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的女婿平定乌桓,为何在史书上记载极少?史官到底在隐瞒什么

招财妙思 2025-02-17 16:29:18

在公元前78年的时候,汉朝境内出现了一场极为特殊的叛乱事件。这场叛乱在当时的汉朝大地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其特殊性也使得它在汉朝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显得颇为突出。

这一年,匈奴已然恢复了诸多实力,又一次对汉朝边境发起袭击。但此次匈奴进攻的地点并非汉朝北方的长城沿线区域,而是位于东北方向的辽东那一带地方。

确切来讲,所针对的对象是彼时盘踞于东北地区的乌桓。

东北地区的乌桓族属于游牧民族,早先曾对匈奴称臣。待汉武帝将匈奴重创后,乌桓便顺势归降了汉朝。从那以后,汉武帝干脆把乌桓族内迁到幽州附近区域,让其为汉朝担负起镇守边疆的职责。

然而,待到汉武帝步入晚年时期,且在其离世之后,由于汉朝统治高层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使得匈奴得以再度兴起,有了死灰复燃之势。于是乎,大约在汉武帝去世十年左右的时候,匈奴径直朝着幽州一带杀奔而来,并且展开了对乌桓的进攻行动。

在匈奴强力的压迫态势下,乌桓无奈只得做出脱离汉朝的抉择,重新投靠了匈奴一方。如此一来,汉朝东北方向的门户瞬间大开,整个华北地区全然暴露于匈奴可进攻的范围之中了。

在获悉相关消息后,汉朝方面当机立断,迅速派遣度辽将军范明友,让其率领两万大军前往辽东进行征讨。待范明友率部抵达辽东之时,匈奴见势不妙,只得选择退兵。随后,范明友乘势而为,顺带将叛变的乌桓给收拾了,在这一战中,成功斩杀了六千乌桓叛军。

从那以后,汉朝对幽州地区的掌控力度得以再度大幅强化。直至西汉走向灭亡,乌桓都未曾再有大规模的反叛举动出现。如此一来,整个东北地区也随之渐渐趋向稳定的态势,维持了相对平和的局面。

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场战役,那便是‘范明友击乌桓之战’。此战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它的印记,其具体情形等诸多方面也都成为了人们去研究、去了解那段过往历史的一部分内容呢。

这场汉朝平定东北地区的战争,恐怕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未曾听闻过。范明友这个名字呢,大家同样也不熟悉。在西汉那众多名将的行列里,他的名字压根就没什么存在感可言呢。

实际上,有一位将军名气不大,他所经历的那场战争同样也不太为人所知。然而,对于汉朝中后期的历史而言,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巨大的。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战争层面,更是波及到了汉朝的高层政治局势,乃至后续西汉历史的整体发展走向。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咱们得先从乌桓的历史讲起,才能展开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故事。

当提及乌桓这一名字时,不少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三国时期曹操对乌桓展开的远征之事。彼时曹操刚结束与袁绍的战事,为能让北方全然没有后续的忧患,于是果断率兵继续向北进发,就此与北方的乌桓形成对峙。最终,曹操不仅将乌桓彻底打败,还创作了那首闻名遐迩的《观沧海》。

然而,除了这一场战争的相关内容以外,对于乌桓其他方面的历史,想必大家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或许都比较陌生呢。

事实上,乌桓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源头能径直追溯至先秦时期。只是在那个阶段,它并非称作乌桓,而是有着东胡这样的称谓。

早在先秦时期,东北地区便已有众多人口居住。其范围东至日本海,西达草原东部,北抵外兴安岭,南至辽宁地区,在如此广袤的这一大片土地之上,有着许多原始部族在此生活着。

中原文明将这些原始部族统一称作东胡。

确切来讲,东胡并不能被视作一个单一的民族,实际上它是一个由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联盟形式。而且在东胡这一群体的内部,还划分出了像秽貊、肃慎等好些个不同的分支呢。

相较于中原文明,东胡的文明进程是稍显落后的。当中原已然踏入春秋战国的混战时期,东胡却依旧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二者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确实存在着这样较为明显的差异呢。

毋庸置疑,东胡在文明发展的进程方面,相较中原地区确实是较为滞后的。然而,东胡人的战斗能力却不容小觑,相当强劲。要知道,他们从事的是渔猎与游牧活动,这种生活方式使其生来便具备打仗的优势。因而在先秦之时,东胡对于中原而言,无疑是一个颇为强大的敌手。

