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武宗灭佛的原因以及对佛教的影响?

小毛看历史 2023-02-27 22:29:11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其中唐武宗灭佛影响最大,也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发生的。会昌2年(842年),唐武宗下诏开始灭佛,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这次灭佛仅持续5年,但对佛教的打击却是巨大的,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

唐武宗

唐武宗灭佛

唐朝时,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人口增多,佛教再次兴起,李唐以老子为始祖,信奉道教,却也不禁止佛教。唐高宗开始尊崇佛教,到唐宪宗李纯时,这种信奉到达了巅峰,李纯是中晚唐少有的有为君王,开创了“元和中兴”。

但和许多皇帝一样,李纯也渴望长生,为了长生,他开始崇信佛道,服食金丹。819年,扶风法门寺供奉的释迦摩尼佛骨开塔,李纯派宦官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三天。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纯的迎佛骨行为,在民间引起狂热的礼佛风潮,许多信徒向寺庙大举捐献钱财土地,更有甚者,将家产全部捐献,堪称疯狂。

唐宪宗

之后的20多年,佛教再次迎来大发展,到唐武宗即位时,全国有寺庙超过4万所,占地几千万亩,僧尼数十万,依附寺庙的佃户也有几十万,寺庙不纳税,也不服兵役徭役,且占据大量良田,以及人口,极大的影响了唐王朝的税收和服役人口,唐武宗四处剿灭藩镇,需要大量兵员和钱粮,国库空虚。

加上唐武宗崇信道教,厌恶佛教,在宰相李德裕与道士的支持下,开始灭佛,从唐武宗即位第二年842年开始,就发布诏书,要求全国僧尼还俗,私人财产充入两税徭役,843年,唐武宗颁布杀沙门令,844年,捣毁寺庙佛像,熔炼佛像和法器充做银钱军器,845年,清查全国僧侣数以及寺庙数,封寺并寺。

《唐会要》记载:上州合留寺,寺留僧三十人。工作精妙者留下;上都左街留慈恩、如破落亦宜废毁。荐福,右街留西明、……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庄严。而且这诏令发往全国,山西北部有僧侣逃往幽州,幽州地方对逃僧,是“有游僧入境,则斩之。”

唐朝僧侣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短短五年,灭佛取得重大战果,《旧唐书》记载: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由此可见佛教势力之大,唐武宗灭佛对佛教来说,是灭顶之灾,但对唐政府来说是,佛教跌倒,朝廷吃饱。数千万亩良田,近50万税户,加上寺庙僧侣个人财产,直接富了国库,弥补了国家财政不足。

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佛教的教义,众生平等,与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是想违背的,众生平等,意味着,皇帝和平民一样,大臣和乞丐一样,这在依附于封建君王的儒家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儒家讲究礼,讲究君臣父子尊卑,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君王是上天之子,是君权神授,所有的臣民都要依附于君王,都是统治者的工具。

而佛门的平等思想,就意味着宗教和皇权对等,这自然严重损害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即便皇帝信佛,多有扶持佛教之举,但根本上来说,佛门做大,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

佛像

历代皇帝信佛,导致民间也多有信佛,这样的信佛风潮下,使得僧侣地位卓然,而且僧侣也不甘寂寞,参与权贵朝堂之事,加上本身僧侣不法事情太多,所以民间虽然有不少佛门信徒,但清醒者也很多。

韩愈曾因为唐宪宗供迎佛骨,而上书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差点被赐死,幸有宰相裴度相救,才保全一命。梁武帝因为信奉佛教,遁入空门,朝臣只能三次掏空国库把梁武帝赎出来,上演千古笑柄,显然唐朝大臣不想以这样的方式留名青史。所以在打压佛门上,统治阶级利益是一致的。

唐武宗即位后,崇信道教,厌恶佛教,宰相李德裕更是仇视佛教,在地方为官时,就多次捣毁佛寺,勒令僧侣还俗,君王宰相都不喜欢佛教,那么这自上而下的灭佛也不奇怪。

唐武宗灭佛

二、经济原因,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损害了国家利益以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唐朝建立之初,就扶持佛教,经常性的赐田,626年,颁布的授田令这样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

李渊在位时,曾赐予少林寺田产40顷,唐高宗赐予西明寺的田产达到百顷,此外还有地方政府将闲置田地赠予寺庙,而且寺庙本身就经营有道,唐朝不禁止寺庙经商,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这就塑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寺庙可以对外出售佛门法器、佛经、佛像,这些价值不菲,武则天时,长安西明寺一青泥珠,安装在佛像内,被一胡人信众,花费10万贯买走,在当时能够纳税超10万贯的州,不超过20个,有些僧侣还经营有道,出售药物,获利不菲,更有甚者,寺庙钱财过多,只能高利放贷出去,这就影响了高利贷从业者的利益。

