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发生时,手握兵权的于谦没出兵杀明英宗,主要有5大原因

宋安之 2022-11-02 18:11:02

大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到十七日早上,宫廷之中发生了一场政变,在明代宗朱祁钰病重还无子的情况下,投机派大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戴被囚禁在南宫中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这场政变最倒霉的莫过于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这对君臣,本是病重的代宗,被废为郕王,不久后病死,于谦则是因为“迎立外藩”罪名被杀。

明代宗还好点,在土木堡之变以后,他由郕王临危受命升级为皇帝,力挽狂澜,使得明朝没有南迁,但是登基以后吃相不太好看。

刚开始不愿意让太上皇明英宗归国,归国以后也不愿意将帝位还给英宗。而且还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结果一年以后,太子朱见济早夭,正是因为明代宗病重无子,还不复立朱见深的储君之位,才引发了夺门之变,可以说他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意思。

于谦则是“天下冤之”,这位轻君重社稷的千古名臣,不只是在土木堡之变以后,为大明江山力挽狂澜,于大明有着再造之恩,更是一心为国为民。

在明代宗病重,不立储君之际,于谦与其他大臣,还商量着一起为明英宗儿子朱见深复太子之位努力,在夺门之变以后,于谦手握兵权,更是没有反抗。反而任由英宗处置,最终落得一个身死的凄凉下场。

那么于谦为什么不选择反抗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分析一番。

一、先来说说夺门之变前夕的局势,于谦为何想复立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在明代宗病重无子期间,当时朝堂之上分为几派意见,最成功的一派自然是以徐有贞为首的投机派,要拥戴太上皇明英宗复辟,而且是如愿以偿。

圆滑派以大学士王文为代表,善于揣摩明代宗的心思,认为代宗肯定不愿意立自己废过太子之位的朱见深,那么可以立除却明英宗系,血缘最近的襄王朱瞻墡的世子为太子。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明代宗往上,他父亲明宣宗只有他和哥哥明英宗两个儿子,代宗就一个儿子朱见深还是早夭,等于绝嗣。明英宗倒是有几个儿子,不过代宗废过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兄弟两个仇恨很大。

而再往上,明宣宗父亲明仁宗只有三个嫡子,嫡长子自然是后来继位的宣宗。嫡次子是越王朱瞻墉,是无子死于正统四年。嫡三子是襄王朱瞻墡,襄王的威望很高。

早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人心惶惶之际,刚开始被视为临危受命的最佳人选是襄王而不是后来的明代宗朱祁钰,不过襄王拒绝了。

可以说襄王一脉,是当时距离帝系最近的一脉,明英宗一脉则本身为帝系,不过明代宗不喜欢英宗这一脉。

于是王文一派自作聪明地上了一道奏疏,其实的关键是“早择元良”,而不是“早建元良”,让明代宗选择储君,这个意思其实很明显了,不过代宗并没有同意。

顺其自然派则是以李贤为代表,想等到明代宗驾崩以后,再迎出太上皇明英宗复位。

务实派则是以于谦、王直、商辂等大臣为首,想要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认为朱见深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而且这个皇位本该就是朱见深的。

他们以三元及第的商辂负责起草奏疏,其中有着一句很有深意的话:“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意思是明宣宗就二子,你老二明代宗无子,当然不能选择其他藩王之子,只能选择老大明英宗的子嗣。

当时这道奏疏写完已经是正月十六的晚上,来不及上奏,只能等到第二天,参考明代宗不同意王文一派的请求,很有可能代宗会同意这一请求,可惜的是十六日晚上就发生了夺门之变,到了十七日早上便成功,所以代宗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题。

二、于谦如果出兵镇压,最直接的在于,他想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明朝还会陷入巨大的动乱之中。

先来说说,于谦有没有反抗的能力?

于谦肯定有抵抗的能力,在北京保卫战之中,于谦一个人力挽狂澜,在军中可谓有着很高的威望。

而且关键的是,于谦还对于京兵进行了改造,史籍记载:“京兵分隶五军、神机、三千诸营,虽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请择精锐十五万,分十营团操,团营之制自此始”。

像石亨就是在于谦建立团营时,一手推荐上去的,使其一步步成为代宗朝的重臣。

可以说北京的防务,于谦是了如指掌,军中听他的也必然不在少数。再加上明代宗“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

先不说于谦事先知道与否,即使到了十七日早上,夺门之变已经发生,于谦都可以组织兵力去镇压这场政变,因为即使明英宗复位,但明代宗只是病重,还没有病死,于谦打着奉代宗命令的旗号去镇压,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

