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33:天得一以清,无一将裂;地得一以宁,无一将废

妍春聊文化 2025-03-11 17:31:07

【前提示】

要展开了说其形而上学的意义,而不是直接变成鸡汤或毒鸡汤。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接下来一句“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天得一以清,无一将裂;地得一以宁,无一将废……

清对裂,宁对废;灵对歇,盈对竭;生对灭,正对蹶。有序对无序。有一有序,失一失序,无一无序。一,为序之初,序之源,序之基础元器件——元维轴。

由此也可佐证,“正”的正解是“贵高说”。

【不充说】

这世界有其必然自然而然的样子(秩序)存在着,从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的整个过程来说,得一有序,失一失序,无一无序。这就是老子用这个老式大句子所要论述的大主题吗?

老子还以“正”为例,解说了人类社会的所谓有序或曰“正常的秩序”或曰“自然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也就是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秩序至少有三种存在状态——

①自然而然的秩序。

②所谓正常的秩序。

③理想的社会秩序。

①自然而然的秩序,就是完全符合道的秩序,对与人类来说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人类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也就是人性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也有其主观的任性。所以人类(人道)要完全百分百等同于道,是不可能的。

②习以为常的所谓正常的秩序,就是老子说的,有的贵,有的贱;有的高,有的下。

人类雷同与货物,有的价格昂贵,有的稀巴烂贱;人类如同大地,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泥淖沼泽。有的高贵如那些自称“孤寡不谷”的侯王,有的下贱如那些一辈子都不知道只知“我就这样了”的百姓。

但这只是表象是皦,丝毫掩盖不了“万物平等,众生有灵”的天然秩序,这不是他们自称“下贱”几句就可以弥补的平衡的,这东西,中和不了。

由此,老子在这里说的“有序”这一堆,都是现状而不是自然的必然的完美的理想的。

如,清。宇宙清朗,不是天空晴朗。所以这里的清,就是包括但不限于,我们看到的天空晴朗,夜空晴朗,宇宙空间自然而然,按部就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把现代宇宙学认识到的宇宙空间的一些均视为“天气晴好”,谓之清。清,是现存的秩序的代称。宇宙时空如此这般利落清朗。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裂”,失序的一种状态描述,犹现在我们说的“天崩地裂”,老子说成“天裂地废”,我以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天裂”的本质就是“失序”。所谓“失序”就是现有秩序的崩裂,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终结毁灭。也就是天裂,包括且不限于现代物理学的那些预测猜想坍缩。热寂。或瓦解分崩离析成为齑粉,但齑粉也得有一个时空容身。或坍缩凝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无限密度无限压力无限热度的点,或作为齑粉被黑洞吞噬……

③理想的社会秩序老子也说了,就是本章最后一句。

【AI作文】

这段话表达了一种对于天地万物以及侯王统治的警示和思考。

“天无以清,将恐裂”意味着如果天空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这指出了天的清明状态对于其正常存在的重要性。

“地无以宁,将恐废”说明大地如果不能安宁,恐怕就会荒废。强调了大地安宁稳定的必要性。

“神无以灵,将恐歇”表示神灵如果没有了灵性,恐怕就会停歇消失。暗示神灵的灵性是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谷无以盈,将恐竭”意味着山谷如果不能充盈,恐怕就会枯竭。突出了山谷保持充盈的意义。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说明如果万物没有生存的条件,恐怕就会灭绝。强调了万物生存条件的不可或缺。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指出侯王如果不能秉持正道,恐怕就会失败跌倒。强调了侯王统治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对于其地位稳固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这段话通过一系列的排比,阐述了天地万物包括侯王统治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和条件,一旦这些条件缺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它反映了一种对于事物正常运行和存在的条件的关注和思考。

(AI也有只差半步到罗马的可能)

0 阅读:1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