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说了,我和小叔子多尔衮没有私情,更不是青梅竹马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1-19 17:14:33

女真能够崛起并入主中原这与蒙古联合有很大的关系,女真为了彻底捆定蒙古,自努尔哈赤开国之后,女真皇族便与蒙古高层世代联姻,康熙朝之前,满清的皇帝的皇后与后妃大都出自蒙古,但这一策略到乾隆朝基本上就停止了,但满清皇族格格几乎都嫁给了蒙古旗主王爷。

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不仅自己纳蒙古高层女性为妃,也让自己的儿子们娶蒙古旗主的女儿为妃,,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经济与军事同盟,其中皇太极一生娶了15个后妃,其中七个来自蒙古草原。而孝庄是这庞大的妻妾队伍中的一员。她13岁嫁给34岁的皇太极,嫁过去的时候,皇太极已有3个妻室,其中一个是比孝庄大15岁的亲姑姑,即后来成为皇太极正宫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说,孝庄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的姑父。孝庄有一个姐姐海兰珠(即宸妃),后来也嫁给了皇太极,而且海兰珠最为受宠。

姑侄三人同嫁一夫,这种婚姻关系在当时的汉人社会中早已被认为有悖人伦。但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婚姻禁忌,只要男女双方来自不同的氏族,一段婚姻就可以成立,辈分不在他们的伦理范畴之内。孝庄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给皇太极,更根本的原因是部族间的婚姻联盟需要。

其中与女真一族联姻最紧密的可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因为最为靠近建州女真,最早与努尔哈赤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而婚姻,成了稳固军事同盟的重要纽带。科尔沁蒙古与满族皇家联姻多达33次——有21个蒙古旗主的女儿嫁给满族皇家,娶回满族皇家格格12女。

孝庄本名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蒙语意为“瓶子”),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人,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女,天命十年,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被册封为庄妃。期间生有三女一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皇太极在称帝后,其15个后妃中,仅有5人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为五宫成员,其中,博尔济吉特·哲哲高居正宫皇后之位,而孝庄在五宫中的排位是最低的。

史载孝庄天资聪慧,“无它好,独嗜图史”。爱读书,由汉人儒生教授她识汉字,当时,满洲皇族都爱读《三国演义》,她也跟着读,从中学习一些谋略,有天赋、爱学习,这两大品质才是她在后来的历史机遇中崛起为帝国“女强人”的主要原因。

1643年,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夕猝死,死前并未指定继承人。这使得大清皇位继承人,成为八旗内部争夺的焦点,由于豪格与多尔衮争的太厉害,为避免两败俱伤,这才由孝庄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有人说,孝庄为此以美色勾引小叔子多尔衮,并通过感情攻势让多尔衮退出皇位争夺,这显然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孝庄身处后宫,加上入关前满洲皇室对后宫干政的排斥,孝庄对朝政没有任何影响力,更不可能与多尔衮联手。

多尔衮之所以最后提出福临,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得到多数旗主、于是退而求其次。这个提案,可谓一箭三雕:一是选皇太极的儿子,堵住了两黄旗提出的必须立皇子的意见,这也得到了大贝勒代善的正蓝旗支持,二是以皇太极的幼子,来逼迫其长子豪格退出帝位争夺;三是幼主继位需要摄政,多尔衮可以进一步谋求摄政王之位。这个折中方案一提出来,就得到广泛欢迎。

但皇太极一生总共有11个儿子,当时活着的有九个,为什么偏偏是福临被选中,因为当时除了长子豪格之外,有资格只有两个:孝庄所生的九子福临,麟趾宫贵妃所生的十一子。

然而,麟趾宫贵妃的身份比较尴尬,她本来是满洲的政敌——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太极击溃后,她作为战利品被皇太极纳入后宫。基于这样的身份,她的儿子很难获得各旗旗主的认同。所以到最后,也就只有福临是唯一的合适人选。可见,福临继承大统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与孝庄没有任何关系。

满清入关之后,孝庄以皇太后身份进驻紫禁城后,很长时间内,她没有太大的作为。多尔衮摄政的7年间,与孝庄也没有任何私情,在此期间,多尔衮强令孝庄被迫与年幼的福临分宫而居。这显然是多尔衮防止孝庄利用皇帝干政的一个举措,与私情无关。