更何况于谦因为土木堡之变的奇耻大辱,一直对于军事很关心,怎么可能事先不知道夺门之变呢。

所以谈迁在《国榷》之中记载:“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

后世的明朝文学家屠隆更是煞有其事地说道:“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

只能说于谦肯定提前收到了风声,也有反抗的能力,但是他最终放弃了,静待复位的明英宗对自己的处置,最终不惜身死。

之所以这样,主要有着以下5个原因。

①是于谦如果真的率部平乱,那么最直接的结局是明英宗被杀,他的几个儿子包括朱见深在内,即使不死也是乱臣贼子,本是病重的明代宗受此惊吓,绝对命不久矣。

到时候大明帝国的江山由谁来继承呢?

肯定是没法收场,怕是会引发一场惊天变故,即使于谦扶持人望高的襄王世子继承皇位,但也难堵悠悠众口,而且会落下权臣乱政的话柄,其他藩王和大臣肯定也不服,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乱波及全国,到时候又会生灵涂炭。

这样的结局,于谦最不想见到。更何况他支持的皇位继承人是明英的长子朱见深,他也不想将心中的理想皇位继承人选给害了。

②是夺门之变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是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

而且孙太后还派哥哥孙继宗和弟弟孙显宗参与夺门之变,态度很明显,就是支持明英宗复位。

于谦率兵平夺门之变的话,即使明代宗那里可以交代过去,孙太后那里也交代不过去,他的行为也不会那么名正言顺,反而会在代宗病重,无法主持局面的情况下,很可能被定义为反贼。

③于谦虽然轻君重社稷,但说破了天,他只是一个忠诚有余,又很谨慎的典型士大夫。

他并非是王莽和杨坚那样的人,有着改朝换代的想法,他是忧国忧民,一心为了天下苍生,只想当一个合格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臣子,但并没有另起炉灶的想法。

④是于谦提前收到了风声,但对方应该也提前收到了风声,所以快速发动了夺门之变,于谦也来不及反应。

他们支持复朱见深太子之位的奏疏在十六日晚写好,想要在十七日早朝呈上,徐有贞等人应该知道,并且也将这件事考虑在内,所以在十六日晚突然发动夺门之变,就是要打于谦等人一个措手不及,而事发突然,于谦刚开始的确反应不过来。

所以前文的《国榷》记载后面,还有一句话:“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⑤是于谦属于轻君重社稷之人,他并不是忠于哪个皇帝,而是忠于江山社稷。夺门之变在他看来,只是皇族内部的斗争,属于是家事,自己也不方便插手。

而且他支持的是朱见深复位,加上他在北京保卫战立下如此大的功劳,认为自己也不会有什么事,最多赋闲在家罢了,所以选择了顺其自然。

结果没想到的是于谦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明英宗虽然不忍心杀他,但是为了夺门之变的合法性,为了避免落得一个自己复辟等于抢了儿子朱见深的皇位骂名,所以以于谦谋立襄王之子的诬陷罪名,将其杀掉。

不过一心为国的于谦,对于这个结局也有所预料,所以淡然接受,最终慷慨赴死。

于谦之死,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位力挽狂澜的大臣,最终落得一个不得好死的凄凉结局,严重打击了士大夫集团的积极性,与皇帝始终是离心离德,这也是明末迅速亡国的原因之一。

还好的是,于谦死后没多久,他支持的朱见深登基以后,这位宪宗皇帝恢复了于谦的名誉和官职,赐祭,并在诰文里说道:“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而在《明史》之中,对于于谦也是高度评价道:“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14 阅读:10280
评论列表
  • 2022-11-03 10:18

    这个挺尴尬的其实。按封建伦理来说,景泰帝不该即位,但事实逼得代宗即位了。伦理上来说,英宗还朝,代宗如果是像周孝王那样上古之风的君主,就应当还位。但代宗已为君主,太上皇非君主,士大夫忠君,忠于哪个君?前君还是后君?现实来说,英宗过错大,代宗贡献大。有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朱见深即位,既遂了嫡系正统,又不至于代宗退位无法收场。而且,虽然朱见深被废太子位,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代宗子殇绝,自然而然血统回归正统。这正是以于谦为代表的正直士大夫所乐见和促成的。但夺门之变,事起肘腋,于少保非鳌拜那样的权臣,对封建伦理还是非常在意的,不会拥立襄阳世子,因为他连立代宗子朱见济都不愿意妥协,可见他不是一个投机和世故的人。即便夺门之变画蛇添足,毁灭了美好,他仍然想保留心中剩下的一半完美,将来朱见深即位。