不少人在研读战国历史之际,或许都曾心生这样一个疑问:燕国位于北方,为何不朝着东北地区拓展疆域呢?其中的缘由便在于此!要知道,当时的东胡颇为强大,等到战国后期,据说整个东胡联盟能够集结起多达二十万的大军呢。

燕国面对如此这般的东胡,实在难以占到什么优势。它竭尽全力,顶多也就能够将势力扩张到辽东那一片区域罢了。要是再继续向北推进的话,燕国可就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没办法做到了。

之后,时间推移到战国末期乃至秦朝时期,彼时东胡的实力已然攀升至巅峰状态。然而,待秦朝覆灭之后不久,由于匈奴势力迅猛崛起,在其影响下,东胡便迅速走起了下坡路,实力不断衰退。

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匈奴内部涌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冒顿单于。他极具雄才大略,堪称一代君主。冒顿单于先是成功实现了对草原的完全统一,随后便开启对外扩张之路。在西边,他将月氏击败,势力一路扩张至中亚;于东边,其主要的进攻对象则是东胡。

最终,匈奴对东胡展开了一顿狠揍,这一下可把东胡打得惨不忍睹,直接就被打残了,随后更是分裂开来。在这整个过程里面,东胡的绝大多数分支都慢慢不复存在了。不过呢,也存在少数几个分支,它们选择向匈奴臣服,由此才争取到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

在这之中,存在着乌桓,另外,还有后来往中原地区南下的鲜卑。

东胡整体崩塌之后,有一部分人逃窜到了如今大兴安岭的南部区域。彼时,那里名为乌桓山,于是乎,这部分人后续便被叫做乌桓人了。从那以后,乌桓人就以该地为核心,在西拉木伦河周边持续繁衍生息,慢慢地也恢复了一定的实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西拉木伦河堪称是一条极为神奇的河流。其两岸的环境适宜放牧生活,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颇为可观。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进程里,诸多声名远扬的游牧民族皆发源于此河两岸,就像后来崛起的契丹便是如此。

彼时的乌桓,情况同样是这般模样。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乌桓所呈现出的状态亦是如此,就如同前文所描述的其他相关情形一样,有着与之类似的表现,处于相同性质的状况之中呢。

自秦朝末年乌桓投降匈奴起,往后的数十年间,乌桓持续在当地发展壮大。待到汉武帝时期,乌桓人的机遇悄然降临。汉武帝极为强悍,将匈奴狠狠痛击,使其被彻底打退至漠北。如此状况下,整个东北地区顿时出现了势力上的空白地带。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汉朝所做出的选择是将东北地区众多的东胡人往内地迁移。并且,在成功击败匈奴之后,汉武帝还派遣人员去灭掉了卫满朝鲜。从这往后,整个东北地区便完全纳入到了汉朝的势力范围当中,无一遗漏。

当然啦,在这一片区域当中,还存在着不少其他的小势力呢。就拿乌桓来说吧,它尽管已经向汉朝表示臣服了,并且也愿意接受汉朝所派遣官员的管辖。可实际上,乌桓自身依旧保留着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后,大约是在乌桓完成内迁这一情况发生的二十年之后,汉武帝便与世长辞了。

汉武帝离世后,汉朝便步入了汉昭帝时期。彼时汉昭帝年纪尚幼,朝中大权基本被四位辅政大臣所把控。随后这几位大臣相互争斗不休,最终霍光脱颖而出取得胜利。如此一来,汉昭帝在位期间,乃至汉宣帝时代初期,实际上也可称作是霍光主政的时代。

自进入霍光时代起,汉朝便全然开启了休养生息模式。实际上,早在汉武帝后期,汉朝就已步入这一阶段。待霍光掌握大权后,汉朝更是停下了所有不必要的举动。对于北方匈奴,能避免交战就尽量不打。而那些周边已然臣服的附属势力,只要不谋反,便以安抚为主。

就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北方的匈奴又重新现身于漠南草原。不仅如此,匈奴还再度朝着东北以及西域方向进行扩张。这样的状况下,原本已向汉朝称臣的乌桓,无疑就变成了匈奴首要针对的目标。毕竟唯有攻克乌桓,匈奴才能够开启汉朝在东北地区的门户,进而南下华北地区。

