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很多人都记得一句养生谚语,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到了冬天,主要就是要养护好身体的阴津。
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也要更深入地结合节气的变化。因为中医养生最注重的就是“顺应天时”,每年都有几个关键的节气,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养生侧重。
立冬之后就是小雪,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关键节气——冬至。从季节来说,冬至已经算得上是隆冬了,但从身体阴阳二气的运行来说,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身体阳气最早开始萌芽的时机。
所以,到了冬至前后,我们就不能只拘泥于养阴,而是要开始逐步地为阳气的生化做准备了。
简而言之,为了明年春季的身体养护,我们不能等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立春之后,而是应该从冬至开始,养护好自己的阳气,到了春暖花开时,身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了。
春季最需要注意什么?
《黄帝内经》用八个字概括了全年,那就是:春生。秋长、秋收、冬藏。而我们在冬季就是要做好藏,藏的就是身体的阴津,春天要做好“生”,生的却是身体的阳气,准确说就是五脏的阳气。
那么,如何升发五脏的阳气呢?
从冬至节气开始,身体的足少阳胆经就开始生化,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可以认为,身体已经进入了一个阳气升华的阶段,我们就应该顺应天地的阴阳之气,适当地做好调摄,保证阳气的宣达。
但冬至前后,人体的阳气还只是一棵刚发芽的幼苗。气血从内趋向于外,而外面的阴寒之气还很重,弱小的阳气就会生化无力,这就需要我们从饮食。运动、导引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来做好引导。
1、饮食升阳:
冬至之后,我们可以适当多吃点芽菜,常见的有绿豆芽、黄豆芽、花生芽等等,以及不久之后的椿芽。而我们烹饪这些芽菜的时候,尽量少放或者不放醋。
因为醋的性味收敛,还能抑制肝气的生发,导致肝气郁结不舒,入春之后就会增加我们“春季养肝”的负担。
相对来说,绿豆芽偏于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少吃,或者而在做绿豆芽时加点生姜,以调和寒凉之性。
此外,冬至饮食升阳,还需要注意少吃酸味。适当多吃点辛甘发散的食物。
也可以提前选择一些柔肝疏肝理气的药食,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大枣、豆豉、香菜、花生等,它们多半都有一定的辛温发散之能。
2、按摩升阳:
所谓按摩,其实就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学说之上的,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阳气升发、具有发散特点的部位按摩。当然,最简单的还是利用最简便的方法,能够自己实现就最好了。
常见的如“五指梳头”,随时随地都能做,能够直接针对“诸阳之会”的头部,不但能够升发阳气,同时还有利于避免风寒之邪。
或许有朋友会表示疑惑,疏通头部经络有助于升发阳气可以理解,为什么还说它也能抵御风寒之邪呢?
《黄帝内经》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之邪侵袭机体,尤其是风邪偏盛者,头是一个薄弱环节。
而五指梳头帮助身体阳气的升发,头部阳气充沛,自然就能更好地减少被风寒侵袭的机会。
3、运动升阳:
从阴阳的本质来说,阳动阴静,反过来也可说,动阳静阴。因此,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这也是顺应了阴阳的本性。
冬至前后,阴寒之气隆盛,给身体更多阴寒侵袭可能的同时,也帮我们“沉淀”了大部分有害物质,我们会觉得空气要清新一些,这时候也是顺应自然养阳的好时机。
趁着天气较好的时候,走出去散散步,直接晒晒太阳,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帮助气血周流,疏散郁滞不升的阳气,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抵抗力。
总而言之,冬天来了,我们需要养护好身体的阴津,但冬至前后,帮助阳气的升发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上述三个“升阳”的方法,能帮我们在来年更好地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