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43:弱者道之用

妍春聊文化 2025-03-30 18:22:33
【前提示】 很多人將這兩句視為一句或一組,實際上這一章三句話都是獨立的。“道之動者反”是講道的運動方式,“道之用者弱”是講道發揮作用的方式,兩者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道之用者弱”不是由他的運動方式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基本屬性決定的。所以,這兩句關聯不大。 道的作用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確實很小。但他對這個世界至關重要。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第二句“弱者道之用”。 這一章只有三句,這個沒有爭議吧。可是過去的句讀,都是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當成一句。而實際上這是兩句並列,僅僅是因為句式完全一致嗎? 道之用者弱! 用,通俗理解,功能,功用,發揮作用的內在特徵和外在表現。 弱,不強,弱小,微小,微弱,效果不明顯。 道之用者,道的發揮作用的方式或結果之所謂的規定性。 道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不充说】 一,什麼是用?用,很多人認為是華虞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確實是華虞知識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些人總是以為知道了某某某是用,是一件了大不起的事,而且認知到此結束。難道“用”就不需要進一步研究了嗎?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現代話“利用”並列。還有“水利”水的有“利”的方面,又與“害”對稱。水利對水害/水災。 凡是“有”的集合裏,都成為利。 凡是“無”的集合裏,才會是“用”。 如,中體西用。這裏的体和用都是總體的的概念。那“體”同表,只講體,心何在?過去講“德智體”,至少可以看到人們對“德and智”還是很重視的,可以歸攏在“內在美”的範圍,體。也是外在的的了。 所以,我很少有“體and用”這樣的傳統範疇說事,雖然我知道這裏的體=德+智+體+美+勞。 用與体對言,這裏的“用”就是傳統哲學的“體用”範疇。其實人們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比較形象的說,刀刃很鋒利。刀刃的利,就是鋒利。使用刀刃切菜,才叫做“用”。 所以,道之用,就是利用道的某些屬性功能來做事情,就是用。 二,道的用,為什麼是弱/弱小//微弱/微不足道呢? 道不是很強大嗎?道不是先天地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孔不入,無所不能嗎? 道,大。無疑。 道,強嗎?老子從來沒有說過。 道,弱。是個不爭的事實。老子早就說過,“萬物作焉”,但道卻“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而不居”。 用世俗的勢利的眼光看,道顯然不僅是“弱”,簡直是窩囊頭頂,打十八輩子光棍也是理所當然。 道,使萬物生機勃勃,一片欣欣向榮,而他自己卻—— 作而不辭——雖然是道“作禍”了一場邂逅,種下了珠胎(珠胎暗結),但是他不像那些所謂俠義人等,事了拂衣去,他卻不走,等在那準備抗事兒。有點傻乎乎的,謙謙有禮。 生而不有——就更離譜了。孩子生出來了,卻不敢說是自己的,非的說是上次那個走道的張三。 所以說,道的作用很猥瑣,微弱。 道生萬物,道在萬物,道法無邊,但卻從來不決定萬物的形態和命運,而是任由萬物自由自在的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成長,“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AI作文】 从字面理解,“弱者”并非指弱小无能之人或事物,而是指一种看似柔弱、顺应、不逞强的状态或力量;“道之用”指的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 一种常见的理解是,道在柔弱的状态中发挥作用。柔弱往往蕴含着坚韧和持久的力量。比如,水看似柔弱,但却能水滴石穿,以柔克刚。这体现了柔弱所具有的内在力量和韧性。 它也提醒人们,在面对世间万物时,不要一味地依靠刚强和强硬的手段,而应懂得运用柔弱、顺应自然的方式,反而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柔弱也象征着谦逊、包容和低调,是一种不张扬、不炫耀的处世态度。 (AI怎麼也是一副為尊者諱,有千方百計自圓自說的樣子) #晒图笔记大赛#​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春日生活打卡季#​ #道德经#​ #胡塞发言人将儿子送往中国是真吗#​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