此后,乌桓表示臣服。就在这之后,范明友率领着两万汉军踏上了出征之路。

然而,在讲述后续的那场战争之前,。首先得讲讲范明友究竟是何许人也。并且,要沿着范明友这一线索,简要阐述一下汉朝方面的状况。不然的话,对于这场战争中的诸多细节,我们恐怕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先来讲讲范明友这个人吧。

在汉朝中期,特别是昭宣之治那个时代,有一位将军叫范明友。他虽说名气不算大,可却经历了一场极为重要的战争。就因为这场战争,使得范明友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呢。

除了他的确有着很强的打斗能力之外,还有个关键因素不容忽视,便是他娶了霍光的第四个女儿!这一点在诸多缘由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不能不提及的一个重要方面呢。

确实如此,那个范明友,他可是霍光的女婿呢,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要知道,范明友的这个身份那可是凭真本事挣来的。他是陇西人,出身在一个基层官员之家呢。从史书中能了解到,他家在当地承担着处理民族事务的职责,不过所任官职级别都不高,实实在在就是基层官员罢了。

这般出身,实在是只能勉强算作有罢了,说起来真没多少实质意义。就范明友后续在仕途上力求晋升发展而言,这样的出身压根就没能给予他哪怕一丁点儿的助力,基本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

如此一来,像范明友这样出身于此类家庭的人,无疑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待他年龄稍长些后,别无他法,唯有凭借自身的努力,投身到边军队伍当中去。在边军里,他只能依靠自己不断地拼搏、奋斗,去努力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然而,就在范明友投身军旅之后,汉朝境内竟发生了一桩重大事件,即巫蛊之祸。虽说这巫蛊之祸并未直接波及到范明友,却着实给他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确切来讲,汉武帝在位后期爆发的那场巫蛊之祸,使得众多汉朝高层惨遭屠戮。于军方而言,卫青时期留存下来的诸多老将,也都在这场祸事中殒命。

巫蛊之祸告终后,汉朝军方自高层至中层,赫然出现了极大的空白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出身底层的士兵以及基层军官,也就拥有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得以在军方的晋升之路上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身。

在汉武帝离世一年有余之际,四川地区突发叛乱之事。叛乱发生后,时任大将军的霍光当机立断,即刻派遣自己手下的将领吕破奴,统领兵马前往平定叛乱。也恰是在这样的一个节点上,范明友加入到了这支负责平叛的军队之中。

并且,在随后展开的平叛作战过程里,范明友始终冲在最前面,奋勇当先,凭借其出色表现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得以直接晋升为羌骑校尉这一职位。要是类比到后世的话,差不多就相当于担任一个杂牌团的团长之职。

仅仅时隔三年,四川再度发生叛乱。此次,范明友以校尉身份,率所部军队投入战斗。在这场战争里,汉军一举斩杀五万叛军,由此将四川的叛乱彻底平定。而范明友凭借此战又立大功,顺利获得了汉昭帝颁发的嘉奖令。

范明友因连续经历两场战争而得以迅速升迁,由此也进入了霍光的视野之中。彼时的霍光乃是汉朝的大将军,肩负着国家军事方面的全部职责。并且在这一时期,霍光尚未完全独揽大权,正与另外两位辅政大臣桑弘羊、上官桀展开对最高权力的争夺。

彼时,霍光面对两位辅政大臣的联手围攻,处境极为不利,明显处于下风。在此情形之后,霍光便着手思索弥补自身权力不足的办法。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霍光始终在中枢担任职务,未曾培植起什么党羽。故而到了当下,为了能争得更多权力,霍光开始于军中和地方四处寻觅合适人选,意图将其拉拢至自己阵营。

就在如此这般的情形之下,范明友成功崭露头角,进而进入到了霍光的视野当中。

此后,待四川那场平叛战争画上句号,又悄然过去了三年,甘肃一带的氐人竟又掀起叛乱。于是,霍光再度调遣军队前往镇压。彼时作为着重培养的范明友,自是又率领麾下军队奔赴平叛一线。而当此次战争落幕,范明友再度斩获了颇为丰厚的军功。

就这样,历经三次平叛战争的洗礼,范明友总算是获得了霍光的认同。在这三场平叛战争中,范明友无疑展现出了自身的能力与价值,最终成功赢得了霍光的认可,让其在霍光眼中有了一席之地。

