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车多,天又黑,注意安全。"2018年9月12日凌晨4点16分,23岁的王成龙通过对讲机叮嘱战友。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细心得不像个毛头小伙。
“散开!"王成龙的怒吼声划破黎明前的黑暗。他用尽全力推开身边的战友曲鸿健,自己却被失控的大货车卷入车轮之下。
“我就知道他会这样。"事后,中队长夏中明红着眼圈说,“这小子从来都是把最危险的事留给自己。"
“妈,您看我这身军装帅不帅?"1995年出生的王成龙从小就迷上了橄榄绿。家里的柜子里,整整齐齐地叠着他从童装到少年装的各式军装。
“帅是帅,就是太能折腾了。"母亲管修梅心疼地说。上高中时,为了不打瞌睡,王成龙天天站在教室最后一排听课。冬天冷得手都冻僵了,他也不肯坐下。
“老师,能给我个靠窗的位置吗?"他总是笑嘻嘻地说,“冷一点没事,保证不睡觉。"
就这么拼命,换来了惊人的625分高考成绩。
“985随便挑啊!"老师们都为这个“学霸"高兴。可王成龙的选择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填报了武警工程大学。
“你傻啊?"好友们都说他不会选。
“我就喜欢当兵,咋啦?"他嘿嘿一笑,眼里闪着倔强的光。
军校五年,王成龙就像打了鸡血似的。白天训练到筋疲力尽,晚上还抱着书啃数学题。两次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这让不少人服气。
“你说这孩子,咋这么拼呢?"教员们都看不懂他。
“我得对得起这身军装啊!"他笑着说,擦了把额头的汗,继续投入训练。
凌晨四点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他孤独的身影。负重跑步、俯卧撑、战术动作,一遍又一遍地练。
“成龙,你都这么优秀了,至于这么累自己吗?"室友心疼他。
“不练不行啊,咱当兵的,随时得准备上战场。"他眨眨眼,露出标志性的阳光笑容。
2017年的毕业季,他又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明明可以留在军校当教员,过安稳日子,他却执意要去特战部队。
“你是不是傻?特战队那么危险!"战友们都劝他。
“我就喜欢刺激的。"他嬉皮笑脸地说,眼睛里却藏着认真,“不去前线,当什么军人?"
来到武警山东总队特战中队后,这个“愣头青"很快就用实力征服了所有人。训练场上,他永远冲在最前面;生活中,他是战友们的开心果。
“小队长,您歇会儿吧,看您出这么多汗。"新兵小谭心疼地递上水壶。
“没事!当兵就得练,不然咋保护老百姓?"他接过水壶咕咚咕咚灌了几口,又投入训练。
特战队的日子苦,可他乐在其中。每天除了训练,就是研究战术、钻研技能。他的床头放着一本厚厚的《特战专业训练教材》,翻得都快散了。
“这书你都看了多少遍了?"战友打趣他。
“不够不够,还得再看看。"他认真地说,“咱可不能在战场上掉链子。"
那个最后的凌晨,“魔鬼周"训练刚开始。他像往常一样,站在队伍的左后方,默默守护着30多名战友。
“散开!"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半点犹豫。用力推开战友的瞬间,他的脸上还带着笑。
“成龙!挺住啊!"中队长夏中明声嘶力竭地喊着,可是年轻的小队长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如今,特战中队的点名还是从“王成龙"开始。
“王成龙!"“到!"每天晚上,全体战士高声应答,仿佛他从未离开。
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里,管修梅常常站在儿子的塑像前,轻轻擦拭着那张永远年轻的脸。
“儿子,妈给你带来了一等功奖章。"她哽咽着说,"你没给妈丢脸,妈就是舍不得你走得这么早。"
塑像前,摆着一本破旧的《特战专业训练教材》,那是王成龙生前最爱的书。书页已经泛黄,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一个军人的成长。
“这孩子啊,认准的事就跟头牛似的。"管修梅摸着书页,泪水模糊了双眼,"可我多希望他能不那么倔,活着回来。"
23岁,本该是最灿烂的年华。可王成龙用最后的24秒,给自己的青春画上了最美的句点。
用一首《清平乐》送给这位英雄:
军装少年,
铁血丹心现。
二十三载青春梦,
一瞬舍生断。
功勋映照天地间,
壮志凌云看。
英雄从来少年,
青史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