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以雷霆之势突破中越边境。邓小平部署的30万主攻部队在2880门重炮掩护下突入越北,另有30万预备队沿边界完成战略集结。面对中国机械化部队的钢铁洪流,越南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在悬殊火力下迅速瓦解。
越军精锐316A师在错误情报误导下,误判中国仅有两个团兵力,遂冒死向黄连山省推进10公里。当其发现陷入中国4个整编师合围时,东翼防线已全面崩溃。这支王牌部队在撤退过程中遭重创,主力折损殆尽。其侧翼345师更因失去策应,被中国3个野战师分割歼灭。
在谅山战区,越军第3师固守"寸土不失"的死命令,面对中国55军装甲集群的碾压式进攻仍死守阵地。这场堪称现代战争史上最悬殊的攻坚战持续16天,中国军队以日均6倍于朝鲜战争的炮火密度,将同登-谅山防线夷为平地。当中国军队最终突入谅山市区时,这个越北战略枢纽已化作焦土,第3师成建制覆灭。
整条1000公里战线上,越军将大量地方部队、公安军和民兵分散部署。这些缺乏重武器的零散部队在中国集团军攻势下,多数尚未组织有效抵抗即遭合围。尽管依托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工事殊死抵抗,但在绝对火力优势面前,这些游击据点最终均被逐个拔除。
战争后期呈现单方面碾压态势:中国48个炮兵团对越军9个炮兵团形成8:1火力压制,累计发射88万发大口径炮弹。当中国前锋部队兵临河内门户时,越军残部已退守首都圈。3月5日中国宣布撤军,在历时28天的战役中,以31139人伤亡代价造成越军至少57152人阵亡(含确认尸体46837具),其中王牌主力部队损失超过70%。
这场被西方称为"东亚最后的大兵团作战"的冲突,以惨烈方式改写了现代战争法则。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使用装甲集群突破山地防线,而越南用鲜血验证了"全民游击战"在现代火力面前的脆弱性。双方战后公布的伤亡数据至今存在争议,但丛林深处未统计的活埋者、失踪者与远程炮火下的亡魂,共同构成了冷战末期最残酷的战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