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6岁女卫生员为黄继光整理遗体,后悔多年,原因感动数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47471f7d753d97cc4441d8372294d0.jpg)
世人皆知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的壮举,却鲜有人知在他牺牲后的故事。1952年的秋天,在上甘岭战场的坑道里,一位16岁的女卫生员面对着这位英雄的遗体,用温水一点点浸软他已经干硬的血衣。她和战友们用滚烫的毛巾,小心翼翼地为英雄整理遗容。然而,就是这次整理遗体的经历,却让这位年轻的女卫生员懊悔了几十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往事,让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这段经历会感动了无数后人?
一、从贵州到朝鲜:14岁女孩的从军路
1950年深秋的一天,贵州省遵义市,铁路工人王德胜带着女儿王清珍来到征兵处。征兵处的干部们正忙着接待络绎不绝的参军青年,却被眼前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惊呆了。
"我要去参军!"王清珍站得笔直,大声说道。征兵干部看了看她的报名表,忍不住笑了:"小姑娘,你才14岁啊,还是回家好好读书吧!"
可王清珍不依不饶,一把抓住征兵干部的袖子:"我虽然年纪小,但我会照顾人,我能干活!我爸爸是铁路工人,从小就教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就这样,王清珍在征兵处门口整整站了三天。每天早上来,晚上走,执着地重复着同样的请求。她的坚持打动了征兵干部,最终被破格录取为一名储备卫生员。
1950年12月,王清珍跟随第15军第三批入朝部队出发了。临行前,父亲给她剪掉了最爱的羊角辫,换上了一身军装。从贵州到东北,再到鸭绿江,一路上她像只欢快的百灵鸟,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她清亮的歌声。
可战争的残酷很快就给了这个14岁女孩当头一棒。第一次看到血淋淋的伤员被抬进战地医院时,她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她躲在角落里哭得泣不成声。
"小王,你要知道,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战士在流血牺牲,我们是他们活命的希望!"老卫生员李大姐一边处理伤口,一边对她说。
这句话给了王清珍极大的触动。从那天起,她开始强迫自己直视伤口,学习包扎。每天晚上,她都要练习打绷带,一遍又一遍,直到手起刀落,分毫不差。
入朝第三个月,一名腿部中弹的战士被送来。当时只有王清珍一个人值班。她深吸一口气,咬紧牙关,独自完成了取弹、消毒、包扎的全过程。那天,她第一次收到了一名伤员的敬礼。
渐渐地,王清珍不仅克服了对血的恐惧,还练就了一身本领。她能在战火中准确判断伤情,能在极短时间内为伤员止血包扎,更能背着比自己还重的伤员在战场上快速转移。
战地医院的人都说,这个贵州来的小姑娘,像变了个人似的。她总是把最重的活揽在自己身上,累了就哼两句山歌,饿了就喝口水继续干。很快,"小百灵"的外号就在医院里传开了。
1951年春天,一次运送伤员途中,王清珍遭遇了敌机轰炸。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她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伤员,自己却被弹片划伤了后背。然而她连疼都顾不上喊一声,忍着剧痛继续背着伤员往前走。
就这样,从贵州山区来的14岁小姑娘,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为一名让伤员们信赖的战地女卫生员。
二、生死坑道:16岁卫生员的成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距前线不到4公里的地下坑道里,16岁的王清珍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在这个临时战地医院里守护着二十多名重伤员的生命。
坑道里潮湿阴暗,空气混浊,只有几盏昏暗的煤油灯在闪烁。每当敌机轰炸,整个坑道都在震动,泥土簌簌往下掉,煤油灯就会熄灭。王清珍就摸黑给伤员换药、喂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46de509cb13ea7397b1fcc2780a1f8.jpg)
一天深夜,一名重伤员被送进坑道。他的嘴部被弹片炸得血肉模糊,连续三天滴水未进,药片更是无法服用。其他医护人员都束手无策,眼看着伤员的生命一点点流逝。
王清珍想起了家乡的一个土办法。她把馒头放在自己嘴里嚼碎,再一点点喂到伤员嘴里。就这样,她用这种方式连续喂了三天,直到伤员能自己进食。后来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嚼碎药片喂给伤员。这种方法很快在坑道里推广开来,挽救了多个重伤员的生命。