就在这个时候,范明友被火速调至京城。待其抵达京城后,霍光立刻将自家女儿许配给了范明友,随后还提拔他担任中郎将一职,让其专门负责护卫皇帝的人身安全。

原本只是边境地区的杂牌团长,可转眼间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央警卫团团长。这般转变,无疑是实现了一种从量到质的巨大跨越,其间的进步程度着实令人瞩目。

范明友当时面对霍光的器重,想必是满脑子的疑惑。在入京以前,他虽料到霍光会重用自己,可怎么也没料到会如此器重,甚至直接将他纳为女婿。然而,等进入京城后,没过多少时日,范明友便弄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彼时的汉朝京城,恰值关键之际。仅一年后,霍光便主持召开了一场盐铁会议,该会议获汉朝众多地主阶层力挺,借此成功将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彻底压制。于是乎,这两位辅政大臣随后便着手谋划阴谋政变之事,妄图直接除掉霍光,进而拥立新皇帝。

依据时间来推测,范明友进入京城之时,恐怕恰好是双方争斗最为激烈之际。毕竟史书中有记载,公元前80年的三月,甘肃地区出现了叛乱情况。而就在这一年的九月,桑弘羊与上官桀便径直发动了政变。

如此算来,极有可能在平叛战争刚刚落幕之际,范明友便借着嘉奖的由头,被迅速调往京城。待其抵达京城后,霍光旋即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而或许双方都还未来得及正经操办婚礼呢,反对派那边就已然开始发动政变了。

对于这一连串的变故,出身于底层的范明友压根儿就没能够拥有做出选择的契机。好在他运气还算不赖,自打他进入京城的那一日起,便已然站在了霍光的阵营之中。而霍光呢,恰恰就是这场权力争斗里面最终的获胜之人。

就在范明友入京后没多久,反对派便谋划着发动政变。而霍光反应迅速,先一步采取行动,将两位辅政大臣予以逮捕,由此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势。在此期间,范明友看似极易被人忽视,实则至关重要。毕竟他直接把控着皇宫的警卫力量,有力保障了霍光权力的根基所在。

总而言之,最终的结果是霍光这一派成功胜出。自此之后,霍光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无人能及,成了说一不二的存在。就连身为皇帝的汉昭帝,往后的日子也得瞧着霍光的眼色行事。而范明友呢,由于站对了队伍,又已然成为霍光的女婿,所以顺理成章地跻身汉朝军队的高层将领之列。

接下来,霍光成功斗倒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后,随后的一年便进入了大清洗阶段。仔细查阅《汉书》就能知晓,公元前80年九月,那两位辅政大臣因政变而被杀。到了这一年的十月,汉昭帝颁布正式诏书,明确了谋反名单,并昭告天下。

公元前79年四月,距离此前已过去了六个月,汉昭帝进行了一次搬家,从建章宫迁至未央宫。在西汉那个时候,正常来讲,皇帝真正该居住之处乃是未央宫。而建章宫呢,不过是汉武帝在位时于城外所修建的一座行宫罢了。此前双方相互争斗较量时,霍光对建章宫的掌控力更为强劲,所以就始终安排小皇帝住在建章宫那边。

现今他已然大获全胜,那让小皇帝返回京城未央宫自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一举措,无疑标志着汉朝高层的局势已然彻底明晰,霍光算是取得了完胜。而在安排小皇帝回宫这一“搬家”事宜期间,霍光也没落下借小皇帝之手,对刘氏宗亲以及各地官员大行赏赐之举。待两个月过去,也就是这一年的六月,汉朝还大赦天下,给全国百姓送上福利。

在经历了一系列相关操作后,霍光成功稳住局势,进而得以独揽大权。大权在握之际,清除异己的行动便随之展开。关于这段历史,史书的记载颇为隐晦。仅提及又过了十个月,也就是公元前78年四月,汉朝的廷尉、少府、左冯翊因被判定纵容谋反罪,皆被直接处死。

很明显,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清理行动。要知道,九卿的地位可不低呢,即便如此,在这次清理中也有两位九卿被清理掉了。由此可见,当时霍光所采取的清理手段,那确实是相当厉害的啦。

就在汉朝进行大规模内部清理整顿之际,匈奴瞅准时机,开始对汉朝边境展开袭击行动,随后更是将进犯的势头延伸至东北区域,以强大的武力迫使乌桓不得不选择投降。而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乌桓起兵造反这一消息,历经波折,最终传至京城之中。

