对李自成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自缢煤山

大明养士近300年,结果最后陪崇祯赴死的只有一个太监,勋贵大臣也只有十几人全家殉国,而绝大部分官员勋贵则先投降李自成,后投降满清,从这方面说,崇祯确实有眼无珠,识人不明。令人唏嘘,朱由检或许志大才疏,能力不够,但对百姓之心却也是历代君王罕有。

政治原因

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朱由检有很大责任,但那只是直接原因。党争也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这也是历朝历代无法避免的。土木堡之变后,武勋中坚力量一战而没,剩下的人很快堕落了,文官彻底掌控朝堂,武勋被边缘化,成为文官的附庸,文武失衡,加上大量军户失去田地,明军战斗力大幅下滑。

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皇帝不得不扶起阉党,就这样内廷、外廷构成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文官集团不是好东西,阉党更不是好东西,但这个平衡使得皇帝可以掌控朝堂。

东林人物榜

万历中期后,朝堂上开始了党争,东林党、浙党、楚党、晋党,相继而出,这些人根据利益和籍贯,结党营私,成为当地大商人大地主的代言人,他们在朝堂上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对,不考虑国家,国家大政就在党争扯皮反对中,无疾而终。

文官阉党争斗,使得朝堂官员人事变迁非常频繁,尤其是外派督抚。天启帝时期,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党抗衡,国家还不至于一烂不可收拾。但崇祯帝上台后,立即杀了魏忠贤,阉党如鸟兽散,东林一家独大,朝堂失衡,崇祯皇帝许多大政被东林所反对,国势日衰。

党政引发的最大恶果就是对地方军政的干涉,皇帝派出太监监军监督军队,而边关督抚则是阉党和文官妥协的产物。这些人多大不懂军事,不懂攻守,外行指挥内行,真正内行的人,如熊廷弼被坑死,孙承宗被罢职,结果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宣大军镇也贪生怕死,任由建奴绕道山海关,从喜峰口等地入关劫掠。

彷徨无助的崇祯

建奴数次入寇,横行直隶山东等地,制造无边杀戮,生灵涂炭,官军或败或避而不战,建奴每次都能掳掠几十万人口和无数财富,从容出关,边军不敢战。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军队俱都如此,大明焉能不亡。

经济原因

大明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财政崩溃,大明立国200年,到万历时期就弊病甚多。于是才有了张居正变法,大明国库才有了余财,才看到了中兴的希望。但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万历又贪图享乐,万历三大征,将大明的元气给消耗一空。

李自成

国家财政再次陷入困难,土地大量兼并,商人不用缴税,勋贵官员则只管贪污腐败,文官士人也享有优免特权,那么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征税,这就导致少部分土地的农民,要负责绝大部分的税收,这样能收上来的税收直线下降,越到晚期,情况越严重,剥削愈发严重,最后官逼民反。

而且辽东前线如同无底洞般,每年耗费数百万两军费,还要维持九边几十万军队,宗室每年巨额禄米和年俸,17世纪开始,大明就处于小冰河时期,旱涝频发,山西陕西河南连年旱灾蝗灾,流民遍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南方也多有涝灾,民不聊生,朝廷捉襟见肘,没有粮食,财政紧张,很多时候对灾民无能为力,即便有救灾物资,大部分也被各级官员贪墨,到百姓手中的寥寥。

明朝大臣

明末的官员,几乎无官不贪,贪腐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大明的灭亡。频繁的旱灾蝗灾涝灾,使得大明王朝粮食减产严重,崇祯皇帝在位17年,其中北方大旱14年,旱极而蝗,南方也频繁涝灾。

无数良田绝收,无数百姓沦为难民,加上建奴时常入寇,肆虐直隶山东等地,农民起义遍地,使得严重依赖漕运的北京粮食价格极高,低者一两一石,高者四五两一石,官员商人相互勾结,囤积居奇,崇祯皇帝国库空虚,无能为力。

只能从皇宫开源,自己穿着打补丁的内衣,亲信的太监大臣勋贵却各个脑满肠肥,最好笑的是为了筹集军费,崇祯号召群臣募捐,结果群臣只捐献了20万两,国丈周奎更是只捐了8000两,就这还是周皇后卖了首饰贴补父亲5000两,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通过拷饷,得到7000万两白银,最后李自成屁股都没坐热,这些又便宜了满清。

明朝大臣

勋贵大臣如此哭穷,如此无耻,历朝罕见,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不亡才怪了。也难怪崇祯最后发出:“群臣皆可杀”的感概。粮食减产,财政困难,高昂军费,后金入侵,农民起义,军队屡战屡败,军饷粮饷发不出来,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一起让大明覆亡。

自然灾害

中国近500年来最冷的小冰河时期,是1600年到1650年之间,所以大明王朝灭亡另一个重要推手就是自然灾害,万历年间,北方气候就开始出现异常,1600年后,旱灾如同家常便饭席卷全国,主要还是在北方,崇祯在位17年,14年遇到大旱。

忧心国事的崇祯

《明史·五行志》中关于旱涝灾害的比比皆是,旱极而蝗:

天启元年七月,顺天蝗。五年六月,济南飞蝗蔽天,田禾俱尽。六年十月,开封旱蝗。崇祯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东、河南蝗。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蝗灾

以上可以看出,崇祯执政中后期,山东河南陕西直隶山西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旱灾蝗灾,田地荒芜,无数百姓出外逃荒,野菜树皮草根观音土,百姓能吃的都吃了,然而整个北方都在饥荒中,朝廷无力救灾。连年饥荒,北方难民遍地,同样饿殍遍地,连京畿之地都不安稳。

“饥荒年,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皆光,出现人相食现象。”这发生在天津武清,密云则是“饿殍遍野”,易子相食,人相食更是司空见惯,大地主大商人则趁机抬高粮食价格,河南粮价甚至一度高达5两银子一石,老百姓活不下只能造反。

饿死的人多了,就会出现瘟疫,仿佛这是王朝晚期必经之路,崇祯晚年,北方大疫:“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止。明年春,北畿、山东疫。”这次瘟疫,仅京师死亡就超20万。

瘟疫

北方每一次旱灾蝗灾,饥荒都会逼迫百姓靠近农民起义军,所以李自成才会多次卷土重来,而且每一次声势都比上次更大。终于在那句“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中,建立大顺政权。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击败孙传庭,于是进军北京,短短半年横扫北方攻占北京,崇祯自缢而亡,大明灭亡。

大明的灭亡,崇祯要负一部分责任,但他登基时,大明已经积重难返了。官员勋贵沆瀣一气,吏治腐败,农民起义,后金入侵,旱灾蝗灾瘟疫盛行,这种危局下,即便朱元璋重生,也很棘手,更何况是个志大才疏,能力不够魄力不足的朱由检呢?非战之罪,奈何?

崇祯自缢殉国

但无论如何,崇祯帝最后没有投降,而是自缢而亡,履行了自己君王的职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表现出来的骨气,也让他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10

小毛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