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地区流传至今的百年古老苹果树,究竟哪一棵可以称霸称王?

龙溪敏树说文化 2024-04-15 08:32:32

水果界有句俗语:“五十年的苹果人称奇,百年的梨树果满枝”,就是苹果树的寿命很难超过50年。即使在日本,苹果树基本都是生长到40年后,树势就会衰败,结出优质果的比例会大幅降低,商业价值锐减,就会将其砍伐更新。那么现在烟台地区是否还存在倪维思当年引种的苹果树呢?这个非常遗憾,至今没有发现还有这样的苹果树遗存。现在整个烟台地区都很难见到一棵百年老苹果树。目前在烟台地区被认为最古老的苹果树在烟台市蓬莱区刘家沟镇乌沟苗家村,这里据说还有十余株百年苹果古树,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栽培苹果树龄最长的苹果树,不过这些苹果树的真实年龄没有经过专业测量、鉴定,主要是资料分析和估计,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在这片百年古苹果园中,有一株最大的苹果树,有三个大侧枝,主干胸围2.3米,一个侧枝胸围1.3米,另一侧枝胸围1.1米,三大侧枝水平向外延伸,树冠东西长9.2米南北长 11.7米,树高6米。由于生长的土地土壤肥沃,古树侧枝向外扩张,内膛光照充足,主枝表皮光滑,根深叶茂,连年硕果累累。这株古树,原来品种为大国光,1983年在老枝上高接换头,嫁接了长富2红富士苹果,因此变成红富士。

2019年之前,这株古树每年套3000多个果袋,单株产量达到800公斤。2020年,为了减少树体负荷,增大果个,培育礼品果,套袋减少到2600个。2021年这棵老果树结出了1700多个苹果,为推介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增加果品文化附加值,当地举办了“百年古树苹果慈善拍卖”活动,这棵树龄最长的苹果树生产的一个重达364g的条纹富士苹果,在拍卖会上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现在年套袋数量减少到1700个,单株产量仍有350公斤左右,苹果糖度也保持在15度上下。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来到这里考察鉴定后,给出估算,认为这棵树有130余年的树龄,包括有的院士也随声附和,有的信誓旦旦认为这棵树距今(2022年)有138年的历史,认为是倪维思当年引种的苹果。那么这种说法靠谱吗?显而易见纯属胡扯。为什么呢?这就在于这棵果树的品种,这棵苹果树已经确定原品种是大国光。国光苹果一般指小国光,小国光是1800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苹果品种,1868年前后(一说1872年)国光苹果从美国引种到日本,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又经由日本引种到中国辽宁的熊岳满铁附属地设立的农业试验基地(今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开始向周边推广、种植,于是这里也成为一处许多西洋苹果品种引种到中国的基地。小国光引种中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个品种与倪维思无关。

对于国光苹果品种的演变,资料很少,或者言语不详。大致在1920年左右,一些国内的文章开始记录有小国光和大国光两个品种,大国光是怎么培育成功的,不见详细记录。大国光是国光的一个品种,果实比小国光要大,树势强壮,比小国光更容易长成大树,但是它不容易结果,长出的苹果皮厚,果肉酸,口味欠佳,所以种植面积不太大。1973年在山东莱州郭家店镇郭家店村果园,发现了一种国光的矮化芽变品种,后来这个品种取名叫新国光,也有很多人认为新国光就是大国光,显而易见是不对的,因为大国光是可以轻松长成大树的苹果品种,而新国光就很难,它是矮化品种。其他的国光新品种还有1990年前后,五莲县松柏乡果农在一个苹果园中发现了一株“国光”红色株变品种,经鉴定取名红国光。

烟台市蓬莱区刘家沟镇乌沟苗家村的这棵最大的百年苹果古树,因为可以确定原始品种是大国光,也就确定了的它的最高年限在一百年左右。据《登州县志·农业志》记载,1880-1885年登州已有苹果栽培。于是当地将这片果园附会成是1861年倪维思初来蓬莱就引种到这里的,从1961年最初的6亩发展到1905年的24亩,就是编传奇故事罢了,没有任何可信度。倪维思确实是从1961年开始从美国纽约向登州引种苹果,他引种的品种都有记录,倪维思1893年去世,而国光苹果是1905年由日本引种到中国辽宁的品种,后又由大连传入烟台地区,与倪维思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那时他已近去世十几年了。这些年这棵苹果树经过各路记者、媒体的报道,已经路人皆知,在没有经过专门的树芯鉴定之前,这棵树的年龄存疑。

一百多年前,这棵苹果树下的土地,是乌沟苗家村地主苗世武家的。苗世武是当时乌沟苗家村的大地主兼商人,19世纪末,他买来苹果树幼苗,栽在村里的山岭和河边滩地,为了防止苹果被偷,他还在果园边建了一座小楼作为看护房。小楼共有3层,地下1层主要用来储藏采收下来苹果,1楼是工具房,2楼4个方向都有窗户以便观察瞭望果园。现在这座小楼几经修缮和改造,主体风貌基本得以保留,内部木质楼梯依然完好。

