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是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人用兵,这个计谋的谋主是大行令王恢,一个既不知兵也不懂兵的人,但他提出的“马邑之谋”,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评价,且汉武帝力排众议,完全无视韩安国的建议,发动了对匈奴人的第一次全面会战,投入了大汉几十万的兵力,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匈奴人的问题。实际上马邑之谋从策划之初,就只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的计划,压根就没办法落地执行!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样的伏击战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密而不宣!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军中的大小将校。除了大头兵之外,几乎都知道这个计划,那么这个计划被泄密,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他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在用兵方面还显得非常幼稚,哪有韩国那样老谋深算?因此被大行令王恢的三言两语便说动,认为通过马邑之谋来伏击匈奴人,那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诚然,马邑之谋有他的成功之处,还充分利用了人性逐利贪婪的弱点,利用马邑这个大城作为诱饵,吸引匈奴人自投罗网。在前期,大行令王恢还做了相当多的铺垫,为这次伏击战,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这里面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商人聂壹,这个商人可不简单,按道理商人逐利,可聂壹可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商人!他主动找到了大行令王恢,对他说:“匈奴人总是骚扰边境,迟早是个祸患,一定要铲除!如今他们刚和大汉和亲,一定疏于防范,这是我们对其用兵的大好机会!”
大行令王恢这阶段正在发愁,他尽管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建议对匈奴用兵,但却被韩安国说了个体无完肤,因为他虽然有用兵的主张,却没有用兵的具体策略,也就是说他只是夸夸其谈而已!而韩安国说的却句句在理,处处都可以找到确凿证据!韩安国说:“陛下,大行令王恢这个人毫无用兵经验,只能夸夸其谈,匈奴人骑兵十分强大,高皇帝曾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但对匈奴人也只能俯首称臣,这也是文皇帝和先帝,要坚持对匈奴人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所在!”汉武帝没办法反驳,韩安国接着说:“况且袭击匈奴人,属于劳师远征,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样的事情,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要去做呢?”对于这次讨论,汉武帝最后的总结是:“韩大人是个能人,他的话是要听的!”在心里的潜台词是:你这个老家伙倚老卖老,看我找到机会,不好好收拾你!
在大行令王恢正愁着没有具体办法的时候,商人聂壹主动找到了他,这可让王恢如获至宝,在他听来,聂壹的建议不仅合理而且可行。聂壹说:“我经常在边境上和匈奴人做生意,他们对我十分信任,我可以告诉他们,我可以把马邑城献给他们,只要他们到时候派兵来支援我!到时候陛下可以设置伏兵,只要匈奴人一进入马邑城,就把马邑城团团围住,那样的话,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给匈奴人来一个迎头痛击!”王恢把聂壹的这些话,都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大喜,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匈奴人的问题,当然是汉武帝所希望的。
于是马邑之谋被提上了日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计划的问题很大,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机会。但这次韩安国没有说话,汉武帝坚决要和匈奴人打,这是可以确定的,自己总是和汉武帝拧下来,那就是和自己找不自在了?在这一战的准备上,汉武帝出动了当时大汉的全部精锐,李广、韩安国等人全部出动,三十万大军加上粮草辎重,投入的本钱不可谓不大!聂壹也很给力,他和匈奴人说自己把马邑城的官员给杀了,人头挂在了城门上,实际上是提前准备了一个死囚,这个布局骗过了匈奴人的密探!
但匈奴人的十万人马,在距离马邑城还有不到百里距离的时候,发现附近水草丰茂,但是却没有放牧的人。于是他们攻击了一个哨所,抓住了一个俘虏,从这个俘虏嘴里,获得了马邑之谋的全部计划。匈奴单于立刻选择了撤退,聂壹也杀身成仁,王恢没有选择立刻追击,而是按兵不动。韩安国对他说:“赶紧追击,就算是损兵折将,也算是有个交代,不然回去你怎么向陛下交代呢?”等到匈奴人走远了,王恢也率领着部队撤退了,汉武帝勃然大怒,这次失利,让那些反对对匈奴人用兵的人,有了反对汉武帝的口实!因此汉武帝处死王恢,倒不仅仅是因为泄愤和丢了自己的脸面,不除王恢,马邑之谋失败的责任,就在于汉武帝,就会影响到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的战略,因此,王恢必须被牺牲!
