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80):朝廷给史思明派了一个工作组

六十秒历史 2024-09-23 03:04:15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72)

朝廷重建告一段落,又开始面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消灭叛军。

这当中发生一个不小的插曲:史思明投降。

史思明一直是叛军中的实力派。从安禄山派他镇压河北义军起,势力渐渐膨胀;安禄山死后,他以交出太原兵权为代价,被安庆绪任命为范阳节度使,获得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没过多久,安庆绪丢掉两京,渡黄河北上,逃到邺郡(河南安阳)。当时人心涣散,连宰相严庄都投降了朝廷。安庆绪作困兽之斗,带少数残兵拼死打了一仗,大败李光弼和王思礼的部队,稳住阵脚,收拢人马,又有六万多人。

安庆绪缓过劲来,第一个想对付的不是朝廷,而是史思明。他派人去范阳征兵,顺便看看有没有机会吃掉史思明,这种情况下,史思明不得不另打主意了。

一方面,他设计吞并了安庆绪派来的部队;另一方面,开始和朝廷接触。到至德二年(757)十二月,终于派使节到长安,正式投降:

“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并帅其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亦以所部来降。”

安庆绪才六郡、六万兵,这一下子,等于大半叛军、三分之二的地盘归顺了朝廷。

接到投降书,李亨大喜,封史思明作‘归义王’(承认其起义性质),就地继续当司令(范阳节度使)。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里有一个问题:该怎么看待史思明的投降?

朝廷、安庆绪、史思明,类似三国混战。三国的要害是联弱抗强,对史思明来说,要么联合安庆绪对抗朝廷,要么吃掉安庆绪对抗朝廷,为什么投降?

一种可能是‘找出路’。认为朝廷必胜,联合安庆绪也没用,不如早点投降,争取主动。

另一种可能是‘等机会’。投降只是缓兵之计,先把矛头引向安庆绪,后面再伺机而动。

史思明的真实想法,现在谁也不知道了,但朝廷的看法很清楚:就是假投降。

明着说出来的是宰相张镐,他上了个报告,说史思明这家伙很狡猾,招安是招不来的。他有今天的势力,全靠战乱,势力越大,投靠他的人就越多,没势力了,原有的人也会跑掉,希望中央不要给他资源。

李亨表面的反应是不理睬,说张镐书生气(‘以镐为不切事机’),不但不采纳,还免掉他的宰相和作战一线的河南节度使职务,打发到二线,当荆州防御史去了。

实际情况怎么样?

李亨不但和张镐意见一致,还打算将计就计,暗算最会搞暗算的史思明。

事情过程是这样的:给史思明加官进爵的同时,李亨又给他派了两样东西:一个任务,和一个工作组。

“遣内侍李思敏与乌承恩往宣慰,使将所部兵讨庆绪。”

任务是打安庆绪,这等于‘投名状’,起义可以,先立点功看看。

工作组领导是两个人:一个是宦官李思敏,一个叫乌承恩,这个人和史思明渊源很深。

乌承恩老爹叫乌知义,是史思明老领导,对其有提携之恩。叛乱之初,乌承恩在河北当太守,掌握一支精锐部队,后来被史思明包围,投降了。史思明‘与之把臂饮酒’,送他到洛阳,应该还说了些好话,因为安禄山‘复其官爵’,继续给官做。

后边大概在收复洛阳的时候,乌承恩回到朝廷阵营。另外他有个堂兄弟,叫乌承玼,在史思明手下当先锋,也属于‘促统派’。

因为这些关系,朝廷感觉乌承恩有价值,给他一个副司令的头衔(范阳节度副使),暗地里还许了好处,派他打入史思明内部,做统战策反工作。

有一个说法,这些都是李光弼的主意:

“李光弼以思明终当叛乱,而承恩为思明所亲信,阴使图之;又劝上以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赐阿史那承庆铁券,令共图思明,上从之。”

不管这个说法对不对,总之皇上批准了这个大胆的计划,派出了工作组,其中一个李思敏,代表皇上掌握情况的;一个乌承恩,背负策反重任的。两人出发,前往叛军老巢范阳。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1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