1947年蓬莱地区解放,政府将苗世武的土地和房屋全部收归公有,1958年将靠近小楼周边约200亩的果园划给蓬莱国营园艺场,经过园艺场的管理,这片果园被完整保留下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这片果园又被村民孙明政的父辈承包了下来。在两代人的精心管理下,这片果园一直保留至今。不过,因为病虫害,许多苹果树都被砍伐更新。其实在1958年,国光苹果在国内被大面积推广,尤其辽宁省、河北省和北京,山东也不例外,所以这棵树有可能是1958年种植的。

2020年10月,由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威海市农业科学院组成的专家组对蓬莱苹果古树采用实地验证、走访人证、考察物证、史料认证、理论论证等方式进行考证,最后采用反证法快速考证,最终确认蓬莱苹果古树的实际树龄在130年以上。2020年10月27日,在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上,蓬莱古树获得“中国现存最长树龄苹果树”奖,就是一个笑话。这么多果树研究所难道连国光是什么时间进入中国的都不知道?实在让人怀疑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动机,这种科研单位联合造假的行为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难怪中国有识之士慨叹:“中国国内5800家中国种业公司不敌一个美国孟山都”,种子问题真正关乎国家的安全,人们的富足和社会的稳定。

那么最早从广兴果园引种苹果的邵瑞口村还有当年的苹果遗存吗?毕竟这里苹果种植历史悠久,还做过多年特供水果生产基地。唐殿功在1899年引种苹果的时候,倪维思已经去世多年,所以与其相关的苹果树已经不复存在。因为邵瑞口村有果农宣传自己的青香蕉苹果树有120多年的树龄,是最早的青香蕉果树遗存,那么它究竟有多少年树龄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开始对这里的老苹果树遗存进行调查、鉴定。经过调查,绍瑞口青香蕉老树遗留无几,专家调查了13 株青香蕉均为建国前后所栽植,个别树体生命阶段经历了土地私有-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多个历史阶段,为绍瑞口乃至烟台苹果历史的活化石,零星分布于村南丘陵,土地为集体所有,林木所有权为个人。

其中,1号为解放区土改前栽植;2、3、4、5、8和12号是家庭联产承包后村集体分给个人种植,上溯已无详据可查;6、7号为人民公社成立前后陈姓村民栽植;9、10号栽植人之孙现年七十六岁;11号栽植人出生时间为上世纪三十年代;13号栽植人之女现已年过八旬。多数青香蕉老树树况较好,但6号主干东南方向有树洞;8、9、10号均有叶斑病;11号有斑点落叶病,树形残缺,只剩顶端两主枝存活;12号也有斑点落叶病,主干空洞,树形残缺,只有一主枝存活。

依据树体现状及口述走访结果,研究院委托北京林业大学选取有代表性的1、4、13,三株老树测定树龄。利用电动生长锥钻取主干芯材,经前期预处理后,根据年轮数完成树龄测定。1号树长势中庸,距离地面20厘米处主干干围1.5米,主枝2个,分枝高度0.5米,冠幅7.8×4.8,海拔58米,树高4.3米,树龄≥75年。4号树长势强,距离地面20厘米处主干干围1.32米,主枝3个,分枝高度0.6米,冠幅5.8×4.7,海拔41米,树高3.55米,树龄≥64年。13号树长势强,距离地面20厘米处主干干围1.4米,主枝5个,分枝高度0.21米,冠幅7.2×5.8,海拔41米,树高4.1米,树龄≥77年。由此可以知道这些树最古老的也只有77年,不会超过80年,因此这里尽管名气很大,但是没有百年老树。

百年老苹果树极其罕见,那么烟台地区是否还有这样的苹果树呢?在栖霞市蛇窝泊镇大帽顶村还有一株正好百年的老苹果树,当地称之为“苹果树王”。这是当年村民刘海山(1885-1964)在1924年栽种的,原树是秋花皮。刘海山的父亲早年闯关东,最终客死他乡,从未出过远门的刘海山只好千里迢迢奔赴黑龙江,找到父亲的落葬之地,给人做工挣够盘缠,然后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归故里。在途经烟台时,偶然发现路边苹果园中结满红彤彤果实的苹果树,他顿时被吸引住了,过年时,特意跑到这里买了两个苹果祭祀自己的父亲。

1924年春天,他从烟台买到两棵秋花皮树苗,栽在屋后园内。刘海山爱树如子,悉心护理。去世前托付给小儿子刘仙卿。儿子不负父望,一直精心管理着这两棵老果树,老树也不负众望,最多时一棵树可以结果500公斤,年年为家里带来不菲的收入。现在果树传到孙子刘庆奎的手里。不幸的是,两棵老树中的一棵,因树干腐烂严重而被伐掉。剩下的这棵树,2000年高接换头时,主干也腐烂了,只是在三个侧枝上一次性换上100多个优质嘎拉接穗,第三年这棵树就再次焕发第二春,结了350公斤左右苹果。现在这棵苹果树与屋脊平齐,高7米左右,树干胸围2.05米,树冠直径约8米,覆盖面积70平米左右。

让人们富起来,中国苹果、大樱桃的始祖——倪维思之十四

0 阅读:0
龙溪敏树说文化

龙溪敏树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