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经过推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相对和平时期,开始进入第一个鼎盛期。据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唐荃生、技师吴瑞之1939年撰写的《山东烟台青岛威海卫果树园艺调查报告》记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每逢农历三、八两日,各地果农便会将水果(主要是苹果)由产地人挑、畜驮运至烟台奇山所城内进行果品交易,当时,烟台街上收购果品的商行、货栈就有三十七家。烟台苹果在这里集中后,一部分通过陆路运往省内各地和其他省份销售,一部分装载上轮船南下,经香港转销至菲律宾的吕宋等地。烟台苹果就是从那时起,开始走出烟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据1951年福山县的果树资源调查资料记载:“抗日战争前的福山县苹果达176万余株,年产736万余斤。”

战争是毁灭一切优秀成果的机器,在接下来与日军的八年战争中,人们为了躲避战争,流离失所,造成田园荒芜,果树无人管理,烟台苹果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以福山县为例,到1945年,“全县仅剩苹果5000余亩,25万株,水果总产仅为战前水果总产的12.4%。”
1949年建国后,社会开始稳定,烟台地区再次开始大面积苹果种植。1953年秋天,苹果大丰收,福山县绍瑞口村果农张成瑞在自己的1.83亩苹果园里创出了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他和本村果农陈培田共同商定,各自精选青香蕉苹果一箱,邮寄给北京的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以表达果农对党的感激之情。随后,1958年苹果大丰收,村里选了四箱苹果派人送到北京;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村里选了青香蕉和红香蕉共8箱寄往北京;1967年12月15日,村里又选了几十箱青香蕉,由孙德良和徐守贤送往北京。孙德良回来没几天,村里就收到中办汇来的苹果钱272元。直到1968年10月,最后一次送苹果后,中央在汇款的同时,也寄来信件说,“中央今后谢绝任何礼品,请不要再送……”。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在品尝绍瑞口的苹果时,评价苹果皮厚,有点酸涩,没有美国苹果香甜可口。为此,周恩来总理专门打电话询问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的专家告诉总理,当时给果树施肥的有机肥一点都没有了,只能施一些低档、劣质的肥料,因此水果就不太好吃。“总理一听就明白了,在百忙之中协调从东北调配了100万斤豆饼给绍瑞口村。那个大豆饼不是囫囵个的,就像现在卖的豆粕,直接粉碎装包,一包200斤。100万斤豆饼从辽宁调到烟台。”邵瑞口村村民孙德良回忆道,豆饼在烟台港卸车以后,被直接拉到绍瑞口村大礼堂。

获得豆饼后,邵瑞口村立马开会研究,想出两条措施,一个是直接在果园开沟施豆饼作肥料。二是山上12个生产队都建立养猪场,建上化粪池。以前猪吃不饱,现在有大豆饼够吃了,猪粪尿收集进化粪池,把豆饼放在化粪池里发酵,变成了酵水,直接喂树。两条措施来保证大豆饼发挥最大的作用。秋天把刺槐叶子撸下来,加上过磷酸钙、人尿,在家里沤出来。等秋天刨园以后,把这些绿肥、豆粕、农家肥等有机肥撒在果园里,然后深翻果园,把肥料翻到地里去,翻完了以后再灌溉……,经过一番精心护理,苹果树的长势明显变好,生产的苹果也恢复了原来的口味,而且更甜、更香了。
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从这一年开始,福山苹果对北京和中央国家机关实行“特供”。在那个年代,“特供”不是金牌,胜似金牌,烟台苹果成为国内苹果界响当当的拳头产品。绍瑞口的苹果因此不光在国内名声大振,在东南亚一带也声名鹊起,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为此,国家连续七年供应邵瑞口村豆饼,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这里拍了纪录片《苹果熟了的时候》,期间,还有前苏联、朝鲜、捷克、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农业专家来到这里参观考察。看来为了特供,花血本还是出成果的。

从1949年建国到文革前的这一时期,是烟台苹果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烟台苹果不仅在面积、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赢得了崇高的荣誉。然而,随之而来的“十年动乱”,“以粮为纲”作为基本国策,使得大量果树被砍,果园面积锐减,苹果质量下降,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中,烟台苹果又一次遭到了灭顶之灾。
就在中国举国上下“革命”如火如荼,科技人员被下放被赶进“牛棚”挨批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正进入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新的苹果品种不断推出。美国在红星苹果的基础上推出了名叫蛇果的苹果系列新品种;日本开始推出红富士苹果系列品种,成为世界苹果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美、日这两个体系的苹果个大、色艳,极其富有商业价值,在世界各地被大面积栽培,并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
从1861倪维思来到蓬莱,开始引种美国水果,到1871年倪维思在烟台芝罘推广水果种植,尤其苹果,此后,通过各种途径引入道烟台的苹果有早黄、伏花皮、翠玉、丹顶、凤凰卵、六月鲜、伏金星、青香蕉等品种。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发展,到1980年左右,衍生出的烟台苹果品种多达400多个,其中以青香蕉、红香蕉、红玉、金帅和国光最负盛名,这些品种不仅在烟台扎根,在全国各地也被广泛栽培,不过相对于国际上苹果品种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中国的苹果品种早已远远落后世界了,中国生产的苹果也被挤出国际市场。

