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916年,中原还处于五代时期,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大王朝----契丹,936年,儿皇帝石敬瑭起兵造反,为赢得契丹支持,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占据燕云之地的契丹成为中原王朝长达200年的祸患。
北宋建立后,围绕燕云之地,进行了三次战争,其中两次发生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这两次大战都以北宋惨败收场,尤其是雍熙北伐,成为宋辽的国运之战。
北宋与契丹
燕云之地也成为北宋历代君王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的地方,北宋屡次被辽国吊打,最终被金国所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燕云之地,这个防卫中原的战略要地不在手。
雍熙北伐背景雍熙北伐,对于北宋来说,不仅仅是收复燕云之地,完善中原北方防线,抵御北方契丹,金瓯无缺,更是复仇之战,从这一点上,其复仇意义对于宋太宗赵光义更浓厚一点。而且对于赵光义来说,雍熙北伐也是为了证明自己。
此时宋代四大部书之一的《太平御览》,早已在983年完工,他的文治有了证明,剩下的就是收复宋太祖心念的燕云之地,证明自己的武功,也证明自己比哥哥赵匡胤强。
979年,北宋一举攻克北汉,统一全国,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的赵光义,开始志得意满,想要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梦断高粱河,宋军大败,赵光义本人身中两箭,坐驴车逃跑,从此高粱河之战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赵光义内心时刻想着复仇,洗刷高粱河驴车战神的恶名。
高粱河之败
986年,外戚边将贺令图上奏赵光义,辽景宗死了,新皇帝耶律降绪只有12岁,朝政由母亲萧太后执掌,萧太后崇信韩德让,这是最好伐辽的时机,这边上奏没多久,赵光义就决定北伐,在决定出兵之前,赵光义派使节联合高丽和渤海,共同夹击辽国,结果两国没有响应。
雍熙北伐过程986年春,赵光义仓促点齐20万精锐大军以及近20万民夫,由曹彬,潘美,田重进等名将分3路进攻燕云之地,曹彬为东路主帅,崔彦进为副统帅,率领10万大军,进攻涿州,燕京,西路军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中路军田重进为主帅,中西两路军除了要担负作战任务外,还要阻拦辽国援军,米信作为西北路偏师,曹彬主力10万人是收复燕云主力。
宋军杨业部
赵光义在大军出发前进行了战略部署,而且要求各军及时将战报报给他,他坐镇汴京亲自指挥。起初宋军势如破竹,取得很大战果。西线宋军攻取寰、朔、应、云等山后四州,中路军也攻占飞狐口,灵丘,蔚州等地,唯有主力曹彬部,在攻占涿州后,因为粮道被耶律休哥断了,随军携带的粮草耗尽,想要返回雄州补充粮草,但赵光义得知后,下令:
“急遣使止彬勿前,急引师沿白沟河与米信军接,侯美尽略山后地,会重进东下,合势以取幽州”本身在粮草耗尽,军心不振情况下,撤兵是最好的选择,但东路主力军情况复杂,中路军和西路军连战皆捷,然而他们东路主力军却困守涿州,全军上下面上无光,曹彬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遵从了赵光义这一错误命令,和米信大军汇合,然而这一命令直接断送了宋军。
赵光义
对于宋军大举进攻,辽国上下也齐心协力,辽国主政的萧太后,决定利用辽国骑兵的优势,在北方平原大迂回截断东路主力曹彬的粮道,命令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兵袭扰曹彬,之后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3万精锐大军,包括辽国最精锐的宫廷禁军,皮室军,前往燕京支援。耶律斜轸则率军阻击宋军中路和西路军。