    苏韦陀 回复:
    生于皇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非可比肩韬光养晦之代王入主为文帝。唐太宗也是从小在刀光剑影里拼杀了数年。永乐大帝也吃过开国前后的苦与战争的磨砺,真刀真枪的磨砺。
    烟水寒沙 回复:
    时间永远是最强大的敌人
  • 2022-11-03 18:20

    朱祁钰没有子嗣,叫门皇帝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叫门皇帝胜算大,谁都没有上帝视角能看到自己的结局,命也

  • 2022-11-03 19:28

    父债子偿!英宗乱政失国,北狩本就该以死以全君王体统,。。。他这一系本就不该再染指帝统,于谦首鼠两端。。。死有余辜,可惜代宗本该先下手,要么让英宗死于北地,要么让他死于南归途中

    洪世贤 回复:
    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期间,身为皇叔的襄王朱瞻墡一直劝说朱祁钰善待兄长。朱祁镇复位后,召襄王进京,并以子侄礼接待。襄王进京后,又到天寿山祭祀长、献、景三陵。他以皇叔的身份对英宗说,宣德皇帝的景陵尚未建造明楼,而朱祁钰却为自己建造了高大巍峨的明楼,实属越礼犯分,他要求英宗将景泰陵的明楼和地宫拆除。英宗一听,正中下怀,于是命令工部尚书赵荣率守陵官兵5000余人将景泰陵的明楼和地宫拆毁,并将已入葬的杭氏改葬金山。自此之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荆棘丛生,满目荒凉,拆除后的地宫位置形成一个坑洼地。因朱祁钰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景泰”,人们便将这个地方称为“景泰洼”。谁知一百多年后,在景泰洼这个地方,又修建起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景泰但凡对自己哥哥和侄儿稍好一点,或是在朱见济死后立即立朱见深为太子,石亨徐有贞也没办法得到太后支持,战神以为太上皇不可能和自己儿子争皇位,无夺门之变,成化上台也得念其功绩将他葬入皇陵。
    小目标 回复:
    首先夺门之变最大的支持者是太后,原因就是代宗没有子嗣 !人家两亲兄弟,杀了英宗一系,落个断脉骂名 有啥好处 关键是也不会得到各大势力的支持 ,英宗复位再过度到朱见深即位 才是当时最好的共识
  • TomTim 11
    2022-11-06 09:02

    你搞掉了别人的皇位,别人复位后把你杀掉,一点也不冤!!不要以为你保住了大明江山有多了不起,对皇帝个人来说,你就是个不共戴天的仇人。

    繁星 回复:
    心狠点大明战神能有无数方法死于意外
    叮当的小叮当 回复:
    你是大明战神吗
  • 2022-11-03 08:20

    介入之后,英宗及朱见深必须处理,到时谁接班呢,比不处理还要乱,但于谦肯定没想到会被冤杀。

    披克洛 回复: 明天的明天
    边军肯定没法控制,城里卫戍肯定能调动。一个完成了北京保卫战的人物,军队里会有很多死忠粉的。
    明天的明天 回复:
    于谦他凭什么能让手下的将士跟着他造反。他只是兵部尚书。不是东汉时期的大司马兼尚书令,军事,政权一把抓!不论他有没有能力,他是绝对没有实力自己单干废立皇帝这种事情的。。至于他的死,英宗不首肯,这事肯定是不行的,就和岳飞之死差不多。。表现看是小人陷害,其实都是给皇帝当背锅侠而已。最后英宗感觉石亨不好控制,顺手把他也给做掉了。英宗这货真心比赵构还不如,过河拆桥,心狠手辣。
  • 2022-11-08 15:51

    主要是德云社档期太满,忙不过来[笑着哭][笑着哭]

    叮当的小叮当 回复:
    有你在这玩梗的份吗?
    去日苦多 回复:
    叉出去杖四十,流三千里
  • 2022-11-04 17:45

    留的清白在人间

  • 2022-11-06 20:08

    不愧是大明战神[点赞]

  • 2022-11-08 22:03

    于谦不聪明,虽然不能阻挡英宗登基,但是应该把那几个货拉出去砍了。留下皇帝自己来扶他登基。

    洪世贤 回复:
    这…………………不得被史官写死!他是有气节的人,断不会行石亨之事,景泰与他也有恩,可他是真心为大明,不介入皇家之事,石亨必杀他之。
  • 2022-11-09 11:50

    杀于谦影响极为恶劣,后来明末文官绝大多数都是打工仔自居,明亡了不过换个老板而已!~李闯来了就给李闯上班、多尔衮来了接着穿上官服去上朝!