顺治七年冬,39岁的多尔衮突然死于塞北狩猎途中,直到多尔衮死后,孝庄作为一个政治家形象才真正开始彰显出来。这一年,顺治只有13岁,还是一个少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多尔衮的清算,实则出自孝庄之手。

一场针对多尔衮的历史清算案拉开帷幕。多尔衮最终被剥夺封号,并遭掘墓。在这个过程中,孝庄是通过打倒多尔衮,来帮助顺治重新树立了权威,巩固了皇权。这个时候,举朝才发现,这个原先沉默不语的皇太后,竟然如此果断、厉害。

1659年,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北伐抗清,一度攻陷南京。据说顺治听闻消息,作出退回关外的打算,而孝庄则叱责顺治不应懦弱。由此可见孝庄的强悍。同样,为了将爱新觉罗家族与科尔沁蒙古彻底绑定。顺治先后两名皇后,都来自孝庄娘家的侄女和侄孙女,为此即便引发帝后不和,孝庄也再所不惜。政治联姻引发了顺治强烈不满,为此居然看上了是自己弟弟的福晋董鄂妃,并最后终于纳入后宫,1660年,董鄂妃早逝。顺治心灰意冷。第二年,顺治感染天花病逝,年仅24岁。

时年48岁的孝庄她永远地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大清再次面临权力交接,只是这一次,孝庄是唯一话事人。经过与宗室亲王们的统一意见,孝庄选择了顺治的第三子、年仅8岁的玄烨为帝,原因是玄烨已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

随着她的孙子玄烨登极继位,孝庄从皇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可以说,孝庄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培养出了一个康熙大帝。康熙语言、读书、生活习惯,都在祖母孝庄的督促下养成。实事求是地说,康熙日后成长为颇有作为的皇帝,离不开孝庄的教导和培养。正如后来康熙自己所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顺治驾崩后,宗室有人请孝庄垂帘听政。但孝庄并无此意,终其一生,她只是在紧要关头以太后身份适度参与政治,她并不愿走到前台临朝听政。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满洲祖宗之法的限制、汉族社会对所谓牝鸡司晨现象的非议等等。

由于康熙年纪幼小,孝庄为康熙设置了四个辅政大臣。鉴于多尔衮擅权的教训,此次四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宗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四辅臣中的鳌拜强势崛起,引起了孝庄的警惕,为此在康熙八年,孝庄借12岁亲政的时候,册立四辅臣中索尼的孙女为皇后,遏必隆的女儿为皇妃,借此拉拢和分化四辅臣,同时孤立和敲打鳌拜。

康熙八年,鳌拜被拿,下狱论罪,囚死牢中,16岁的康熙自此开始亲政。四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平叛的8年间,孝庄还直接参与决策,康熙对祖母支持非常感激,两次称她为“宫中尧舜”。

1688年1月,75岁的孝庄病逝。病重期间,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临终之际孝庄有命,不与皇太极合葬,希望在顺治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然而,以母陵陪子陵,既不合满族的礼制,也不合汉族的礼制。

康熙对此颇为纠结,于是暂时把孝庄的棺椁运到那里安放。这一放就放了37年,直到雍正继位第三年,才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由于孝庄死后的异常安排,那起陈年绯闻又被传播和解读。人们认定,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死后无颜见皇太极,故不敢与皇太极合葬。这显然是后世的揣测。实际是因为皇太极都死快将近50年了,去千里之外关外动棺椁不现实,而且皇太极陵墓合棺后就没人知道怎么打开,到现在的入口都是个迷。另外皇太极有合葬皇后,是孝庄的姑姑哲哲,你再去硬塞一个人进去肯定不合适。

孝庄一生,在她丈夫时她是隐形人,后宫里皇后是她姑姑,最受宠爱的是她姐姐。在她儿子时她是受气包,前期被多尔衮欺压,连太后都没混上,后面跟儿子置气,因为婚姻问题闹得很僵,大臣也不买她的帐,孝庄的命运也是悲哀,丈夫和儿子都是痴情种,只是痴情的都不是自己。父子两人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典范,只是对丈夫来说,孝庄不是那“一瓢”。直到康熙登基,属于她的时代才算来临。

不过孝庄辅佐两任少年皇帝,两度帮助大清度过危局,却始终没有被权力欲控制,一直都是来去自如,能进能退。自始至终,她连一个垂帘太后的名号都不要,这非常难得。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0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