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他们乘地铁回母校捐了1个亿;5年后,他们重返校园

小星视看社会 2025-01-08 15:48:47

2024年1月3日,上海的冬天特别冷。清晨六点,陈晓明已经习惯性地醒来,轻手轻脚地为还在熟睡的小外孙准备早餐。

“今天要去母校看看。”她望着窗外熹微的晨光,嘴角挂着温柔的笑意。

“奶奶,我闻到香味了!”小外孙揉着惺忪的睡眼蹦下床,”今天真的要去你们读书的地方吗?”

“对啊,坐地铁去。”何佩鑫端着热牛奶走进来,”像我们读书时那样。”

“可是爷爷奶奶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开车去呢?”小外孙歪着脑袋问。

何佩鑫和陈晓明相视一笑。五年前,他们“坐地铁捐一个亿”的新闻刷爆了网络,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听过无数遍。

“做人要朴素。”何佩鑫摸摸小外孙的头,”你知道奶奶当年上学穿的是什么鞋吗?一双补了又补的布鞋,从开学穿到期末。”

陈晓明接过话:“你爷爷更厉害,一件打着补丁的褂子,愣是穿了三年。那时候,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穷孩子。”

“真的吗?”小外孙睁大了眼睛。

1973年的秋天,复旦大学化学系迎来了两个特别的新生。贵州姑娘陈晓明,瘦弱但倔强;吉林小伙何佩鑫,腼腆却执着。命运让他们相遇在同一个实验室里。

“你的实验数据记录得真工整。”何佩鑫望着陈晓明的实验本,鼓起勇气搭讪。

“你的实验操作也很细心。”陈晓明脸微微泛红。

两颗心在蒸馏瓶和试管之间慢慢靠近。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巨变的年代,但他们只专注于学习,日复一日,追逐着知识的光。

“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饿着肚子去图书馆。”陈晓明说,”一顿饭要省着吃,就为了买一本心仪的教材。”

1977年,两人同时毕业于稀有元素化学专业。邓家祺教授赏识他们的勤奋,收他们为研究生。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何佩鑫感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给了我们机会。”

1980年,何佩鑫作为访问学者去了美国,陈晓明独自留在复旦任教。两年后,何佩鑫回国,又马上前往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攻读博士。

“那几年真不容易。”陈晓明眼里闪着泪光,”书信来往要一个月,打个越洋电话要排队好久。”

但他们熬过来了。1994年,在美国孟菲斯市,他们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注于电化学测量仪器的研发。从最初的三个人,发展到如今的跨国企业。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记者常这样问。

“没什么秘诀,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何佩鑫总是这样回答。

2019年冬天,他们坐着地铁来到母校,捐出了一个亿。新闻爆出后,网友纷纷惊叹:”这么有钱还坐地铁?”

“做普通人是本分。”何佩鑫说这话时,眼神坚定。

五年过去,基金已经资助了9000多名学子。今天,他们又一次回到校园,想看看那些年轻人的成长。

“二老好!”皇甫勃涛快步迎上来,”您还记得我吗?”

“记得,云南来的小伙子。”陈晓明笑着说,”听说你拿了创业大赛金奖?”

皇甫勃涛兴奋地展示他们的AI项目:”我们研发的晶体材料生成工具,可以加速国产材料的研发进程。”

“好啊!”何佩鑫用力拍拍他的肩,”科技强国,就靠你们年轻人了!”

何瑞傲雪双手递上一本厚厚的册子:“这是我们写给您的信,590封,整整40万字。”

翻开信集,字里行间满是感动:

“清晨的图书馆只有我一个人...”

“午夜的国权路静悄悄的...”

“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陈晓明看着这些文字,眼泪不住地流:“你看,他们多像当年的我们啊。”

基金会设立了19个项目,从助学金到医疗保障,从应急帮困到海外交流。他们希望给每个贫困学子一个追梦的机会。

“很多获助学生都去支教了。”陈晓明欣慰地说,”爱心在传递,这是最好的回报。”

夕阳西下,两位老人又走向地铁站。拒绝了校方的专车,他们坚持要”像普通人一样”回家。

“腿有点酸。”陈晓明轻声说。

“来,扶着我。”何佩鑫伸出手,就像五十年前那样。

地铁上,小外孙趴在爷爷膝上:“爷爷,你给我讲讲你们的故事吧。”

何佩鑫看了眼妻子,轻声开始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穷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车窗外,华灯初上。这对校友夫妻用他们的善举,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正如那些感谢信中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但千万人的奋斗,终将改变世界。”



0 阅读:1
小星视看社会

小星视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