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科场贪腐大案,让鲁迅一家家道中落,原因真的太丢人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1-27 17:17:17

在封建官场是可以卖官鬻爵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以至于卖官成为一场正式收入,在道光一朝,一年卖官的收入高达三百多万两白银,虽然封建王朝什么都卖,但唯独一种东西不卖,那就是科举,而且对于科举腐败一律严惩不贷,《大清律例》规定:“考试官、同考官及应试举子,有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等弊,问实斩决。”

众所周知,晚清的一桩科场案,让年少的周树人(鲁迅)遭遇家庭变故,就此家道中落。

鲁迅在自传里面说:“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具体是什么变故,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难以启齿,也是因为太丢人。

家道中落之后,鲁迅又回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可以说,周家的突然衰败,让鲁迅尝尽人间世态炎凉,过上了靠典当度日的生活”。但这谁也不怨,就怨周家自己。

具体原因是在光绪十九年的浙江乡试,周家行贿案。

鲁迅的祖父名叫周福清,自幼就品学兼优,在同治十年,33岁的周福清考中辛未科三甲第十五名,殿试入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吏部考核,36岁获准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在任金溪县知县期间,周福清为官清廉,处事公允,应该说官声不错。或许是能力不行,或许不为上官所喜,六年之后,两江总督沈葆桢(林则徐女婿)罢黜了他的职务,而后周福清四处求人意图起复,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出任了一些官职,但都是一些、校对官,会典馆校对官、协修官”等职,光绪十九年周福清奶奶去世,周福清遵循丧制,回家奔丧、守孝三年。

而意外就出现在周福清守孝第二年,光绪二十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取士浙江乡试如期举行,本届主考官叫殷如璋,他和周福清是同年进士,两人算是熟人。

某日,五个同乡因为知道主考与周福清关系不错,于是就请周福清吃饭,席间说明了来意:准备花钱为孩子们求取功名,这五个同乡深知自家的孩子是学渣,通过正规渠道肯定考不上,他们便剑走偏锋,五家共同兑了一万两银子,准备向主考官行贿,想利用周福清这层关系,托他去贿赂殷如璋,多少关照一下这五个孩子。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这五个人里就就包括鲁迅的伯父周伯宜,周福清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所以他迫切地希望“望子成龙”。希望儿子可以和自己一样,能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所以他把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可惜,儿子周伯宜考了个秀才后,连续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第,后面的多次乡试都失败了,最后一直闲居在家。无奈之下,周福清只能另想出路。恰好遇见朋友请托,这样,既帮助了亲友们,又解决了儿子的功名,自己又不用出银子,真是一举三得。但这钱,周福清肯定不能亲自送,容易引起他人的怀疑。

于是,周福清就叫下人陶阿顺亲自把这个信封交到殷如璋的手里。信中有“凭票付洋银一万元整”的字条,是许诺的贿款;另一张纸写“马官卷,顾、陈、孙、章,又小儿第八,均用宸衷茂育字为暗号。显然,这是一种作弊手段。

殷如璋收到信封后,就立刻明白了,这都不叫事,当时满清已经腐败透顶,这种请托很正常,于是殷如璋就让陶阿顺先回去。没想到,耿直的陶阿顺突然返回来,向殷如璋要收条。殷如璋看这事,一下子摆到明面上了,舞弊之事即将败露。作为官场老油条,就立刻撇清关系,说自己以为只是问安信,根本不知道里面有银子,殷如璋当即翻脸不认人,将陶阿顺连人带信送到府衙审讯。

周福清得知陶阿顺被抓,自知大事不妙,吓得撒腿就跑。他一口气跑到上海,想避避风头。事情到了这一步,并没有完全恶化。当时的大清已经烂到了根里,官场行贿索贿靡然成风,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没必要抓着周福清不放,况且事情没有造成危害。

苏州知府装模作样地对陶阿顺进行了一番审讯,说他精神不正常,扰乱公共秩序,象征性地判了他几年有期徒刑,而对周福清却没有任何处罚,那边在上海的周福清还毫不知情,整天生活在忐忑不安之中,他都快要抑郁了。

就在这时候,周福清找到一个陈秋舫的亲戚,陈秋舫的岳父就是周家的人。周福清找到陈秋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讲了出来,并恳请陈秋舫回老家去帮他打探一下消息。陈秋舫因家中无财,万般无奈做了周家的上门女婿。陈秋舫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其实早就恨透了周福清一家。