随后,霍光径直派遣范明友,率领军队前往平息叛乱了。

从上述这些历史背景当中不难看出,彼时让范明友带兵前去平叛,实在是极为合适的选择。其一,他曾有过诸多平叛的经历,而且自身还主导了多次战争,在作战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可是霍光的女婿。让他去领兵作战,霍光心里自然是信得过的。并且在这个时候,霍光已然迫切地需要取得这样一场胜利了,毕竟唯有如此,才能够稳固住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就在范明友即将正式踏上出征之路前,其实还发生了一个小状况。在知晓乌桓发生叛乱的消息后,汉朝的高层内部并非意见完全一致。彼时霍光已然权势滔天,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他是力主通过武力去平定这场叛乱的。即便如此,当时还是有一部分人提出了与之相悖的反对看法。

有这样一个人,他名叫赵充国。

但凡对汉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在汉朝的中后期,有一位老将赵充国,那可是极为能征善战的。自卫青、霍去病的时代落幕以后,赵充国差不多就成了汉朝能够担当重任之人。在随后的昭宣之治阶段,边境军务常年由他主持。到了汉宣帝时期,他更是一举彻底平定了西羌之乱。

当然啦,这都是后来才发生的情况。在范明友出兵去执行任务之前呢,赵充国虽说那时也已经在汉朝处于高层将领的位置了,可还没达到他后来那般厉害的程度。就当时而言,赵充国的地位大体上和范明友是相差无几的呢。

顺带提一下,赵充国不赞同出兵之举,可这并非是因为他与霍光对立。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赵充国实际上是偏向于霍光这一方的。并且,赵充国和范明友还是同乡呢,他俩都来自陇西,想必二人私下里的交情也是挺好的。至于他之所以反对,原因其实相当简单。

这位属于老将行列的人,向来是以擅长防守以及开展屯田搞建设而被众人所知晓的。就其特点和能力而言,并不适宜去采取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其优势更多体现在防守及建设相关方面。

在当时,赵充国持有这样的看法,匈奴与乌桓皆为外族势力。对于汉朝而言,最为明智的做法应当是拉拢其中一方,而去打击另一方。如此操作的话,汉朝便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力量的节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好事吗?

平心而论,主动出击以及拉一派打一派这两种方案实际上皆有其合理性。站在当时西汉的立场考量,这二者不论选取哪一个都未尝不可。主动出击能够保障汉朝边境安稳,尤为重要的是,还能为霍光一方增添威望。至于坐山观虎斗,其优势在于能最大幅度节省汉朝的国力。

最终,霍光明确地选择了前面提到的那种做法。显然,在面临抉择之际,他作出了这样的决定,那就是选取了前面所涉及的那一种情况或者方案,而非其他的可能,最终他的选择落在了前者之上。

于是在这之后,范明友便率领着霍光交予他的那支军队,马不停蹄地朝着辽东的方向疾驰而去了。

而后,便来到了范明友平叛的战争进程这一阶段。说实在的,就真正涉及到打仗的那些具体情况而言,实际上还真没太多值得去详细讲述的地方呢。

并非这段历史不值得讲述,只是在史书当中,与之相关的历史记载实在少得可怜,几乎没多少留存下来!

据我们所知,在范明友带兵抵达辽东之后,匈奴目睹汉朝强大的主力以及雄厚的国力,旋即便撤回至草原的深处。而匈奴一旦撤离,向来善于见风使舵的乌桓,又一次转变立场,重新投靠了汉朝这边。

有趣的是,在此之后,范明友竟即刻对乌桓展开了进攻。彼时在范明友身旁,有着足足两万的汉军精锐力量。这两万汉军精锐,面对已然选择归降的乌桓而言,无疑是形成了降维打击之势。仅一次进攻下来,范明友便掳走了六千乌桓精锐,还顺带斩杀了三个乌桓王。

那时范明友这般行事,缘由说来并不复杂。一方面是要为汉朝消除边境存在的隐患,另一方面也是在替霍光着想。要晓得,出动整整两万的大军,结果却无功而返。等回到朝中,范明友势必会受到其他官员的弹劾,最终也定然会遭到打压的。

霍光集团里,范明友属于重要的军事人才。很明显,霍光并不愿看到范明友被弹劾的情况发生。于是呢,在其出征之前,霍光就早早地叮嘱过范明友了,着重要求他此次出征务必要有所收获,绝不能空手而回。

