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秋,直隶沧州城内,血流成河惨状可怖,到处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据《沧州县志》记载,太平军破城后“屠戮三日,十室九空”,万余尸身堵塞运河河道。“性刚烈,好报复”的北伐军主帅林凤祥,是整场惨剧的决策者。这场屠杀不仅暴露了林凤祥睚眦必报的性格缺陷,更成为太平军北方战略的转折点。本文笔者就以此为题,说说其个体性格如何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蝴蝶翅膀”。

太平天国求王林凤祥画像
林凤祥(1825年—1855年),广东揭阳人,太平天国名将,官至天官副丞相、靖胡侯,率师北伐未捷在连镇被俘,天朝追封求王。他年少任侠轻视生死,因事获罪官府,潜逃至广西桂平白沙村。追随冯云山入教后,林凤祥因忠诚悍勇渐受高层器重,于“李得胜耕牛事件”中威名大振,率58人挫败200余土人。他隶属前军,常随萧朝贵当先攻坚,西王虽阵亡,但奔袭破城战术被林凤祥、李开芳继承,自武昌顺江东下,二人同为全军前锋。
作为同袍,李开芳被俘后的供词称林凤祥“性刚烈,好报复”,多处史料也称其“睚眦必报”,即形容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典出《史记·范雎传》。心理学中的“挫折-攻击理论”指出,当预期目标受阻时,具有偏执倾向的个体会将暴力作为心理补偿。林凤祥的“报复型人格”伴随其沙场生涯,时有显现,如《扬州御寇录》记载1853年的扬州战役,因清军诈降导致太平军伤亡,破城后他就下令处决全部俘虏。
在担任北伐主帅后,林凤祥“睚眦必报”的性格缺陷愈加显著,负面影响成倍递增。1853年8月初,围攻怀庆56日不克的北伐太平军进入山西平阳城外,一名扛旗手刚巧被守城乡勇发炮击毙。林凤祥念起怀庆之仇勃然大怒,下令除城外关厢,城内军民全杀无遗。太平军以南门为突破口,不到两个时辰破城,陈思伯《复生录》称平阳城遭搜杀三日,一城化为灰烬。

太平军北伐进军路线
1853年秋,北伐军前锋进抵红孩口,南距沧州五里。沧州位于大运河沿线,是清廷八旗驻防重镇,百姓素来尚武,知州沈如潮、城守尉德成督八旗、绿营官兵及回、汉两族团练3千余人将其击败。林凤祥闻讯大怒,率大队来攻,几经攻防鏖战,沈、尉二人皆阵亡,清军匹马不返。但4千余太平军精锐殒命,林凤祥怒火中烧下令屠城,沧州满、汉、回等各族男女被杀万余人,其中满营被杀及自尽老幼3千余人。
沧州战后,清方1853年《户部清册》统计城内户籍人口减少76%。太平军屠城后撤离,幸存军民自发清理、掩埋尸骸,无主尸身被集中到北门外的荒野上,挖了两处大坑,分男女埋葬了2864具尸骸,人称“肉丘坟”。《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称北伐途中对地主武装“一律屠灭”的军令,与杨秀清“分化士绅”的策略相悖。林凤祥的屠城决策,充分暴露了他的猛将短板,其暴戾是战场仇恨与个人心性的产物。
沧州屠城引发北方民众“防御性恐慌”,使太平军从“诛妖”义军异化为流寇,陷入“合法性困境”。据《畿辅通志》记载,沧州战后直隶团练数量激增3倍,保定士绅自发组建“联庄会”,三月内发展武装3万余人,甚至连反清的白莲教徒也发起团练。北方民心尤其是士绅支持的丧失,使“悬军深入”的北伐太平军粮草、军械补给与情报获取更加艰难。《剿平粤匪方略》记载,太平军直隶境内日均行军速度从60里骤降至20里,静海战役期间,当地民众向僧格林沁部输送情报达47次,战争天秤已然倾斜。

战乱年代的妇孺老幼
太平军沿运河北上,在天津西郊受挫,退守静海、独流,因士卒不耐严寒又粮弹不济,于1854年初南撤,经束城、献县至阜城,一路丧亡万余人。彼时北伐援军入鲁,胜保分兵御敌,林凤祥趁机率4千余部突围至连镇,方知援军动向,经过计议,由李开芳率6百余精骑前往接应。李行至半途就听闻援军已从临清溃败,遂进驻高唐,数遣信使前往连镇告知。但情报不通,林凤祥至死仍不知李开芳与援军去向。
连镇受清军重重围困,谷米俱尽,士卒食用黑豆充饥,军心动摇。僧格林沁以免死诱降,湖北人詹启伦等带头降清,被编为义勇,对昔日同袍反戈相击。太平军余众见降人不死,逃亡愈多,林凤祥竟然宽待逃兵,对其放任自流。恶果显而易见,不仅军心进一步动摇,《近代中国陆军武器编年》还统计出,林凤祥允许士兵“自谋生路”导致军械流失率达34%。
无计可施下,有小卒诈称耶稣附体,林凤祥竟拜为谋主,事无巨细听其排兵布阵,一月时间损兵折将毫无成效,他又怒而斩之。林凤祥忽而暴虐忽而软弱,其决策逻辑断裂,已经完全丧失了统帅的判断力。1855年1月初,连镇粮尽,太平军杀骡马、煮刀鞘皮箱充饥,甚至“人相食”。僧王引运河水倒灌,西连镇失守,萧凤山、钟有年等7百余人出降仍被杀。3月,东连镇失守,太平军残部只剩千余人,且多伤病饥饿,林凤祥被降卒施绍恒从地窖中搜出,治伤后押送京城凌迟。当年5月31日,冯官屯失守,李开芳也被俘惨死,北伐军宣告覆灭。

电视剧《太平天国》李开芳、林凤祥剧照
林凤祥的决策轨迹,揭示了极端性格在高压环境下会形成“决策旋涡”,吞噬最初的战略目标。正如黄仁宇所言:历史人物的失败,往往始于对自身弱点的无知。但林凤祥起于草莽,本籍籍无名,入教团营后常为前锋刚猛无畏,至武昌、金陵之战天下闻名,率师北伐震动京师,昂首就戮清帝默然,也无愧是一代豪杰虎将。
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李开芳供词》、陈思伯《复生录》、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赵尔巽《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