现在周福清落难了,陈秋舫瞅准了机会,他收下礼品以后,直接进京,把这件事捅给了朝廷。光绪接到举报以后龙颜大怒,下令严厉追查这件事。在这种情况系啊,周变卖田产,不停地送钱送物,拼命上下打点,最终周福清关押了9年,仕途尽毁。其子周伯宜没捞着举人,连秀才的身份也被革去,从此闲居在家,染上重病。此事使周家就此衰败。

纵观清代科场之狱,周福清贿赂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清一代,科举制度不仅是通往权力、名声和财富之路,也暗藏了考生的投机取巧、官场的腐败交易以及帝王的挟势弄权。有清一代贿选贿考比比皆是,身陷科场案的考生,妄想走捷径翻越眼前的高山,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对于读书人来说,金榜题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有的人心甘情愿为功名奉献一生,还有些人动了坏心思,愿意铤而走险,导致科场案屡禁不止。

乾隆二十三年,顺天府举办一场考试,选拔满、蒙童生。顺天府是清代京师重地,按照定制,八旗子弟中的童生通过考试后,可入顺天府学,列为生员,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当时,有个叫海成的童生,考前和枪手以五百两银子约定,叫人放信鸽传递考题答案,可到顺天贡院应试时,他才发现考场如牢狱般规则森严,考生之间根本没有机会交流。海成见没机会作弊,恼羞成怒之下大闹考场,煽动近百名考生罢考,导致这这次考试没有正常完成。

事后,御史上奏乾隆说明情况,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让刘统勋(刘庸他爸)查案。虽然阻力重重,终于查清情况,还搜出了好几个夹带字条的童生。乾隆帝看完报告之后,海成处斩,其余跟随海成闹事的考生和搜出夹带的考生永远不许再参加科举。对于其他与舞弊考生相关的人员,乾隆谕令“应悉审明,按律重拟治罪”。

乾隆四十八年,广西土田州知州岑宜栋之子岑照赴省城参加乡试。考试前,岑照拜访永安州知州叶道和,请他帮自己找个“枪手”,也就是找人代考,并承诺将以重金酬谢。

叶道和满口答应,找到好友曹文藻,让曹文藻混入考场内当“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找机会代替岑照考试。“枪手”曹文藻是个才子,信心十足地接过任务,这一趟下来,可以赚300两银子。可问题就出在,曹文藻这个“枪手”当得太好超水平发挥,岑照竟然高中解元(乡试第一名)。

可专管本省教育的广西学政于鼎对考生岑照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岑照的才学有几斤几两,一个大专生能考上北大,这不是开玩笑吗,于是就将此事上报给了广西巡抚。不久后,真相大白,朝廷极为震怒,乾隆当即下旨:岑照、叶道和立即处斩,“枪手”曹文藻秋后处决。永安州知州也被处死,可见乾隆帝的杀伐决断。

嘉庆三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有个叫傅晋贤的考生也靠着作弊“考中”解元。当时傅晋贤花钱请考场的书吏樊顺成帮忙。樊顺成收了钱,私下伪造考官用的印章,到试卷评审完毕、还未公布名次之际,樊顺成和同伙将排在第一的试卷偷偷抽出,将其与傅晋贤的考卷交换。放榜后,傅晋贤果然位居榜首。

巧的是,原本排在第一的那名考生和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相识,考完后就将考场所答诗文默写一份,呈送给罗典。罗典亲自点评,并断言他此次中举必得第一。于是,当罗典得知解元的名字是傅晋贤时,也就没有在意。可一看卷子,居然一摸一样,立即知道是别人掉包。

罗典立即湖南巡抚衙门举报。学政不敢大意,结果很快查明,考生傅晋贤向书吏樊顺成等行贿,通过割换试卷的方式,窃取了解元身份。远在京城的嘉庆帝下达御批,将傅、樊等舞弊人员处死,并将解元名分还给那名受害考生。

到了光绪年间,周福清行贿未遂的案件发生时,科场案已经掀不起太大风浪。此时,就连科举制度这艘千年的巨轮,也已进入沉没的倒计时。而周家后人此事后,再也无力支撑这个大户门面,只能分开过活,鲁迅则跟着母亲搬到乡下外婆家里,受尽了轻蔑和欺辱。周家由此开始衰落,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世家大族终于走向了消亡的命运。周福清是一步错,步步错,不但断送了家业,也使十三岁的孙子鲁迅很早就看清了人间百态,世态炎凉。有些“捷径”不能走,因为它的代价,极有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8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