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维思引种到中国烟台的各种西洋苹果种类以及世界各地苹果的引种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4-13 20:45:31

倪维思根据在中国各地调查的现状,开始执行自己的“倪维思计划”,主要就是想办法让传教地区的人们富裕起来,这样传教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就可以实现教会的自养、自治、自传。从1861年开始,倪维思来到登州传教,到1871年来到烟台,他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计划,将美国先进的园艺种植管理技术、优良的果树品种引入中国。

倪维思先后从美国搜集了16个西洋苹果品种:早苹果(Early Harvest)、荷花鲜(Sweet Bough) 、发客仙(Gravenstein)、万寻(Seek- no- further)、黄钟花(Belle flower)、黄牛敦(Yellow Newtown Pippin)、黄槎皮(Roxberry Russet)、红槎皮(Golden Roxberry)、绿青(Rhode Island Green)、王(King,即Tompkins King)、红端阳(Red June)、早草葛(Early Strawberrg)、秋苹果(Fall Pippin)、花皮(Tompkin' s King)、磅苹果(Wentyownee Pippin)、冬香蕉(Winter Banana);12个葡萄品种:特拉美、迪亚纳、斯威特沃特、布莱克、汉堡等;16个大樱桃品种;9个李子品种;几个西洋梨品种以及日本优良的草莓品种引种到山东种植,继而传遍全国。

倪维思以嫁接、插枝、分株等育苗方法,培育出许多果树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西洋果树苗培育的历史。倪维思将培育出的树苗免费赠送给当地乡民,附近州县人民竞相推广,裨益民生。同时,种植果树,还需要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才可以很好的坐果;于是随着水果种植的推广,养蜂业也获得推广,成为当时当地农家重要的副业。他还进口了几头优质的荷兰乳牛,养在他的小农场上,牛奶供应传教士家庭饮用;后来倪维思将奶牛交配育种,介绍到各地,是最早在中国探索奶牛养殖的人。

倪维思引进西洋果树到烟台,主要是苹果、葡萄和大樱桃。经过几十年的栽培,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良的水果品种和优异的水果品质,使得烟台成为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早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的著名品牌,享誉世界。难怪后来有人称倪维思为烟台的“苹果、葡萄与大樱桃之父”。中国农业的发展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福赐,倪维思是中国果树良种引进的先驱者。倪维思最终化身为在中国的“苹果佬约翰尼”,造福整个中国百姓。

最早在烟台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苹果品种是青香蕉,青香蕉原名白龙(White Winter Pearmain),是美国育成的晚熟品种,起源不详,1849年已有记载,19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1899年初春,福山绍瑞口村唐殿功(1881-1972)到烟台卖葱路过路过毓璜顶“广兴果园”时,从果园里截取几根白龙苹果枝条,嫁接于自家平岚沟(绍瑞口村地名)的海棠上,几年后结出一种果皮翠绿的苹果,这种苹果成熟时会散发浓郁的香蕉香味,故被当地人称作“青香蕉”苹果。 青香蕉果实圆锥形或短圆锥形,顶部多有不明显的五棱,果形较大,重200克左右,果梗常斜生,一侧间有突起物,果皮较厚,底色黄绿,成熟时阳面有淡紫色晕,一般不着色。果肉黄白色,质细松脆,酸甜适口,具有浓郁的香蕉芳香,品质上,可贮藏至来年3-4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一度成为烟台地区早期种植苹果的主打产品。

从“广兴果园”传出的著名苹果品种还有元帅(Red delicious),元帅果实成熟时也有香蕉的芳香,因此在中国被取名红香蕉,红元帅。元帅是一个机遇实生苗,具体来源不明。1880年发现于美国艾奥瓦州麦迪逊县。在那个时代,它的口感远胜过其他苹果品种,因此引人瞩目。元帅最初的名字是Stark Delicious,是Stark Nurseries在1892于一个苹果展赛上从一个果农那里买来的。后来他又买了另外一个品种,命名为金冠(Golden Delicious)。为了两个品种相互搭配,才改为元帅(Red Delicious)。元帅果实圆锥形,顶部有明显的5棱;平均果重250克,果皮底色黄绿,被有鲜红色霞和浓红色条纹,非常美丽,有浓郁的香蕉芳香,口味优良,1895年开始元帅被大面积推广。不过元帅有个缺点,就是果实采摘后容易面,不耐储存。

后来元帅出现了两个品种的芽变,红星和红冠(Richared Delicious),它们的品质优于元帅,元帅逐渐被红星和红冠所代替。 红星成熟时整个果面都是浓红色,红冠也是全面浓红色。果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果肉淡黄白色,肉质松脆,味浓甜,具有浓烈芳香,品质上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帅苹果逐渐形成一个系列品种。