  • 2022-11-16 10:02

    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2022-11-06 15:17

    说一千道一万,朱见深是各方势力都最能接受的人,事实上,他也最合适并且顺利继位。

  • 2022-11-09 11:55

    于谦 心软了。可能说相声多了,出手不够狠。

  • 2022-11-09 09:51

    首先,石亨等人夺门之变那晚,于谦等人正联名奏请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随即第二天上朝就发现皇帝换人,然后于谦被捕。此事既证明于谦对夺门之变毫无耳闻(石亨等人要是把这事透露给于谦那才怪了,而且若于谦都能得知,又哪瞒得住代宗?),也说明于谦根本没有反应时间。 其次,夺门之变后,代宗刚开始是怀疑于谦发动了政变,说明对于于谦掌权过大之事代宗心里清楚,于谦也不是笨人,他不会在明知自己权力过重时,还让自己可轻易调动军队,那就完全是要造反的节奏了,所以君臣间肯定有某种默契,于谦是不能轻松调动军队的。至少不能在人在官署,一道命令就调动军队。所以,石亨等人成事太快,于谦根本无力阻止。 第三,说于谦忠于国而不忠于君,这就是扯淡。代宗对于谦有多好?古人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代宗对于谦的知遇之恩,于谦是必须要报的!他若明知英宗要复辟而置之不理,那就属于忘恩负义,一样留不住清白在人间! 第四,于谦被俘后很淡然,这说明他其实已经有了死志,他若在代宗被废后继续侍奉英宗,那就是辜负知遇之恩。所以,我认为即使英宗不杀于谦,于谦也会自杀酬知遇之恩 第五,代宗已有圣旨说自己很快会康复,于谦不至于担心平叛后代宗也死了,自己成了乱臣

  • 2022-11-14 17:19

    再废朱见深不迟。

  • 2022-11-13 15:22

    然后于谦被灭门了。

    洪世贤 回复:
    于谦死了没有满门抄斩,在成化即为那给于谦平反,接回他后人善待,也给景泰上个庙号。
  • 2022-11-03 10:27

    据我分析,于谦应该是英宗的人。

    洪世贤 回复:
    于谦算仁宗和宣德的人!忠于大明的人。
    一豆 回复:
    于谦属于地主阶层的人,这个阶层的人一直想把皇权干趴下,自己上位,弄出一国二龙的骚操作。
  • 2022-11-07 09:17

    英宗被俘时,于谦为何一定要让郕王即位,让郕王监国不行吗?这样回旋的余地不就大很多了?

    无双灬逆天 回复:
    英宗亲征时,本来就是让朱祁钰监国的[笑着哭]
    洪世贤 回复:
    战神出征命郕王监国!战神被俘虏,太后和内阁请仁宗之子襄王朱瞻墡即位再次被拒(这位王爷三次拒绝皇位)最后只有郕王最合适了!当时权利都在太和和内阁那,景泰只是打工的。
  • 2022-11-14 17:19

    明代宗最失策的就是自己儿子只有一两岁就要废掉朱见深,这急些什么?等自己儿子十岁了

    用户17xxx26 回复:
    藩王争位?正好都除掉。 干掉孙太后和明英宗当然是指暗杀,给下点慢性毒药,让他们染上时疫。
    洪世贤 回复: 用户17xxx26
    朱祁钰到死都没一人护他,真不知道你哪来的自信,认为他能指挥动谁,为了让他儿子登上太子之位,他舍钱财收买文官,打压一部分官员才渐有成效,兵部那除了于谦,和一手一把起来的石亨,石亨为了谋求高位必杀于谦,于谦忠国为派兵帮他,文有徐有贞一众官员,外有石亨迎战神入宫,宫内有太后之人打开城门,他是致死无一援,他监国继位继无番地,母亲乃是汉王宫女,出生于罪人门下,从小不受宣德待见,他儿子一死,不立即改立朱见深错失最后生机。
  • 2022-11-17 16:13

    别洗了,夺门之变发生时,景泰帝可还活着,不管于谦当时怎么想的,最后的结果都是对不起景泰帝,这可是他效忠的君。

  • 2022-11-27 09:24

    愚忠

宋安之

简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