就这样,在匈奴自行撤离之后,范明友便也只能率领着军队,朝着那已然归降的乌桓动起手来了。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范明友做出的那种背后突袭的举动,着实是显得有些不道义。要知道在古代的战争里面,虽说向来都讲究运用各类计谋策略,可与此同时,也流传着杀降不祥这样的说法。也正因如此,对于范明友的这一回行动,后世始终是存在着诸多争议的。

在汉朝的立场而言,范明友发起的此次进攻行动,着实为汉朝清除了边境方面存在的隐患,给予乌桓人极为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一行动也致使乌桓人内心对汉朝滋生出了更多的怨愤之情。

此前乌桓归附匈奴实乃无奈之选。乌桓内部不少人压根就不待见匈奴,反倒对其满怀敌意。尤其在此次战役开启前,率先挑起事端的正是乌桓呢。据史籍记载,那时乌桓为报曾经被匈奴统治欺凌的旧仇,竟直接将匈奴的祖坟给掘了。

此后,匈奴方才主动对乌桓发起进攻,并凭借武力致使乌桓投降。正因如此,之前赵充国才觉得能够拉拢乌桓去对抗匈奴。很明显,彼时乌桓对汉朝的好感相对而言是更多的,即便一时与汉朝处于敌对状态,可依然存在能被利用的契机呢。

结果范明友一番举动下来,乌桓自此便对汉朝心生恨意。就在那次平叛战争结束三年后,乌桓再度造反。巧的是,来平叛的依旧是范明友。至于三年后的这场平叛,实在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讲的了。

彼时,霍光已然成为实际上权势滔天的“站皇帝”,如此一来,根本无人再有能力去弹劾范明友了。于是乎,范明友抵达乌桓之地后,便肆意妄为地展开了一场血腥杀戮。一番残酷清洗过后,乌桓整体遭受重创,元气大伤。直至西汉灭亡前夕,东北地区都未曾再出现过什么大的叛乱情况。

站在维护国家边境安全以及保障汉朝自身利益的层面考量,范明友的做法并无差错。然而要是从杀降这一行为角度去评判的话,不得不说范明友此举确实有些不厚道了。

当然啦,说这些不地道,可实际上这并不是范明友不出名的缘由。

范明友乃是汉昭帝时期极为重要的一位将军,可奇怪的是,在史书上他后来却毫无存在感。这其中缘由说来也简单,就是因为他做出了造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所以才渐渐在史书中没了什么记载。

范明友身为霍光的女婿,其一生与霍家紧密相连,成也因霍家,败亦因霍家。霍光在世时,范明友始终是汉朝军方极为重要的支柱将领。可霍光一离世,霍家便即刻发动政变。而范明友作为霍家女婿,在那种情况下别无他途,只能跟着参与造反之事。

最终,那场政变的结局是被汉宣帝干脆利落地粉碎掉了。汉宣帝以其果决的手段和强大的掌控力,让这场意图扰乱局势的政变彻底失败,使其无法得逞,从而稳固了当时的局势。

于是,待汉宣帝全然掌控大权之后,那位曾有卓越贡献,于汉昭帝时期成功镇压诸多边境叛乱的名将,便渐渐被边缘化了。与之相关的所有记载,均遭到了模糊化的处理。这般操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霍光的影响力,进而确立汉宣帝自身权力的正统性。

自汉宣帝时代过去后,在西汉后期其相关事宜不断被淡化。待到东汉之时,班固着手撰写《汉书》,彼时就连汉朝官方那里,关于范明友的记载都已不多。因而在《汉书》之中,涉及范明友的内容实在寥寥。如此一来,后世对于范明友平定乌桓的战争经过,知晓的自然也就极为有限了。

不过有一个方面,我们心里是十分明白的。

在范明友先后两次展开镇压行动之后,乌桓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整体元气大伤。由此,整个东北地区也随之安稳了下来,在之后的好几十年里都没再出现大的动荡。一直到王莽篡位之前这段时间,汉朝在东北方向的管控始终都较为平稳,未曾出现过严重问题。而这样的局面,无疑是给中原王朝全面掌控并同化东北筑牢了根基。

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的话,那位在西汉时期的将军,其在历史记载中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他所做出的贡献实际上是相当大的呢。

1 阅读:8
招财妙思

招财妙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