坑道里的医疗物资极度匮乏。消毒用的酒精用完了,王清珍就用从敌军阵地上搜来的美军威士忌酒替代;绷带不够用,她就在夜里爬出坑道,冒着枪林弹雨去捡敌军照明弹上的降落伞布;没有夹板固定骨折,她就砍断铁锹把当支架。
最让战士们感动的是,每次有人要去外面方便,王清珍都会背着他们爬上陡峭的坑道。有一次,她背着一个腿部重伤的战士出去,正赶上敌机轰炸,她就用身体护住伤员,一直等到轰炸结束才回到坑道。
有一次,一名叫刘德发的战士被炸伤送来,腹部中弹,情况危急。但坑道里已经断粮两天了,连一粒米都没有。王清珍翻遍了所有伤员的背包,终于在一个牺牲战士的包里找到半块干粮。她把干粮泡软,一点点喂给重伤员。
随着战事推进,伤员越来越多,但医护人员始终只有那么几个人。王清珍经常是连续工作三四天不合眼。她的双手被药水泡得发白起皮,指甲缝里永远都是暗红色的血迹,可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一天夜里,坑道突然塌方,泥土差点把一个重伤员埋住。王清珍第一个冲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撑住塌陷的土层,让其他人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等伤员转移完,她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湿透。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这个16岁的姑娘用她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在生与死的边缘守护着每一个受伤战士的生命。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小大夫",她总是笑着说:"我不是大夫,我只是一个卫生员。"
三、难忘的战地情谊
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岁月里,坑道成了战士们的第二个家。王清珍和伤员们之间,也结下了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
1952年10月的一个深夜,一位叫张元华的战士被炸断了双腿送进坑道。当时坑道里已经堆满了伤员,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王清珍立即让出了自己的铺位,把伤员安置在自己睡觉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张元华发现王清珍居然是靠在墙边站着睡了一夜。从那以后,每当有新伤员送来,张元华总要坚持和其他伤员挤一挤,给王清珍留出休息的空间。
有一次,一名叫李广田的战士送来了一个玉米饼。这在物资匮乏的战时是难得的美味。李广田对王清珍说:"这是我老家的乡亲托人捎来的,分你一半。"王清珍接过玉米饼,却悄悄地把它掰成小块,分给了其他重伤员。
在照顾伤员的日子里,王清珍学会了很多家乡话。山东口音、东北话、四川话…她总是用伤员的家乡话和他们聊天,给他们讲故事。伤员们都说,听到家乡话就不觉得疼了。
最让战士们记忆深刻的是"罐头盒子"的故事。当时坑道里没有便盆,王清珍就用空罐头盒子给伤员当便盆用。每次用完,她都要把罐头盒子仔细刷洗干净,然后放在煤油灯上烤干消毒。
有一次,一个叫王建国的战士不好意思让女卫生员收拾这些,偷偷把用过的罐头盒子藏起来了。结果因为没有及时处理,伤口发炎感染。王清珍知道后,专门找来战士们开了个小会。她说:"在战场上,我们就是一家人,这些都是分内的事。"
从那以后,战士们便把她当成了亲妹妹。每当有人收到家里的来信,总要念给她听;有谁得到家乡寄来的零食,也一定要给她留一份。
1952年深秋的一天,一位老兵把自己珍藏的半块肥皂送给了王清珍。他说:"我看你的手都裂了,这是我媳妇寄来的,你拿去用吧。"王清珍却把这块肥皂切成小块,用来给重伤员洗脸。
战士们都说,在战场上遇到王清珍这样的卫生员,是他们的福气。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王清珍总是摆摆手说:"我们是一家人,这都是应该的。"
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16岁的王清珍和无数个素不相识的战士,在生死与共中结下了永远难忘的战地情谊。这份情谊,穿越了硝烟,跨越了年华,一直延续到和平年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dc59bd98a2ce2ead39280bd786c096.jpg)
四、为英雄整理最后一程
1952年10月22日,这个日期深深刻在王清珍的记忆里。这天,战友们把一具特殊的遗体抬进了坑道——那是英雄黄继光牺牲后的第三天。
当时的战况异常激烈,敌军的炮火不分昼夜地轰击着阵地。就连运送烈士遗体这样的事情,都只能在夜色的掩护下进行。战友们好不容易才把黄继光的遗体从阵地上抢运下来。
