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亲手扶持的心腹,为何后来却背叛了霍光?还杀了霍光全家?

招财妙思 2025-02-17 16:30:41

在公元前68年的时候,权倾一时的重臣霍光,由于身患疾病,最终与世长辞了。这位在当时朝堂之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其生命的轨迹就此划上了句号,而他的离世,也在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中,掀起了别样的波澜。

霍光离世,这对整个汉朝而言,着实是个极为关键的标志性之事。霍光一去,往昔那般强盛的霍家集团便渐渐走向分崩离析之境。而此前仿若傀儡的汉宣帝,也由此得以正式执掌大权,真正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帝。

可谁都没料到,霍光才刚离世不久,汉宣帝便下达了一道颇为奇特的命令。他做出决定,让富平侯张安世来接替霍光的位置,出任下一任大将军。并且,汉宣帝还发布命令,要求张安世的几个儿子全都进入皇宫,承担起管理皇宫警卫的职责。

在这道圣旨下达了之后,众多人心中满是疑惑不解的情绪。大家都在暗自思忖,为何会下达这样一道圣旨呢,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与缘由,总之,疑惑的氛围在不少人当中蔓延开来。

需明白,以往霍光的权势极为煊赫,达到了能够废立皇帝的程度。其所凭借的,说到底便是大将军位居百官之首的特殊地位,再加上他的数位近亲把控住了皇宫以及京城的卫戍大权。

那现今,霍光才刚离世,汉宣帝缘何要将那张安世扶持到与之相同的地位呢?况且张安世本就是霍光亲自提拔上来的,可算是霍光的心腹嫡系。莫非汉宣帝已然习惯被管束了?没了霍光之后,他心里觉着不舒坦,故而就想着再扶植起一个如同霍光那般的人?

然而,这一问题并未长时间困扰众人。仅仅数月过后,答案便已明晰。就在张安世担任要职数月之时,霍家仅存的几位嫡系亲属竟公然造反,妄图掌控京城局势。但最终,汉宣帝迅速将叛乱平定,整个过程未引发任何大规模的动荡局面。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众人才猛然发觉,汉宣帝当初提拔张安世的这一举措,着实是极为高明的,其高明程度在此刻方才被大家真切地意识到。

故事得从张安世他们家讲起。

汉武帝时期有个极为著名的酷吏,那便是张汤,而张安世的父亲正是此人。在历史诸多酷吏当中,张汤可是名气极大的一位,且他的名声还很不错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虽说他行事手段略显酷烈,可实际上他本就是个清官,并且能力还特别出众。

要说手段酷烈这一点,确实也怪不得他。毕竟在汉武帝在位后期,国家陆续冒出各类问题,彼时汉武帝正急需一个能帮其压制底下反抗之声的人,而张汤的出现,恰恰就是在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处理那些棘手之事。

对于一位能力出众、自身清正廉洁且能够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官员而言,受到重用自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如张汤,后来在汉武帝在位后期时,凭借自身诸多优势,一步步得以晋升,最终坐上了御史大夫的高位。彼时在整个汉朝中央,除丞相外,再无人的官职能高过他了。

然而,恰恰是由于张汤能力极为出众,这便招致了时任丞相的妒忌。最终,张汤遭到丞相府之人的恶意诬告。张汤难以忍受这般屈辱,决然选择了自杀。而在此事过后,汉武帝倒也能洞察秋毫,明白张汤着实是被冤枉的,于是替他出了气,将那几个陷害他的人处以腰斩之刑。

总而言之,鉴于张汤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使得汉武帝到了晚年之际,对张家怀有极为不错的印象。况且,张汤乃是蒙冤而死,这也让汉武帝内心存着一份愧疚之情。而这份愧疚随后便顺延到了张汤的两个儿子的身上。

张安世的故事,便是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张汤育有两子,长子为张贺,次子是张安世。因张汤的缘故,汉武帝对这兄弟俩颇有好感。而后在汉武帝的安排下,身为兄长的张贺径直前往当朝太子府,成了太子的跟班。而张安世呢,则被汉武帝留在身旁,负责协助管理文书事务。

任谁都能瞧得出来,张家这兄弟俩,日后的前途那必定是一片光明,捞个九卿级别的官职,想来是绝对没问题的。可要是再想往更高处走呢,就太难啦。为啥呢?只因张汤所留下的那点情分,说到底还是比较有限的。

如此看来,张安世想要跻身三公之列,乃至成为地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待到汉武帝在位的末期阶段,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了,它彻底改变了张家的命运走向。并且,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连整个汉朝的历史进程,也因之而发生了改变。