供养僧侣耗费颇大,贞观时,唐太宗曾下令“精修守戒僧侣给衣食、住所”,“一僧之费五丁难抵,出入皆车马,费用皆度支”。僧侣不事生产,供养一个僧侣需要五户人家,这些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到中唐以后,君王组织的佛事,糜费甚巨,动辄“百僚迎拜”,佛门寺庙修建的富丽堂皇,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耽误农时,影响生产。

唐朝版图

而且有度牒的僧侣,不用纳税,不用服兵役徭役,中唐后,安史之乱后北方开启藩镇割据,许多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纷纷遁入空门,或者大量向佛门投献土地,唐代宗时,长安沦陷,国家空虚,没有银钱,为了筹集军费,朝廷以2贯钱一张度牒卖给寺院,才筹集足军费。

佛门占据过多的良田,隐匿过多的佃户和僧侣,以及放高利贷,必会与封建地主和统治者产生矛盾,尤其是均田制崩溃后,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唐朝中央控制区域,赋税和人口直线下降,均摊到地主和百姓身上的税赋以及兵役徭役骤增,使得地主们苦不堪言,穷苦百姓干脆逃入深山,或者遁入空门,这极大损害了国家和地主的利益。

而佛门则置身事外,繁荣兴盛,但这种利益冲突才是最致命的,到唐武宗即位时,全国正规寺庙有4600所,不正规的招提、兰若有40000多所,占据良田数千万亩,全国僧尼有将近50万,隐藏的佃户也有几十万人,加上唐武宗一直在剿灭藩镇,国库空虚,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佛门这只大肥羊身上。当然这也是佛门,和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

财政困难的中唐

三、文化冲突。佛门是外来宗教,两汉传入中国,道教也是差不多时间诞生,但作为本土宗教,道教天然有优势,但魏晋时期,佛教的老子化胡说,直接赋予佛教的合法性,之后佛教在南北朝有了大发展,尤其是佛门导人向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这就使得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势头远超道教,这直接就侵害了道教的利益。

佛教的教义是转世轮回,道教的教义是长生不死,佛教主张无生,道教主张无死,这从教义上就是相违背的,加上佛教老子化胡说,这是篡改,这是掘了道教根基,由此引发佛道之争,佛道之争是道统之争,二者不死不休,在唐武宗之前,佛道之争延续多年。唐武宗崇信道教,希望服用丹药长生不老,在道士的诱导下,极端厌恶佛教,这才有了后来的灭佛。

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唐武宗在位6年,灭佛持续了5年,对佛教是致命打击,唐武宗驾崩后,即位的唐宣宗重新尊佛,废除唐武宗的政策,虽然灭佛仅持续了5年,却对佛教造成了致命打击,这也是三武一宗灭佛中,对佛门伤害最大的一次。但对佛门来说,也吸取了不少教训。

唐朝僧侣

一、寺院经济发生转变,以往的寺院主要靠统治者的赐田、布施、佃租生活,但这之后,一些有识的僧侣意识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佛教经历三次灭佛,都因为寺院经济太庞大了,但经济基础却太脆弱了,在这之后,寺院经济走向独立,农禅经济产生。

农禅经济的核心就是,寺院经济自给自足,开始自己耕种,将僧侣的修行与田地劳动结合在一起,使过去完全依赖于世俗经济变成寺院自给,夯实了寺院经济基础,这有利于寺院发展。

二、佛门向统治者低头,佛教教义是众生平等,这本身就和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相违背,魏晋时期,沙门多不敬王者,佛教游离于封建统治者权力之外,使得封建统治者只能拉拢佛门,佛门地位超然后,也更加脱离朝廷控制。

佛教菩萨

唐武宗灭佛后,佛门开始向封建君王低头,开始依附于封建统治者,封建君王也渐渐掌控宗教权力。元朝时,佛教在国家大政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清后,宗教彻底服从封建统治者。

三、佛教世俗化。唐武宗灭佛后,众多的佛教分支式微,为了活下去,佛教开始再次融合儒家思想,吸收儒家济世和扶危济困的思想,积极融入世俗,向底层百姓发展,通过神话佛祖,向底层百姓传达,信佛可以逢凶化吉,可以保佑自身和家人的朴素思想,获得大量信众。

但同时佛教传播过程中,用鬼神,谶纬之说,也导致后来经常有不法之徒借助宗教造反。如几百年历史的白莲教。佛教世俗化的过程也是本土化的过程,吸收中国本土儒道思想,成为本土佛教。

佛家

唐武宗灭佛对于国家而言是巨大的补充,对于佛教是巨大的劫难,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生存下来,这或许是另类的转世轮回吧。

0 阅读:60
小毛看历史

小毛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