当遗体被轻轻放在坑道的地上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黄继光的遗体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双臂高高举起,仿佛还在向着敌人的火力点冲锋。他的军装已经被弹片和血迹浸透,胸前的伤口触目惊心。
按照规定,烈士下葬前要换上干净的军装。但是当王清珍试图脱下黄继光的军装时,却发现这件任务并不简单。血液和弹片已经把军装和皮肉黏在了一起,稍一用力,就会带下烈士的皮肉。
在场的战友提出了各种建议。有人说用剪刀剪开,有人说用水泡软。最后,王清珍决定先用温水浸泡血衣,等血迹软化后再慢慢处理。
她和战友们烧了几大桶开水,用毛巾蘸着温水,一点一点地浸软血衣。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即便这样,军装的碎片仍然粘在伤口上,只能用剪刀小心地剪下来。
终于,旧军装被完整地取了下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黄继光的双臂因为保持冲锋姿势太久已经完全僵硬,无法放下来穿上新军装。
王清珍和战友们又烧了几桶热水,用滚烫的毛巾一遍又一遍地敷在黄继光的手臂上。就这样反复了十几次,终于让僵硬的手臂慢慢软化,能够放下来了。
在为黄继光换上新军装的过程中,王清珍发现英雄的水壶上布满了弹孔。那是黄继光在堵枪眼之前,趴在火力点附近观察地形时留下的痕迹。
当一切准备就绪,黄继光穿上崭新的军装那一刻,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立正敬礼。就连重伤员也挣扎着从担架上坐起来,向英雄致以最后的敬意。
然而,就在收拾现场的时候,王清珍犯了一个她一生都在懊悔的错误。那些被剪下来的、沾满鲜血的军装碎片,在混乱中被当作普通的废布处理掉了。这些浸染着英雄热血的遗物,本该被好好保存下来。
后来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王清珍总是说:"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把那件血衣收藏起来。那不仅仅是一件军装,更是英雄用生命书写的历史见证。"
五、永远的战地记忆
1959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到了王清珍耳中。当年在上甘岭战役中的那段经历,将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上甘岭》。编剧找到王清珍时,她正在一家工厂当工人。
"您就是当年那个16岁的卫生员?"编剧拿出厚厚的采访本,仔细记录着王清珍的每一句话。而王清珍却说:"我的事不值得拍,战场上像我这样的卫生员多着呢。"
但是当编剧问起那些在坑道里发生的故事时,王清珍的话匣子打开了。她讲起了用嘴喂药的故事,讲起了用罐头盒当便盆的往事,讲起了为黄继光整理遗容的经历。每一个细节,都像刚刚发生过一样清晰。
1956年,电影《上甘岭》正式上映。片中的女卫生员王兰,就是以王清珍为原型创作的。当王兰在片中唱起《我的祖国》时,无数观众落泪。但王清珍从未因此邀功,她总是说:"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1962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来客找到了王清珍。是当年在坑道里救治过的伤员张元华。他专程从东北老家赶来,给王清珍带来了一包黑土地的特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3bca8875bd23adc85cc4a6cc05e3b7.jpg)
"这是我种的大豆,"张元华说,"当年要不是你用嘴喂我吃饭,我早就饿死在坑道里了。"王清珍连连摆手:"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记着这事做什么。"
1975年,王清珍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信是从贵州寄来的,写信的是当年和她一起在坑道工作的护士小李。信中说,她一直保存着一张当年在坑道口拍的合影,虽然模糊不清,但那是她最珍贵的纪念。
1982年,在上甘岭战役三十周年纪念会上,几位老战友特意邀请王清珍参加。当年的小卫生员已经是位五十多岁的妇女,但在老战友们眼中,她永远是那个在坑道里忙前忙后的"小大夫"。
一位老战士站起来说:"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都欠战地医护人员一份情。"王清珍赶紧打断他:"我们才是欠英雄们的,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
2002年,年过古稀的王清珍重返上甘岭。坑道早已封闭,战壕也长满了野草,但那些记忆依然鲜活。她站在曾经的阵地上,望着远处的山峦,久久不语。
如今,当人们问起那段往事,王清珍总是说:"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我们这些亲历者有责任把那段岁月讲给后人听,让和平的可贵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