所提及的这件事,正是巫蛊之祸。

汉武帝在位后期之时,太子刘据遭奸臣构陷,进而起兵抵抗,最终兵败自尽。而此事对张安世而言,影响并非很大。只因那时张安世是在尚书台任职,与太子之间并没有过多的关联。

不过那张家人里的大哥张贺,情况可就大不相同啦,他实实在在是太子极为倚重的心腹跟班,在太子身边那地位可是不一般呢。

最终,那位张家大哥还是没能置身事外,被彻底卷了进去。好在历经波折后他侥幸保住了性命,可即便如此,依旧没能逃脱惩罚,还是被处以了宫刑,其命运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张家而言,这场风波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劫难。要知道,张家大哥此前可是太子身边极为亲近的心腹,原本盼着等太子日后登基,他极有可能会得到重用呢,甚至有机会位列三公。然而当下,遭受了宫刑的他,已然如同半个废人一般,其前途自是彻底毁掉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之后的发展中,谁都未曾料到,张家大哥所挨的那一刀,竟然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张家走向崛起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大致的情形是如下这般的。

巫蛊之祸过去两年后,汉武帝才发觉错怪了太子,于是着手清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势力,还为太子恢复了名誉。而张贺呢,也因这一情况得以被免除全部罪名。只是,之前那挨的一刀,终究是白挨了。况且张贺已然受了宫刑,往后想要当上大官,显然是没什么可能了。

最终,张贺得以进入皇宫,并且成为了一名宦官。大致是在汉武帝在位后期,他担任上了汉朝的掖廷令这一职务。要知道,汉朝皇宫里的掖廷颇为特殊,此地既是宦官与宫女们的住所,而且还是皇宫当中进行各类衣服布帛纺织工作的场所。

总而言之,那张姓大哥,在经历了诸多事情之后,最终在宫里谋得了一个宦官头目的职位,成了宫中宦官群体里掌管一定事务、颇有地位的人物。

就说张安世吧,在先前发生的那场巫蛊之祸里,他并未受到什么波及。正因如此,其仕途一直发展得较为平稳顺畅。张安世有着特别出色的记忆力,这一独特之处,使得汉武帝对他颇为赏识。况且那场巫蛊之祸致使汉朝折损了诸多高层官员,汉朝高层由此出现了极大的职位空缺。

在汉武帝离世前夕,张安世得以晋升为光禄大夫这一职位。该职位的主要职责在于掌管相关言论事宜,从职能方面来讲,和后世的言官头目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并且,在汉武帝所处时期,光禄大夫还有着“预备九卿”的别称。要知道,那时多数能达到九卿级别的官员,往往都是先出任光禄大夫,之后才进一步升迁至九卿之位的。

正是在如此这般的历史背景下,张家的这两兄弟,分别在自己的人生旅程里,收获了那份最为重大的机缘。

首当其冲的是弟弟张安世。

张安世常年在中枢任职为官,故而对汉武帝身旁之人颇为熟悉。待其晋升为光禄大夫后,得以有更多机会与汉武帝身边的近臣频繁接触。就在这一时期,张安世结识了一位同事,他俩的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呢。

后来成为大权臣的那个人,正是霍光!

在张安世获任光禄大夫之际,霍光或许同样担任着光禄大夫一职。有所不同的是,霍光此前已出任光禄大夫多年,已然是汉武帝极为信赖的心腹之人。而张安世在与霍光结识后,他俩的关系颇为和谐,没多久,张安世便赢得了霍光的肯定与认可。

此后没过多久,汉武帝的身体便日渐病重起来。在临终之际,他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用以辅佐即将登基的小皇帝刘弗陵。而在这四位辅政大臣里面,霍光的位次是排在第一的。

在汉武帝离世后,霍光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变,一下子就登上了高位,成为汉朝彼时最具权势之人。然而到了这般境地,霍光却碰到了些许难题。毕竟此前他始终在汉武帝身旁做事,身边并没有多少可依靠的党羽,想要迅速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关系网,实在是困难重重。

于是在那之后,作为霍光老同事的张安世,很快便获得了霍光的大力提拔。由此,张安世一步步地成为了霍光的亲信下属。再后来,在整个霍光集团当中,张安世已然跻身于地位仅次于霍光的数位重要大佬之列了。

