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38:此其[以]賤為本歟?非也!

妍春聊文化 2025-03-21 17:26:35

【前提示】

和很多其他句子一樣,幾乎沒有統一的版本。細思極恐。但我不明白自古及今,所有大家為什麼都沒有搞清楚老子的意思。難道你們都認為老子承認那些帝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是“正”嗎?是正統?正確?正常?

誰覺得老子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老子必定認為這是不正常的。這是有意為之,欲蓋彌彰!

這是大偽!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為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接下來一句“此其[以]賤為本歟?非也!”

自問自答。

——這難道是侯王們本來就以賤為本嗎?

——非也。No!No!No!不是的!不!不!不!

這裏語氣很重的。甚至可以說,很氣憤,甚至有些聲嘶力竭,歇斯底里。

難道他們本來就真的是以賤為本嗎!No!

老子為什麼這樣激動?如此激憤?因為就是這樣小小的一招就欺蒙了很多人好多年。如此昭然若揭的大偽,居然如此!真的令人很心痛。

【不充说】

本來像我們這樣的業餘道德經研修者不應該執著於版本文字的勘誤考據,校注訓詁。我只是手頭備了一本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有疑竇就翻閱查詢,視為工具書也。

雖然沒有帛書原件參考,但我多採信。時日一久,產生出一種幻覺,好像一場曠古迄今的比賽。能看出誰的功底紮實,才思敏捷,客觀公正,才能得出相對中肯的觀點。

前提是,所有這些版本都不是原本,都是所謂版主自己的理解和所能占有的資料多寡。我這樣客觀公正的立場才能不偏不倚地理解各種版本的來處。如果有人先入為主,現在傳本或帛書的立場上,就必然會有偏頗。

以王弼版本為例,我認為它是漢代經學集大成者,几可視為官本。我是不是也先入為主地認為王弼傳本更好呢?

是的,我是有依據的。

我以為傳本占有的資料是最多的。秦火之後,典籍凋零,於是各地都開始收集古典,民間頗有收藏隱匿者,再就是憑記憶默寫的,於是就有了古文經與今文經之爭。

假設,官方可以收集到100個版本,然後又經學家們校注,這就是傳本的來歷。除此之外,在王弼傳本(東漢末年)之前的本本,都可能是傳本的諸多樣本之一,還有的官方不曾收集到,連個樣本的資格都不曾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殘本帛書,就是這一類。

王弼傳本以後的所謂版本都是釋老者自己私自修訂的,如同我們現在做的一樣。自己理解不好,就會參照其他人的講解,然後有了一個自己的結論。這就是傳本以後的所有版本的來歷。

帛書版和楚簡版的價值就在這裏,它不是來源於傳本的,因而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猶本句——

傳本: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乙本:此其賤為本與?非也。

顯然,傳本錯了。①諸本多“其”,傳本無。②諸本無“非”,傳本有。③諸本皆無“以”。④全天下都沒有搞清楚這是老子的“自問自答”。

“非也”,非常肯定的否定答案。斬釘絕鐵,大義凜然,堅定不移,“非也”!

而它的問句在前面。與同歟,简化为“欤”,經典的疑問詞,有人考證出來了,是“是否”的和音。

還有“耶,邪,乎”都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其中“乎”,似乎有點反詰。也,沒有爭議的肯定判斷詞。

以,可有可無,並不影響表達意思,為承接上文,故,我意可以保留。所以我的“版本”(實際應該叫做文本,就可以了)確定為——

我本:此其[以]賤為本歟?非也!

【AI作文】

下面从语义、语气、表达观点等方面来分析:

语义方面

● 传本:传本表达的语义是一种反问和进一步追问,强调肯定“以贱为本”这个观点。结合《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的内容,传本的表述是在说明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些谦称,就是以贱为本的体现,通过反问“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来加强肯定的语气。

● 乙本:乙本的语义似乎是否定了“以贱为本”这种说法。“此其贱为本与?”先提出疑问,后面直接用“非也”进行否定,和传本所肯定的意思相反。

【為文本簡潔,為有意究竟者截圖參考】

0 阅读:3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