在华北平原,骑兵天然占据优势,耶律休哥的骑兵轻松切断了曹彬大军的粮道,并不断袭扰曹彬大军,此时曹彬与米信大军粮草耗尽,加上天气变热,士气低落,曹彬无奈只能撤退,曹彬自己率领大军殿后,与耶律休哥且战且退,撤到歧沟关,全军士气全无,来不及摆阵的宋军被耶律休哥骑兵击破,宋军溃散。
于是东路十万大军成大溃逃,曹彬收拢残军逃往拒马河,再次被耶律休哥骑兵击破,东路宋军战死数万人,其余大部民夫和宋军一部被俘,一小部向南溃逃。史书中记载:“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辽军收拾战场,获得辎重军械无数,将战死宋军首级筑成京观。此战也成为曹彬一生之耻,中路西路大军也被耶律斜轸所阻,东路军惨败的消息传到汴京,赵光义大惊,急忙命令中西路军撤退。
歧沟关之战
大军撤退也是门技术活,撤退很容易演变成溃败,这时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10万大军汇合,此外还有萧太后的3万援军,与宋军相比,兵力上占优,中路军田重进,果断撤军,全军而返。
西路军则出现不和谐,因为还要携带宋朝占据的四州百姓,行军缓慢,副帅杨业建议避其锋芒,迂回偷袭契丹后军,掩护百姓撤退,监军王侁向来看不起杨业这个北汉降将,直接反对并要求北上雁门关直面契丹主力,出言讥讽杨业怕死,心怀二心。
本身作为北汉降将的杨业,就不受宋军高层将领待见,而且杨业还被赵光义予以兵权,西路军副帅,自然受到很多人嫉妒,如今再次被监军讥讽,为了表明心迹,明知必败,还是率领5000大军,直面契丹大军,于是杨业和主帅潘美相约在陈家谷设伏,夹击契丹大军。
起初杨业击败契丹先锋军,潘美和监军王侁听闻杨业获胜,前去争功,但没有按照约定到达设伏地点,杨业以众敌寡,战败后,潘美直接脚底抹油跑路了,于是杨业孤军和几十倍敌人作战,最终全军覆没,杨业本人杀多名辽兵,力竭被擒,绝食三天而死。至此雍熙北伐彻底失败。
宋军战略部署
北伐失败的原因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比较复杂,第一,主帅曹彬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从北宋统一全国后,曹彬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了,或许是为了明哲保身,在作为主力东路军主帅北伐中,
曹彬选择了咸鱼,没有压制住监军和手下将领,在粮草紧缺时,本该撤军,却因为中西两路军取得重大战果,而主力东路军却战功最少,他本人不服气,在手下将领的鼓动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听从了赵光义的遥控指挥。
在物资粮草紧缺时,孤军深入,被耶律休哥断了粮道,之后士气不振,军阵被辽国骑兵冲破阵脚,最后被一路追杀,事后,赵光义将曹彬贬官至右骁卫上将军,虽然后来曹彬的布置撤退撤兵,都没有什么大错,但作为主帅,他难辞其咎。
宋军三路进军
二、赵光义的遥控指挥,基于第一次北伐失败,赵光义这一次北伐坐镇汴京,相隔燕云前线上千里,但却不允许前线将领自由指挥,战前他做好了战略部署,还画好了阵图,这等于是绑住前线将领的手脚,赵光义本身不擅长军事,是个外行,只会纸上谈兵,但偏偏想和孙权学习,孙权获得了孙十万的美名,赵光义也赢得了高粱河战神的美誉。
赵光义制定的作战方针是三线合围,稳扎稳打,缓缓行军,但在河北平原很容易被来去如风的辽国骑兵袭扰击破,宋军本身就少马,在平原作战太吃亏,在曹彬粮草紧缺撤回补充粮草时,赵光义好大喜功,让曹彬和米信大军汇合,但最终还是因为粮草仓促撤退,被辽国骑兵所趁。
北伐失败后,赵光义将锅全扣在了曹彬和潘美身上,认为曹彬“授之成谋,委以边事,乘拉朽摧枯之势,乏应机制胜之谋,发言各率于心胸,临敌殊疏于韬略”、“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往复劳弊,为敌所乘。”里边却唯独没有说曹彬不服命令,也从侧面反映赵光义的遥控指挥的错误。
赵光义影视形象
