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39):杨贵妃说了啥?

六十秒历史 2024-03-16 06:13:32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31)

高仙芝退守潼关,坏处是打击士气,好处是阻挡了叛军的前进。

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手下有一部分边防军和禁军,不象封常清,纯粹是洛阳城里招的临时工,正是靠着这些人,高仙芝把叛军阻挡在潼关之外,战线,第一次稳定下来。

对这个稳定,皇上并不满意。

不满意第一个表现,对封常清的处理:

“常清败,径入关,欲见上陈讨贼事。至渭南,有诏赴潼关。常清忧惧,为表以谢,且言:‘自东京陷,三遣使表论成败,不得对。’”

封常清条件有限,李隆基很清楚,打败仗,也完全可以预料。本来这个时候,朝廷急需了解前线情况,封常清三次请求当面汇报,为什么不见?只等到一个冷冰冰的处分:‘削其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

究其原因,一来他前面牛皮吹太响,实战却打的这么差,给人感官不好;二来,恐怕这里面又牵扯到路线斗争。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安禄山造反这么大的事,不管最后怎么收场,肯定要追究责任。第一责任是皇上,但皇上谁敢让他负责,那就是宰相了。

杨国忠相当危险。

他目前还坐在宰相位置上,是因为一种策略:前面反对安禄山,现在又宣传安禄山容易对付。

这套说辞,无非想证明自己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看不惯。

在很多人眼里,安禄山造反就是你杨国忠逼的,这是其一;其二,安禄山那么大势力,根本就不是一天两天能打败的,轻敌没任何好处,只会带来灾难。

所以不管为了争权夺利,还是为了国家前途命运,肯定不少人想搞倒杨国忠,这就存在路线斗争。

之前封常清说大话,不管实际有没有和杨国忠通气,客观上迎合了杨的观点,如今吃了苦头回来,还会再赞同杨的‘速胜论’?肯定不会。那么,已经坐在火山口上的杨国忠,会不会让封常清回来?肯定也不会。

所以,封常清前面拍胸脯、说大话,后果相当严重,长期驻守边防的他,对朝廷这些勾心斗角的事,还是嫩了点。

皇上不满意第二个表现:亲征。

“上议亲征,制太子监国,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李隆基说要传位太子什么的,都是空话。他自己发动‘先天政变’、逼老爹下台做太上皇,太上皇什么情况,他不清楚?

亲征的真正意图,是挽回面子。自己惹的乱子自己收拾,才有继续当老大的本钱和基础,但是呢,这个事情也黄了:

“杨国忠大惧,退谓韩、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相与聚哭。使三夫人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

杨国忠跟太子不好,叫几个姐妹找杨贵妃商量,做做皇上的工作,别去了。

他们商量用什么理由说服李隆基?这里没讲,其实无非两条:前线危险、提防太子。

前线危险好理解,太子为啥要提防?

主要怕形势恶化。

仗打赢了还好说,万一打败了、或者打得不顺,太子就存在另立中央的机会和可能。在这一点上,杨国忠和皇上有共同的利益,这才是能说通李隆基的根本原因。

李隆基想亲征,除了对前方节节败退不满意,还透露一点:没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尤其是思想准备。

大唐盛世如日中天,突然冒出个造反,从上到下都很突然、不适应。下面不适应,表现是一触即溃、毫无抵抗;上面不适应,表现是‘速胜论’、急着灭火,这也是缺少思想准备的具体体现。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说,安禄山这帮人是不好打的,甚至暂时是打不过的,只能从长计议,你猜皇上能不能听得进去?

从这个角度,封常清能不能当面汇报并不重要,他的话注定没人听,从洛阳失守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他最后的命运。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1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