就在张安世逐渐崛起之际,在宫廷那边,身为张家大哥的张贺同样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在汉武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竟意外发觉,原来太子刘据还有一个孙子尚在人世呢。此前的那几年当中,这孩子一直是在监狱里成长起来的,所有人都把他给遗忘了。直至汉武帝临死之前,因着诸多巧合因素,才知晓了这个孩子的存在。

在汉武帝临终之际,他径直对这个孩子给予了赦免,而这个孩子便是日后的汉宣帝刘病已。

在刘病已获赦免没几天,汉武帝便离世了。随后的一段时日里,汉朝高层局势较为混乱,压根没人会过多去理会刘病已的状况。于是,在此之后,刘病已先是由监狱这边的人继续抚养了一阵子,而后,又被送到了他奶奶家那边去生活。

汉武帝离世数月后,汉朝高层局势渐趋平稳,这时众人方才记起有那么个孩子的存在。毕竟这孩子流淌着皇族的血液,一直养在宫外总归不太妥当。而且呢,他的所有长辈都已在巫蛊之祸中离世,如此一来,让他回到宫中生活,似乎也并非合适之举。

最终,众人商议后决定将他带回皇宫里的掖廷,使其在那长大。要知道,掖廷虽隶属于皇宫,却并非后宫妃子们的居所。如此一来,让小刘病已于此处成长,从理论层面来讲,倒也还能说得通。

就这样,刘病已被送到了掖廷,开始了与宦官宫女一同生活的日子。说来也巧,掖廷的负责人正是张家的大哥张贺。

当年张贺本就是太子的心腹,对太子这一脉一直怀有深厚感情。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全力抚养刘病已,拼尽全力为其提供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在张贺精心安排下,少年时期的刘病已不仅衣食无忧,还得到了很不错的教育。

特别有趣的是,张贺竭尽全力为刘病已请来老师。也正因如此,张家的那几个年轻人,打小就和刘病已一同成长起来。他们不光一块儿读书学习,彼此间的关系更是极为要好呢。

因此,在刘病已看来,张家无疑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虽说彼此间不存在血缘关联,可对他来讲,张家就如同自己的家一般亲切。张贺呢,仿佛就是他的亲爷爷;至于张家那些曾和他一同读书的孩子,也恰似他的亲兄弟呢。

张贺身为哥哥,与刘病已建立起了关联;而其弟弟张安世呢,是和霍光有了联系。要知道,在整个昭宣之治时期,这两条关联线极为重要,一条是张贺与刘病已的线,另一条则是张安世与霍光的线。

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刘病已一直受到张贺的悉心照料。与此同时,张安世却在为霍光争权之事助力。又过了几年时间,霍光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其中,上官桀和桑弘羊这两位辅政大臣,曾妄图直接发起政变来除掉霍光,结果反倒被霍光抢先一步给铲除了。

此后,霍光全然将大权独揽于手。而张安世呢,他得以晋升为右将军,同时兼任光禄勋这一职务。在这个时候的张安世,已然正式迈进九卿的行列之中了,并且还握有一部分京城卫戍方面的权力。

需明确的是,霍光独揽大权后,京城的全部军队,就连皇宫的禁卫力量,皆被其安排由霍家的若干直系亲属来负责统领。在那时,能够直接于京城领兵之人,不是霍光的儿子,便是他的女婿,要不就是他的侄孙。然而,唯有张安世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例外!

由此可以直接证实,在当时那种情形下,霍光对于张安世的信任程度究竟有多高。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足以表明霍光给予张安世的那份信任,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不容置疑。

又过了数年,汉昭帝刘弗陵早早离世。此后,历史的主要脉络便是霍光先是拥立了汉废帝刘贺。然而仅仅过去二十七天,霍光便再度将刘贺废黜。随后又改立刘病已,使其成为了新一任皇帝。

一直到这个时候,张家所搭上的那两条线,方才逐渐开始相互交汇融合,由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线。

然而,在那两条线尚未真正交汇之时,张家的大哥张贺便已然离世了。张贺在世之际,曾有过一个念头,那便是把自家的孙女许配给刘病已。可最终,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张安世极为坚决的反对,未能如愿施行。

乍一看,此事似乎让张家错失了一个绝佳机缘。毕竟张家未将女儿嫁出,而后刘病已便娶了平民出身的许平君为皇后。不过要是从这段历史的全貌去考量的话,会发现这样的结果,对张家以及刘病已而言,实际上都是有好处的呢。

倘若当初张家真的把孙女嫁过去,没准儿刘病已日后就当不了皇帝啦,毕竟霍光定会对其极为忌惮。再说了,后来嫁给刘病已的许平君,结局也挺糟糕的,她竟被霍家直接给毒死了呢。