1966年中国开始从日本引进富士苹果,不过并没有大面积推广。1980年春,中国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赴日本考察时,有选择地引入了长富2、秋富1和长富6等几个着色好的富士品系的苗木和接穗,在国内苹果主产区的多个试点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发现它们生长良好,极其富有商业推广价值。很快红富士开始在山东、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天津、河南、江苏、安徽、甘肃等省市推广,几年就代替了晚熟品种国光,如今富士系苹果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百万公顷,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销量最高、商业价值最高、种植最成功的一种苹果品种,现在国内最畅销的苹果都是富士苹果的不同种类,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相反,美国的蛇果引进中国,果实尽管看起来鲜艳夺目其实这不是它的本色,许多这种苹果颜色是经过洗涤,抛光,打蜡以后颜色才非常美观。蛇果的品质无法跟富士苹果相媲美,尽管外观很漂亮,但是皮厚、果肉粗糙、易面,甜度欠佳,最终被淘汰,没有像富士苹果一样在中国大面积栽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烟台地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将苹果视为第一经济作物,纷纷在承包的老果园里精心侍弄老果树,其他土地上栽上新苹果树苗,烟台苹果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潮。被认作“摇钱树”的苹果树,开始在烟台各县铺开,青香蕉、红香蕉、国光、金帅……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被国人记住。当时,一斤“小国光”能卖三四毛钱,不少农民“转身”争做果农,成为最早一批“万元户”。
1979年,烟台苹果出口量有一万余吨,但是果树品种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进入八十年代,日本红富士、美国蛇果竞相占领国际市场,市场变化速度远超果农想象,而烟台地区依旧是以前的老品种,果形、口感、甜度、质量无法与新品种的苹果抗衡。到八十年代中期,烟台苹果出口量仅剩数百吨,基本被挤出国际市场。烟台苹果出口出不去,国内又大量积压,苹果又一次走到了盛衰兴亡的十字路口。最终,果农们意识到果树新品种的重要性,所以大家通过各种关系,从国内、国外引进了许多苹果新品种,将老的苹果树高接换头,新栽的都采用国外新品种,主要是红富士,也有种植美国蛇果的,不过很快就淘汰了。
这场烟台苹果砍枝换“头”的第一次“品种革命”仅用了7-8年时间,至1992年,烟台苹果就由原来的青香蕉、红香蕉、小国光等老品种转换成红富士等新品种。这场苹果更新换代引领全国果业发展之风,奠定了烟台苹果此后长达三十年的持久辉煌。当然,由于当时过于心急,许多引种的品种没有经过试种就大面积推广,最终许多品种都有很大缺陷而被淘汰,像世界一,果实虽然巨大,但是座果率极低,优质果不多;北斗,成熟时落果严重;乔纳金果实成熟后容易返糖。苹果是个要耗费多年时间等待才能够获得收益的产业,从栽种到获得收益,需要6-7年时间,前面全是投入,一旦种植的品种出现缺陷,只能重来,造成种植的农户多年没有收入,甚至负债累累。

