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把风称为“百病之长”,中药里的“风之将军”是什么

文化养生谈 2023-11-16 07:13:57

我怕们都知道,中医的外感六淫之邪里,“风”是相当被重视的一种。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把它称为“百病之长”,此外,也还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论述。

由此可见,古人在养生的时候,对于“风”邪有着非常高的重视,这也是风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走窜,就像一个无孔不入的“奸细”一样,经常带着其它邪气侵袭机体。而身体原本密不透风的卫气,也最容易被风邪找到空隙而乘虚而入,比如各种风寒风热,风湿风燥之类。

中医理论素来就是有生有克,既然风有“百病之长”的厉害,自然也不会放纵它肆无忌惮。在中药系统里,也同样有“治风之将军”,它就是防风。

看到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大概明白,古代中医就是用防风来“防”止外界的“风”邪的。《本草纲目》也说:防者,御也,其祛风最要,故名。

在李时珍之后的清代名义张志聪,甚至直接说:“禀土味之专精,主周身之风邪,故曰防风”。

其实,防风的入药记载,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被归纳为上品,而稍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医们在《本草经集注》里总结说,防风就是“祛风诸物之首”。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防风被叫成“风之将军”的原因。

在我们的理解里,将军就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但在这里却更多一种先锋将军的意思。作为将军,却又需要在大军到来之前打胜仗,自然就需要一个好的“探子”,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那就是引路人。

防风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在古代中医的方剂里,防风虽然出现在各种祛风方剂里,但同时也必定有其他的引经药,如头顶的川芎藁本,上焦的羌活,下焦的独活牛膝等等。

而《本草汇言》则说:与当归主血风;与白术主脾风;与紫苏、麻黄主寒风;与黄芩、黄连主热风;与荆芥、黄柏主肠风。若入大风、厉风中,须加杀虫活血之物乃用”。

这里就直接给出了在具体运用防风时的配伍准则,根据脏腑气血的不同,同样也需要各种不同的配伍方式。

总结历代医家对防风的实际运用,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发散外来之风:

不得不说,尽管因为“风”而引起的病症千奇百怪,但最常见的还是以外来风邪为主。在中医理论中,不但有风寒风热,也有风湿风燥,甚至各种时行疠疾,也多半和风有关。

防风和麻黄配伍,发散外感风寒之邪;和荆芥薄荷配伍,清散风热之邪;和羌活独活配伍,发散风湿之邪等等,这些都是防风发散外来之风的具体运用。

就像我们最常见的感冒,近现代中医经常会用“解毒”来形容,这里的毒其实主要就是指风邪和其它外邪配合之后的表现,如荆防败毒散。

当然,如果是正气亏虚的人同时也感受了外来风邪,在使用防风祛风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扶助一下正气,比如人参败毒散就是最好的例子。

2、滋养脾胃:

这是防风比较少为人知的一个特点,但却也很受古代中医推崇。

但防风滋养脾胃,和人参白术之类的健脾益胃是两回事。防风的滋养脾胃,主要就是建立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础上的。

举个例子吧,一些感受风邪的人,有时候会出现拉肚子的问题,中医辨证多半都是风寒湿邪困于脾胃,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这时候就可以用防风和苍术、紫苏来配伍,起到发散风邪,同时祛湿健脾的好处。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原本中焦湿气比较重,这个人平常也有倦怠嗜睡,大便稀溏等问题,这时候在人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的同时,适当配伍一些防风,能起到更好的祛湿健脾之功。

如果是饮食伤脾的食积不化,防风同样还开可以和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等配伍。

3、祛风除痹:

什么叫“痹”?

《黄帝内经》说就是“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里面的“三气”指的就是“风、寒、湿”,只不过各有偏重而已。

以风邪为主的行痹,防风常与麻黄、秦艽等配伍;如果湿邪为主的着痹,防风常与羌活、独活、川芎配伍;以寒邪为主的痛痹,防风常与桂枝。附子、细辛等配伍。

4、平肝熄风:

前面说的三种情况,基本都属于“外风”,但风邪同样也有“内风”的存在,比较常见的就是血虚生风和肝风内动。

而防风除了驱散外来风邪之外,同样也适用于肝风内动的“内风”,只是多半和其它平肝熄风之品配伍,如钩藤、夏枯草、僵蚕等等。

总而言之,对于中医重视的“风”,防风几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中药,古代中医不但称它为“风之将军”,也有说它是“风中润药”的。

但不管怎么说,防风毕竟还是一种辛散之品,对于血虚津亏、阴虚燥热之证,还是不适宜使用的。

1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