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上老山轮战,老军长之子大胆推荐多名新人,后他们表现怎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2-17 11:46:38

1984年深秋的济南军区,27军指挥部的作战地图上蜿蜒着云南边境的红线。这支在淮海战役中创下一个纵队歼敌1.5万多人记录的功勋部队,即将面临新时代的考验。

当中央军委的轮战命令下达时,238团参谋部的时钟指向凌晨两点,泛黄的团史册在台灯下映出“淮海战役一等功臣团”的金色字样。

一、战前人事风暴:功勋团的灵魂抉择

在团部作战室内,几个营级主官的转业报告整齐地摞在红木桌上。1营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三等功略章,他的转业理由写着“家庭困难”。

这看似合理的申请背后,是即将开拔前线的沉重压力——情报显示越军在八里河东山构筑了立体化防御体系,单是雷区密度就达每平方米3.5枚。

“参谋长,您给问问蒋团,上前线能不能给个副团待遇?”

我军进攻八里河东山一幕

2营长的声音在党委会上格外刺耳。时任团参谋长的叶维友记得,那个秋雨绵绵的下午,团长蒋国良将搪瓷缸重重砸在作战地图上,飞溅的水花在桌上铺的《昆明战区地形图》上晕染开来:

“淮海战役时老团长断着三根肋骨还在冲锋,现在要打仗了跟组织讨价还价?让他们走!”

如果从现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上前线还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毕竟打仗那是要死人的,谁也不知道这一去是不是能够平安归来。

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提了待遇之后万一阵亡或者负伤致残了,家里人日后的生活还能有些保障。

但这在部队里却是绝对不可原谅的:你是干部,上战场了你说要提待遇?那普通战士们听了会怎么想?

天天都是生死相搏

营长要提副团,是不是意味着副团要提正团,正团还要提副师?像这样一级级讨价还价下去,人民军队的初心何在,纪律何在,威严何在?

更何况,238团是敢打敢拼的华野九纵“淮海战役一等功团”,当年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怎能不让团领导着急上火?

这场风波最终导致几个营级干部岗位同时空缺。他们留下的空缺怎么办?27军老军长的儿子,时任238团副团长王镇疆向团党委建议,大胆启用新人:

作训参谋朱德民带着全军参谋比武第一名的成绩空降3营,原炮兵14师的杨平挎着苏制炮兵观测镜前来1营报到,至于2营长则启用了本营的连长刘洋生。

这些平均年龄27.6岁的年轻军官们不知道,他们即将在亚热带丛林战场上书写新的传奇。

王镇疆在战场

二、钢铁防线:八里河东山的日与夜

1986年12月12日,27军赴滇参加轮战,到云南后成都军区傅全有司令员召集了27军全体团以上干部开会,会上他说的一句话让大家印象深刻:“我不管你们说得怎么样,我只看你们打得怎么样。”

是骡子是马,上战场就知道,傅全有的话体现了衡量军队战斗力的唯一准则:什么纸面文章都是虚的,和敌人的生死较量结果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1987年4月12日凌晨,238团接防的八里河东山11号阵地气温骤降至4℃。新任1营长杨平在战壕里裹着湿透的军大衣,望远镜里越军59号阵地的探照灯像毒蛇信子般闪烁。

他的作战日志记载:当日全营消耗手榴弹800余枚,击退敌人7次班排级进攻。自打238团进入战场第一天开始,越军的小规模骚扰和偷袭就没停过,最猖獗的时候一天多达十几次。

在代号“钢刀”的防御体系中,三个步兵营形成品字布局,相互掩护,这种部署很是刁钻,敌人渗透进来之后,很可能面对从四面八方打过来的火力,属于“进得来,出不去”,也算是给饱受越军夜间偷袭困扰的我军出了一口恶气。

在猫耳洞内的27军轮战将士

2营长刘洋生创造性地将60mm迫击炮阵地前推500米,这种违反炮兵规范的大胆部署在雨季来临时显出威力——当越军特工队利用浓雾渗透时,抵近直射的炮火将34名敌人永远留在了雷场。

真正的考验来自雨季,随着气温下降,老山地区每天早上都是雾气弥漫,这给了进攻一方绝佳的掩护条件。

11月23日,1营战士李少云发现敌人偷袭,当即射击打死一名越军,双方随即爆发激烈交火。

此时李少云已在猫耳洞坚守200多天,他全身多处负伤后仍坚持战斗,班长让他撤离,他坚决不下火线,用没有负伤的右腿支撑身体向敌人猛烈开火,与战友一起连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直至壮烈牺牲。