从园艺学上讲,北纬33度左右至北纬40度左右的地区,均适宜栽种苹果。烟台地区因为倪维思的到来而占尽先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烟台苹果早已名满天下,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北纬33度至40度附近区域的人们纷纷开辟了果园,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纷纷来到烟台地区引种苹果苗。于是许多培育苹果苗的人大发横财,不过这些苗木良莠不齐,给许多地方的苹果种植、水果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
从倪维思开始一直到1985年左右,烟台地区的苹果嫁接时砧木都选用茶果(一种野生海棠)或者海棠,尤其茶果嫁接的苹果树,根系发达,长势旺盛,优质果多,不容易生病,尤其果树腐烂病,因此寿命长,容易丰产稳产。海棠嫁接的苹果树也可以,但是跟茶果比还是逊色。不过从1985年开始,不但山东各地都开始大规模种植苹果,外省许多地方也都大规模种植,用来培养苹果嫁接砧木的茶果、海棠种子供不应求。茶果树主要生长在胶东地区人迹罕至的山地森林中,像栖霞的牙山,成年树木不多,这种树花叶像海棠,果子比黄豆大一点,褐色,种子与苹果种子类似但是小,采摘很困难。
海棠种子主要用八棱海棠,种子当时也不多。为了解决砧木种子问题,许多苗木生产者开始到果汁厂收购苹果种子育苗,苹果种子培育出来的砧木长势不错,嫁接苗木也比较容易,树苗看上去似乎跟茶果与海棠嫁接的苹果苗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这种苗木种植到大田,毛病就逐渐显现出来,根系不发达,没有主根,抗风性差,容易患腐烂病和轮纹病,不容易出产优质果,树的寿命也不长,这也是许多省份购置到这种类苹果苗木建设果园遇到的麻烦,也是许多地方果树虽多,就是没有优质苹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是致命原因。时至今日,中国大量的苗木公司依旧只关注经济利益,培育的苗木过于业余,并不关心客户买去栽培后的后果,以致许多苗木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对一个国家的水果产业提升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随着中国许多省份种植苹果,还从烟台地区找来很多技术人员进行辅导,几年后,这些地区苹果开始结果走向市场,价格比烟台地区的便宜,立刻就对烟台苹果的传统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烟台市的苹果发展也进人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阶段。到2000年,全市果园面积、苹果产量均比1978年增长了6-7倍。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1997年,中国的苹果面积和苹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单产仅居世界的第65位,只是新西兰苹果单产的约十分之一。尽管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增,可是经济效益和质量却差强人意。以1996年为例,这一年,中国苹果的出口量和出口价值,分别居世界的第11位和第10位,而出口量仅为法国(世界第一位)的约五分之一,出口价值仅约为其的八分之一,就连新西兰的苹果出口价值也是中国的五倍之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果农对苹果只求产量、不顾质量,管理粗放,苹果质量不高。还有尽管有些地区可以种植苹果,但是受气候、土壤条件限制,无法出产优质苹果,最终苹果只能当次品处理掉,成为果汁厂的原料或者白白烂掉,果农损失惨重。在国际市场上,欧美的苹果进超市、论个卖,中国的苹果放地摊、论堆儿卖,已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痛。1997年,泰国的超市上,日本生产的红富士100泰铢一个,约合4美元。而烟台出口的红富士,一公斤还不到一美元,其他地方就更别提了。日本的高档精品果约占总产量的30%-40%,而中国的高档精品果仅占总产量的1%。

在这里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一亩盛果期的苹果园到底能有多大的产量?苹果产量受很多条件限制,土壤肥力、水肥管理、植株的密度、气候的变化、大小年的影响等。在烟台地区,上好的土地,一亩地36棵的密度,15-30年树龄,水肥条件良好,管理得当,长势中庸的盛果期红富士苹果亩产可以达到一万斤(5000公斤),而且是它的上限。一旦苹果树突破这个上限,基本就产不出较多优质果,而且果树过于劳累,第二年容易空树,得不偿失。有经验的果农都会在苹果坐果后进行疏果,控制好果实在树上的密度和数量,不可以使树负担太重,这样可以长出更多的优质果,同时防止大小年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苹果产量的上限。普通果园,亩产2500-3000公斤就不错了。

现在经常会看到各种报道,一亩地的小麦是1300公斤,水稻单季亩产1000公斤,双季稻亩产可以达到1600公斤,玉米可以达到1700公斤,这种数据可信吗?禾本科的粮食亩产真的能够达到这么高的产量?显而易见,这纯属不切实际的造假。禾本科植物在生长时它们会受到土壤、气候、肥力、病虫害和管理水平的多重因素影响,它们都会有一个产量上限,基本不会突破这个上限。像小麦,它会受光照影响,一亩地分蘖的数量是一定的,产量就会有一个上限,一般山地150-250公斤是正常产量,水浇地400-600公斤是它的正常产量,基本不会突破这个上限。
玉米一亩地种植的株距行距是固定的,过疏过密都会影响产量,这样一亩地玉米的棵数是固定的,结的玉米棒子也就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所以它的产量就是固定的,与小麦产量相仿佛,水浇地亩产500-600公斤是它的正常产量,不会突破最高产量。水稻其实和小麦一样,都是受生长空间限制,会有一个产量上限,许多报道在试验田里亩产1000公斤的水稻,农户种植发现只有400公斤的产量,所以400-500公斤是一亩水稻一季的真实产量,说其他的都是夸大其词或者科研欺骗。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