当美国的元帅(红香蕉)苹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口到中国广东时,包装只有“Delicious Apple”,没有中文说明,于是水果商人将它音译为“地哩蛇果”,后简称为“蛇果”。后来水果商人将元帅系列的苹果品种都统称蛇果。蛇果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确实容易引人遐想,其实就是个“美丽的误会”,元帅苹果的英文名是Red delicious apple,直译过来就是好吃的红色苹果,因为翻译问题变成蛇果。蛇果果实的颜色和名字的确容易让人感到很神秘,于是有人附会,蛇果是借鉴了《圣经》中蛇引诱始祖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于是将苹果取名蛇果,以使苹果更具有文化内涵,让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一种什么水果新品种。

其实蛇果不仅仅美国生产,许多国家都生产,中国也曾经大面积引种,像现在的花牛苹果,就是元帅系列的一个品种。蛇果(狭义上的是一种已经改良的元帅)果实大,圆锥形;果色鲜红;果面富有光泽;果肉黄白色,肉质脆,果汁多,味甜,有浓郁芳香;果实生育期145天左右,9月中旬成熟,较耐贮藏,采后贮藏1-2个月后为最佳食用期。蛇果对于身体排泄、排毒机能有很大的功效,是苹果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品种,具有抗癌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蛇果富含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有重要作用。蛇果含有大量的糖类和钾盐,心肌梗死、肾病、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多吃。饮酒后食用蛇果可以起到解酒的效果。蛇果在西方膳食理论中备受推崇,许多人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蛇果,称“蛇果日”。

1800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农场里,M. Caleb Ralls和Edmund Charles Genet两人成功培育出国光苹果。国光苹果的英文名字就来自这两个选育者的名字,叫“Ralls Genet”,也有叫“Ralls”或者“Ralls Jenet”的。很快,国光苹果高产、酸甜可口、高产稳产,引起农场主们的关注,开始大面积种植,成为弗吉尼亚州著名的苹果品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向周边国家侵略扩张,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日本赢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控制权,成功成为了世界列强之一。之后日本就在熊岳满铁附属地设立农业试验基地(今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开始向周边推广、种植,大连地区因此成为著名的苹果产地。1868年前后(一说1872年)国光苹果从美国引种到日本,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又经由日本引入到了中国辽宁。“国光”这个名字就是日本对国光苹果名字衍化过来的。

国光苹果指小国光,又名万寿,后来又出现大国光、新国光、红国光等品种。顾名思义,小国光果实较小,大国光果实较大,红国光果实着色好,新国光是矮化品种,都是晚熟果,但是大国光不容易结果,而小国光非常容易结果,因此小国光的栽培面积比较大。红国光是二十世纪90年代,果农在五莲县松柏乡一个苹果园中发现了一株“国光”红色株变(植物体细胞突变的一种,选择突变芽及其成长的枝,经过无性繁殖可以创造出新品种),由于上色早、颜色好引人注意,五莲林业局对此进行了几年的观察研究,最终由五莲果蔬研究所与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多年合作攻关、栽培试验,选育成功了现在的“红国光”。经专家验收鉴定,确认这是“国光”苹果红色芽变新品系,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鉴定,目前暂定名为“山农红”。

国光苹果刚刚成熟时,肉质致密细脆,酸甜可口,放一段时间后,肉质会稍稍变松,但是风味不变,非常耐储存。国光苹果传入中国后,栽培面积不是很大,后来人们发现,国光苹果树非常耐寒,在辽宁省、河北省北部都可以栽种,其他品种苹果就只能在这些省的南部栽培,所以国光苹果在这些地区推广开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小国光苹果成为中国栽培面积最广泛的苹果品种,占辽宁、河北、北京地区苹果种植面积的50-60%,至今这些地区还有大面积的国光苹果园。

现在,依旧有大面积国光苹果栽培的地区是河北承德地区,据《承德县志》记载,二十世纪40年代,乌龙矶村有30余株国光苹果栽培,现存树龄最长的是两株1953年栽植的国光苹果树,虽然历经70多年的风雨寒暑,仍然生机盎然,被当地人尊称为“国光王”。198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备局管理处到承德县东小白旗乡八道沟村果园考察,通过比较,认为承德国光苹果酸甜适口,色泽好,风味佳,是国光苹果中的极品,将八道沟村作为中南海的苹果供应基地,“承德国光苹果”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直接供应中央机关。

1992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应邀参加了我县举办的第三届苹果节,并实地视察了下板城镇东窑村果园,对承德生产的国光苹果给予了“酸甜适口,风味特别”的高度评价。2001年承德县被河北省林业局认定为“河北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2007年,承德国光苹果荣获“奥运推荐果品”和“中国优质苹果金奖”称号;2010年承德国光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与中国的政治体制非常类似。19世纪中期日本进入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还严禁在国内传播基督教。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认为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等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称作《神柰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这时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人,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的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因此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封建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的事件。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日本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幕府受到沉重打击。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病死,太子睦仁亲王即位,这就是明治天皇,与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掌控、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当时,日本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十九世纪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维新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国(1636-1912年)与沙皇俄国(1721-1917年),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旧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加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同时伴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侵略扩张性。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与外国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逐渐成为亚洲的军事强国。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七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