“卫青,那些大臣们是怎么评价朕的?是不是说朕刻薄寡恩、卸磨杀驴呀!”卫青回答说:“陛下,马邑之谋的失败,王恢难辞其咎,但他全身而退,还罪不至死吧!因此,很多人认为您的处罚,有点过重了,会伤了那些忠臣之心!”“这恐怕是你的想法吧!王恢的问题是在匈奴人撤退的时候,他没有去追击,哪怕他损兵折将,我也不会杀他,但他怯敌畏战,这才是我杀他的真正原因,况且他为保命,居然去请田蚡为他求情,重臣勾结外戚是触碰了朕的禁忌!”“臣愚钝,陛下深谋远虑确非常人所能及!”
汉武帝杀了王恢,但没有放弃对匈奴人用兵的想法,只是对匈奴的策略,已经不是想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而是放在了要和匈奴人打消耗战,打持久战了!尤其是当匈奴人的铁骑再次侵入云中和代郡,汉武帝决定不再忍了,他召见了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对韩安国说:“朕手里的是一份边境最新的战报,匈奴人又侵入云中、代郡了,你看一下,说说有什么想法?”韩安国接过战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而后说:“陛下,依陈看,匈奴人这次还是战略试探,他们还没有决战的打算!”“试探?!朕不打算忍下去了,总是被动防御,这个规矩要改改!”“陛下想出兵?本来计划是秋后,现在就打的话,我们准备的不够充分呀!”汉武帝说:“韩大人脚伤怎么样了?如果还没好利索的话,朕可以派其他人前往!”韩安国赶紧说:“臣领命!”
这次战前动员,参加的全是汉军的主要将领,只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汉武帝身边的侍中卫青。李广看着卫青很不顺眼,他感觉卫青这小子,又没有尺寸之功,居然能和自己并列朝堂,简直对自己是一种侮辱。如果他不是汉武帝的小舅子的话,他哪有这种机会?“诸位,今天朕只有一个事情要议,就是对匈奴用兵,这次的战法不同,我会给你们每个人两万骑兵,分兵四路出击,主动寻求匈奴人决战!古代用兵的圣贤们,都是战无定法的,这次你们只管放心去打!”“这次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打一仗了!”李广拍着大腿高兴的说,汉武帝看着公孙敖,“你也说说看!”
公孙敖这个人年龄并不小,但一直没有成为汉军主将,因为他确实没什么战绩,也没有突出的能力。他说:“陛下,这次安排很大胆,这种战法对我们来讲很新,同样对于匈奴人也很新,因此可能会有奇效!”公孙贺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韩安国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这样做力量过于分散,相互之间难以支援,这是兵家大忌!至于卫青,他说:“陛下,我是小字辈,各位都是我的前辈,我只想说陛下让我打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
这一次汉武帝选择的四位将军中,有三位都没有太出色的战绩,除了李广是公认的名将外,公孙贺、公孙敖都战绩平平,而卫青更是初生牛犊,从来没上过战场!这次的人选,是汉武帝的刻意安排,公孙敖和卫青是生死弟兄,公孙贺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卫氏的姻亲,因此,除了李广外,都是汉武帝的嫡系,至于韩安国,汉武帝让他负责做后勤保障,就没让他上战场!韩安国对这个安排很生气,但当着汉武帝没办法发作,在出征前的宴会上,他早早就离席了,在他看来,这次出征十有八九又要受挫,除了李广之外,其他几个都是新兵蛋子,凭什么获胜呢?
事情的发展,和韩安国的预料差不多,公孙敖被匈奴人打的丢盔卸甲,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一个人跑了回来。公孙贺离开边境后,转了一圈后就返回了,根本没有和匈奴人接触,是个大滑头!李广就比较惨了,盛名之下的他,被匈奴人重点照顾,匈奴人集中了几倍的兵力,把李广的部队团团围住,还把李广抓了俘虏,不过凭借着出色的骑射之术,李广逃了回来!只有卫青出塞后,就没了消息,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卫青到底去了哪里呢?卫青领着自己的部队,一路北上,摸到了匈奴人的龙城,龙城相当于匈奴人的政治中心,这里不仅有很多匈奴人的高层贵族,还有留守的几千人马,也算是精锐之师!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汉军的骑兵会突然出现在这里,措手不及之下,被卫青的部队全歼,因此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指的肯定是卫青,而不是什么飞将军李广!卫青的这次胜利,意义远远大于战争本身,他的胜利,标志着汉军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的战略转变;从此匈奴人骑兵不败的神话,被彻底打破了,就去汉武帝所说:“我就是要告诉匈奴人,寇可往,我亦可往!如今攻守易形了!”
卫青被封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汉武帝也在开边兴利上,取得了初步成功,可以说是两个人相互成就了对方!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如旭日东升,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