总而言之,由于并未有嫁女这一层关系,且张贺已然离世,如此一来,张家和刘病已之间的关联,暂且便算是断开了。起码从表面情形来讲,张家与刘病已之间存在的,也就是曾经张贺对刘病已的抚养恩情,还有张家孩子和刘病已的同窗情谊罢了。不过就这些方面而言,远远没办法让霍光认定,张安世是站在刘病已身后给予支持的人。

然而在刘病已的心中,张家无疑是实实在在的自家人。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张家与许平君家,还有刘病已母亲、奶奶家是不同的。在霍光看来,张家和刘病已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要是刘病已登上皇位后,大力擢升许家或者他奶奶史家的人,霍光没准儿立刻就会心生反感,如此一来,刘病已说不定就会重蹈刘贺的旧辙了。

然而,若提拔张家的话,是不会出现这般反弹情况的。要知道,在整个霍光集团当中,张安世向来就是地位仅稍逊于霍光的重要人物。所以,提拔张家之人,对于霍光这边而言,也是能够予以接受的。

汉宣帝登基后,凭借拥立之功,对张安世予以大肆封赏,使其瞬间成为万户侯。不仅如此,张安世的三个儿子也都得到了提拔,分别担任中郎将与侍中,得以操控一部分皇宫禁卫力量。

这一招着实妙极了!张家之人得到提拔,一方面不会招致霍光那边的强烈抵触,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汉宣帝的自身安危。毕竟当下的张家,压根没理由跟着霍家去造反。要知道张安世已然位极人臣,仅仅排在霍光之后。即便跟着霍光一同篡位,霍光也绝不可能封他为王,更不会让他当上大将军的。

至于刘病已这边呢,完全能够堂而皇之地将其封为万户侯。并且在往后的日子里,其甚至存在着接替霍光的可能性,从而成为下一任的大将军呢。

哪一方能够给予更多的利益,这是十分明显的事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当然了,即便处于这样的情形下,张安世也决然不会立刻就站到刘病已那一方,去跟霍光针锋相对。而刘病已自己呢,也不会仅仅因为得到了张家的支持,便即刻和霍光闹掰。在这个时候,刘病已心里的目标十分清晰明了,那就是先稳稳确保自身的安全,接着熬到霍光离世。只要霍光一死,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单纯保障刘病已的安全而言,张家是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就这样,时间又过去了六年,霍光到底还是没能撑下去。在公元前68年的时候,那位权倾一时的霍光,终究因为疾病离世了。而霍光这一去世,刘病已与霍家之间潜藏的矛盾,便开始逐渐地显露出来了。

在霍光主政时期,刘病已根本无法忤逆霍家的意愿,简直就如同一个傀儡般存在。然而待霍光离世之后,局势便有了转变。毕竟霍家的后辈当中,并没有人能够承接得住霍光所遗留下来的那份权势。

恰恰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刘病已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张安世的身影。

站在刘病已的立场而言,若要化解霍家带来的威胁,首当其冲得把霍家掌控的宫廷禁卫权给拿掉。不然,刘病已连自身安危都难以保障,就更别提去解决霍家之事了。不过,在霍光离世后,要是刘病已即刻安排自己的心腹去接管禁卫权,这也极易致使霍家之人情急之下做出极端之举。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把张安世或者说张家选定为过渡对象,无疑是最为妥当的选择。要知道,张安世他本就是霍家集团当中极为关键的支柱人物。要是由张安世来承接霍光所留下的诸多权力,那么在霍光集团内部,所产生的反弹必然不会太过强烈的。

特别是诸多外姓官员,尽管是霍光将他们提拔起来的,可实际上和霍家并无多少关联。一旦张安世获提拔,且能够持续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些官员便会认为自身利益有了保障,不会遭受损害,如此一来,往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支持霍家了。

如此下来,对于刘病已而言,往后他所需要去应对的对象,便不再是势力庞大的整个霍光集团了。此时,摆在他面前需要去对付的,仅仅只是霍家当中的那几个直系亲属而已。

当然了,刘病已的那一招,张安世心里是明明白白的。他打心底里也不愿被刘病已当成利用的工具。因而,当刘病已提出让他来接任大将军这一职务的时候,张安世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那拒绝的态度可是相当明显呢。

然而关键在于,就这件事而言,刘病已早已谋划许久,根本不会留给对方推脱的可能。于是随后,在刘病已强行施加的册封下,张安世硬是被安上了大将军的头衔。并且,其儿子张延寿也获封光禄勋,担负起直接统领宫中警卫的职责。