后来,李少云被成都军区授予“钢铁战士”称号。卫生员赵明记得,这个19岁的湖北兵最后被担架抬下阵地时,身上最大的伤口有鸡蛋那么大,手里还紧紧攥着打空的弹链。

李少云烈士遗体被送下战场

将能兵不熊,这就是军队建设的底层逻辑。

三、炮火协奏曲:战争艺术的升华

在团指挥所,王镇疆的炮兵指挥图铺满整面墙壁。团属100mm迫击炮连每天平均发射炮弹240发,成为夜战的“定海神针”。

但真正改写战局的是那10门160mm重迫击炮——这种射程达8公里的“战场铁锤”首次被搬上亚热带山岳丛林战场。

由于238团的炮打得又准又狠,发展到后来越军一旦听到解放军的炮响就知道进攻没戏,撤得那叫一个干脆利索。

“82mm迫击炮班2发急速射!”炮兵3连长任弘的决断成为山地经典战例。1987年11月3日早上9点50分,老山战场浓雾散去后,炮兵观测哨发现8名越军正在11号阵地前面布雷。

在老山的56式160mm重型迫击炮

任弘当即命令2门游动迫击炮向敌射击,两发炮弹炸死炸伤5名越军,在接受随军记者采访时,任弘言简意赅地说:“只有减少指挥层次,相机现地指挥,才能免失战机。”

238团灵活机动的部署抓住了不少一闪即逝的战机,这和王镇疆的大胆放权是分不开的:由任弘指挥的3炮连不归团部指挥,下面的3个营随叫随到,由于我军的炮火完全是毫无征兆,越军再也不敢随意在对面侦察布雷了。

在30米高的望天树上,2营炮连长赵树庚的炮兵观察所创造了另一个奇迹。这个毕业于南京炮校的年轻军官,用三角函数手算诸元,引导炮群对3000米外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他的计算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28组气象修正参数,成为后来全军推广的《山岳地带炮兵快算手册》的重要内容。

四、知识战士:现代化战争的火种

当23岁的刘振立带着大学毕业证书走进5连阵地时,没人想到这个书生排长会创造历史。他设计的“专用预警网”用罐头盒和电话线组成简易报警系统,使连队防御正面扩大了200米。

刘振立(左三)在老山的照片,网上就这么一张

在1986年春节的防御作战中,正是这个土发明让5连提前20分钟发现越军特工队,创造了零伤亡歼敌12人的战绩。

整整一年时间里,5连防守的阵地几乎是滴水不漏,让越军未能占到什么便宜,在连里担任副连职排长的刘振立功劳不小。

王镇疆在战后总结会上特意调阅了这个大学生的作战日志。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365天的阵地轮值表、弹药消耗曲线和敌军活动规律分析。让王镇疆顿时感到人才难得。

“大学生有文化,不重点培养对不起后人,对不起我军的现代化建设。”27军轮战结束返回驻地后,王镇疆在给军党委的报告中写道,这份推荐信使得担任5连长的刘振立得到了军里的重点关照。

三年后,当刘振立带着军事科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老首长告别时,238团已有19名军官进入军校深造。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在这群年轻人中,刘振立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2014年出任第38集团军军长,成为我军最年轻集团军军长;2014年晋升中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将;2021年晋升上将,又是最年轻的现役上将。

五、永不磨灭的军魂

2018年春天,27军某部荣誉室里新增了一块触摸屏。年轻士兵手指轻划,就能看到王镇疆带领老战友们制作的电子沙盘——精确到每一处机枪工事的八里河东山防御体系动态复原。当虚拟炮火在屏幕上炸开时,老人们佝偻的腰杆依然挺得笔直。

“当年我们通讯兵背着884电台,现在你们用北斗系统。”在老山战场荣立三等功的通信参谋徐建民抚摸着现代化装备,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

在“238团战友群”里,每天依然活跃着300多个头像,他们分享着孙辈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讨论着最新的军事改革动态,就像当年在猫耳洞里传递《解放军报》一样认真。

人民英雄万岁

从淮海战役到老山轮战,这支英雄部队用鲜血证明:钢枪或许会生锈,但听党指挥的军魂永不褪色;阵地或许会湮灭,但敢打必胜的信念代代相传。

当最后一位参战老兵的照片被存入数字军史馆,八里河东山的木棉花依旧年年绽放,见证着中国军人用忠诚铸就的不朽丰碑。

0 阅读:1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