三、北伐时机不对,赵光义之所以发动雍熙北伐,一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武功,二是为了报高粱河失败之仇。982年,辽景宗驾崩,12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此时萧太后执掌朝政,韩德让和耶律休哥等人辅整,几年后,这件事被宋朝边将贺令图知道。
于是上书赵光义“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已取幽、蓟。”这就是北伐的直接原因,要知道此时距离耶律隆绪即位已经过去4年了,契丹朝政早已稳固了,这明显不是北伐的好时机,而且宋朝人用自己传统的文化思维去衡量契丹人,这就吃了大亏。
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治文化差别太大,在辽国那里,太后掌权,垂帘听政,还和权臣不清不楚,对中原王朝来说,这是牝鸡司晨,是亡国之兆,但对于游牧民族,这都不叫事。所以贺令图才认为,萧太后此举绝对会引发契丹内乱,事实上,契丹国内稳定远超宋朝想象。
萧太后
经历过第一次高粱河之败后,宋朝大将都不赞同再次北伐辽国,宋国少马缺少骑兵,和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没法比,在河北平原,很容易被辽国骑兵击败。所以这次北伐,曹彬、潘美等人根本就没有发表看法,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赵光义一力主张的,他们没有发言权,至于贺令图的奏折只是直接原因,贺令图是外戚,他觉得这是立功机会,于是才有了此次上书。
朝中大将们不发表看法,主战派只有寥寥几位,还全部是外戚,这次出兵北伐,也是赵光义一力促成的,他本身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更没有和将军们商讨,没有全盘考虑整个战争,最后仓促出兵必败无疑。而且正处于上升期的契丹,显然不是瘸了一条腿的北宋可以战胜的。
契丹军
四、粮草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有多少战役都是因为粮道被断而失败的,高粱河之战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粮草,这一次还是因为粮草。虽然此时大宋统一了中原,但长期战争,急需休养生息,高粱河一战,宋军惨败,丧失十数万精兵民夫,和粮草辎重。
雍熙北伐,临近燕云主战场的河北之地还未恢复元气,赵光义就匆忙,再次召集20万精锐以及20万民夫,40万人每天耗费的粮草是天文数字,需要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调集,即便如此,因为宋军缺少马匹,使得粮草会供应不上。
曹彬第一次攻下涿州,就是因为粮草不济,才想要撤退的,和米信汇合后,没有短期击败辽军,粮草再次告急,之后粮道被耶律休哥的骑兵截断,师老兵疲,人困马乏,士气全无,粮草即将断绝,再次撤军就被辽军衔尾追击,最后在歧沟关被辽军骑兵击破,宋军惨败。
居高临下的辽国
五、西路军内讧,潘美和监军王诜都看不起降将杨业,否定了杨业的正确建议,逼的杨业和数十倍之敌的辽军作战,杨业获胜,潘美抢功,杨业战败,潘美直接跑路,放弃杨业所部,这才导致杨业被俘绝食殉国,也因为这个,潘美在民间被黑成了奸佞小人,遗臭万年。
雍熙北伐,宋军没有组织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以及赵光义的遥控指挥,才是雍熙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雍熙北伐失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此宋国闻辽色变,宋国上下也得了恐辽症,之后的君臣再也不敢妄起大军想要收复燕云之地,这一战几乎葬送了宋朝南征北战的绝大部分精锐,宋朝对辽的政策,从之前的进攻转向完全防御,从这个意义上说,雍熙北伐是宋辽国运之战。
宋辽战争及澶渊之盟
辽国通过两次击败赵光义的北伐大军,树立了对宋军的心理优势,这是最关键的,之后辽国数次入寇北宋,1004年,更是横扫河北,抵达汴京北大门澶州,最后被宋军击败,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