而原本承担统领宫中警卫职责的霍家人呢,遭到了刘病已采取的明升暗降手段对待。就拿霍光的儿子来说吧,刘病已虽将其加封为大司马,可在这同时,却把他手中的兵权给剥夺走了。

就这样,刘病已巧妙地运用扶持张安世上位这一举措,成功地将霍家手中所握的兵权给收了回来。

在随后的数月间,刘病已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对霍家步步紧逼,持续将霍家手中的权力一一收回。之后,刘病已使出立许平君之子为太子这一厉害招数,把霍家的念想全然斩断,硬是将霍家逼到了造反的境地。最终,霍家终究没能避开刘病已的谋划,无奈之下只得铤而走险,走上造反之路。

然而,到了这般境地,霍家已然毫无办法了。毕竟兵权并未掌控在他们手中。况且呢,那些以张安世作为代表的诸多霍家之外的姓官员,也是绝对不可能去支持霍家搞造反这种事情的。

最终的结果是,刘病已极为轻松地就将霍家的叛乱给平定了下来,由此得以完全地独自掌控住了大权,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刘病已稳稳占据了上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权在握。

直至霍家被成功平定以后,刘病已当初选用张安世这一举措,其蕴含的精妙之处方才完完全全地彰显了出来。

试问一下,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刘病已难道就不担忧霍家倒台之后,张家会顺势崛起吗?难道他就不害怕张安世会变成又一个霍光那样权倾朝野的人物吗?

答案就是,即便张安世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可实际上他压根儿就没这份能耐。

此前的许多年当中,张安世始终是在京城担任职务,压根就不曾有过在地方任职的过往经历。如此一来,在当下这个时候,即便他顶着大将军的名号,可实际上却缺乏足够坚实的中下层根基。而那些对他予以支持的官员呢,既然他们不会去支持霍家做出造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那自然也不可能去支持张安世去控制皇帝。

因此,即便张安世当上了大将军,并且掌控了宫廷卫戍大权,可其权力的根基,相较霍光而言,依旧是差得很远。特别是在皇帝已然成年的这种情形下,他根本就没什么能做的,唯有老老实实听从吩咐行事罢了。

很明显,张安世自己对相关情况心里是有数的。在霍家被除掉后,他便决定全力辅佐刘病已接管权力。差不多就在霍家垮台之际,张安世主动提出让儿子张延寿外调到北地去任职,把京城卫戍的职权给让了出来。刘病已也是心有灵犀,当即批准了这一申请,安排张延寿出任北地太守。

与此同时,刘病已还从史家以及许家这两个家族当中,选拔并擢升了数人。并且,把京城的卫戍大权交付到了他们手中,让这些人得以接手负责京城守卫相关的重要职权事宜。

张安世在后来成为了刘病已权力架构中的一部分。靠着他的辅助,刘病已很快掌控住霍光曾提拔的那些官员,把局面彻底稳定下来。刘病已对这般识时务的张安世是心存感激的。数年后,张安世主动提出退休回家,刘病已却没应允,还让他继续留任辅佐自己。

此后,张安世又继续履行职责达半年之久,最终在任职期间因病离世。待他故去后,其爵位由儿子承袭。张家的这份荣耀并未中断,而是一直传承下去,直至西汉王朝覆灭,始终闪耀着属于它的光辉。

张安世接替了霍光的位置成为大臣,最终得以善终。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颇为识趣,在刘病已掌权期间全力辅佐;其二,张家往昔对刘病已实实在在是有恩情的,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有了善终的结局。

于刘病已来讲,那张贺张大哥就如同他的亲爷爷一般。虽说最终他并未迎娶张家的女子,可张贺的养育之恩,他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尽的。因而在刘病已心中,只要张家能对其忠心耿耿,乐意尽心辅佐,且不妨碍他掌控大权,那他便甘愿给予张家所有可给予的荣耀。

由此可见,晚年时期的张安世着实实现了权力与财富兼收。于朝堂之上,他身为大将军,地位仅次皇帝,说话极有分量。而在私下里,他堪称名副其实的万户侯,财富甚至超过霍光。据传,张安世晚年时,家中仆人就多达七百人,为其劳作生产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颇为遗憾的是,那张贺并未活到汉宣帝登上皇位之时。倘若他能再多存活几年,一直撑到刘病已切实掌握大权,想来就如同他弟弟一般,获封一个万户侯那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呐。

0 阅读:0
招财妙思

招财妙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