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曾研制出一种火箭炮,它和喀秋莎相比,哪个更厉害?

一更历史 2021-02-27 23:11:25

1952年10月14日至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进行了长达43天的对峙。

此役,“联合国军”先后投入三个师团近6万余人,包括300多门火炮,200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三个师团4万多人,400多门各式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共计发射40万余发炮弹。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也远超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苏联那里得到了一种名为“喀秋莎”的火箭炮。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8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在志愿军第21师统一指挥下赴朝参战。

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也成为美帝国主义的噩梦。

不过,其实“喀秋莎”火箭炮早在1941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便崭露头角。当时德国纳粹也是饱受“喀秋莎”火箭炮的摧残,头疼不已。

为了与前苏联抗衡,德国人想方设法地在自家火箭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到了1942年底,东线战场上,一式名为42型多管火箭炮,投入到一线德军部队。

这式42型多管火箭炮,也可以看成是德国为了与“喀秋莎”抗衡,制造出的新式武器装备。

那问题就来了,德国与苏联都是老牌工业强国,这式42型多管火箭炮,其威力与“喀秋莎”火箭炮相比,哪个更强?

先简单介绍下两种火箭炮的性能数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其正式名称为БМ-13(Б不是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秋莎”成为苏联前线部队最为倚仗的重火力武器装备。据资料显示,“喀秋莎”火箭炮于1938年6月研制成功,1939年初,“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正式服役。

1941年7月,德国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在苏联北部重镇“奥尔沙”与苏联红军展开大战。此役,苏联军队正是凭借“喀秋莎”火箭炮超强火力覆盖,才成功击退了德国纳粹的进攻。

通过“喀秋莎”火箭炮的数据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多轨道多管自行火箭炮。“喀秋莎”共有8条发射滑轨,其发射口径为132毫米,一次性可以发射16发火箭弹,最大射程达到9公里,也可以单发。

“喀秋莎”火箭炮共有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盘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部件组成。发射之前,“喀秋莎”火箭炮需要赶到指定地点,接着进行简单组装之后,便可以投入使用。

然而,“喀秋莎”火箭炮什么都好,但就是存在发射时炮管烟雾过大,还会有一种类似于管风琴的声音。

但不管怎样,“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后来的朝鲜战场上,它都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完了“喀秋莎”,再来看看德国二战时期研制出的火箭炮。1938年,德国推出成功一种名为41式多管火箭炮。

这种多管火箭炮是在PAK36型战防炮的炮架上,架设了一个6管炮台。它能在10秒钟内,完成6发火箭弹的发射,最大射程达到6公里左右。

不过,41式多管火箭炮投入战场之后,在德军内部呈现两极分化的评价。德国军方高层对它寄予厚望,可前线部队将这式火箭炮戏称为“烟雾发射器”。

虽说,41式多管火箭炮威力不俗,但它炮弹发出之后,火箭弹只能直上直下,依靠弹体尾部的平衡装置,保持飞行状态。所以41式多管火箭炮精度不够,可靠性也远逊于“喀秋莎”火箭炮。

1939年至1942年,德国人又接连研制出210毫米41式多管火箭炮。这式火箭炮把发射管从6根减少为5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度。

直到1942年,德国大范围列装一款42型多管火箭炮。42型多管火箭炮,可一次性携带20枚口径为150毫米的火箭弹。

这种多管火箭炮与“喀秋莎”一样,也是由滑轨床、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装而成。42型多管火箭炮能在15秒之内,连续发射20枚火箭弹,可通过弹药车进行补给。

42型多管火箭炮投入战场之后,受到了德军前线部队一致好评。包括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人也采用了42型多管火箭炮,作为主要的武器装备。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式火箭炮之外,德国人还异想天开地研制出一种只有80毫米口径的火箭炮。这种火箭炮采用了24根双排轨道,一次性便可以发射48枚火箭弹。

但是这种小口径的火箭炮,内部构造复杂,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上,非常容易损坏,修理时间也很慢。而且48枚火箭弹一次性发出去之后,炮弹装填速度比较慢,只能完全依靠人力进行填弹。

因此,德国人为了对付“喀秋莎”,也是绞尽脑汁,制造出了五花八门的火箭炮。可只有42型多管火箭炮,才是“喀秋莎”真正的对手。

从这两种武器装备实际战斗力,还有列装部队之后的反馈来看,应该还是“喀秋莎”火箭炮性能,包括可靠性,实际作战能力,超过德国42型多管火箭炮。

因为42型多管火箭炮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便是持续作战能力比较差。同学们这么想,42型虽然能在车体内部携带20枚150毫米火箭弹,可经过两轮齐射之后,必须要再次进行装填。

另外,42型虽然火力足够,但是火箭弹数量却比不了喀秋莎,而且“喀秋莎”机动性要远超42型(42型自己不能动,需要有人拖着走)。

所以42型包括它的后继者,与“前任”喷烟41型与“喀秋莎”对抗时,都会被打得找不到北。

再加上42型多管火箭炮采用的是150毫米火箭弹,装填时的速度,包括效率,也要低于“喀秋莎”火箭炮。

说的难听点,如果德军将战线拉得太长,经过两轮齐射之后的42型多管火箭炮,便基本上成为活靶子。更莫论德国人使用的280毫米、320毫米的重型火箭炮。

关于上甘岭纪录片中,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手的美军,竟然将“喀秋莎”误以为是原子炮。包括在苏德战场中,德国纳粹被“喀秋莎”痛击得抱头鼠窜。经过敌人的一番检验,更能证明“喀秋莎”的威力不凡。

如果不是可靠耐用,火力猛,“喀秋莎”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火箭炮了。

0 阅读:42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