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麾下猛将如云之下,刘震为何被称为“四野第一猛将”?

历史点滴 2025-03-30 14:27:5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是解放战争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麾下猛将如云:钟伟、韩先楚、李天佑……个个战功彪炳。但在四野的战史中,刘震却被许多人称为“第一猛将”。这一称号背后,是他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后改编为39军)在东北、华北战场上一连串近乎传奇的胜利——从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到天津战役的29小时破城,再到朝鲜战场硬撼美军,刘震的部队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闻名全军。他的“猛”,不仅是战场上的悍勇,更是战术上的精准与创新。

刘震(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男,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1930年三四月间,孝感东北部的革命运动迅猛发展,刘震参加了赤卫军。在斗争中,他逐渐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1931年10月,他毅然辞别年迈多病的父亲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2年8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根据地。11月,留在鄂豫皖的部分红军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鄂东北道委特务第四大队改称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刘震成为手枪团的战士。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是艰苦的,大部分时间在深山老林中活动。国民党为了逼迫红军下山,滥伐山林,叫喊“砍尽大别山的树,挖尽共产党的根”。在手枪团当战士的刘震,似乎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天赋,他写的四句话“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是红军”成了张贴的标语。1933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4年任第75师224团1营1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岭岗和攻打太湖县城的战斗。同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

1946年冬,东北战场陷入僵局。国民党军凭借美械装备和兵力优势,推行“南攻北守”战略:主力向南压迫南满根据地,同时在松花江以北构筑防线。林彪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面临生死考验——若南满失守,北满将成孤岛。为打破僵局,林彪决定“南拉北打”,命北满主力三次南渡松花江,直插国民党军心脏。这场被称作“三下江南”的战役中,刘震率领的2纵(后改编为39军)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书写了解放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篇章。歼国民党军3200多人,使第2纵队在战斗中提高了打运动战、攻坚战的能力。

1948年秋,辽沈战役进入决战时刻。锦州——这座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铁路枢纽,被毛泽东称为“关起东北大门的门闩”。蒋介石严令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死守,称“锦州存亡,关乎党国气数”。锦州城防号称“东方马奇诺”:外围配水池、亮甲山等据点密布地堡;城墙高10米,设电网、暗堡;市中心以老城为核心构筑核心工事。守军10万余人(含滇军93军、嫡系第8师),配备美式105榴弹炮、火焰喷射器,空军每日空投补给。

刘震派侦察兵化装成商贩、车夫混入锦州,20天内绘制出132个火力点坐标,甚至摸清守军口令和指挥官作息。策反滇军一名营长,获得城西暗堡分布图。林彪赞道:“2纵的情报比炮弹还管用。总攻前7天,2纵组织5000民工,在夜幕掩护下挖掘交通壕。至总攻前夜,壕沟距城墙仅剩80米,炮兵观察所推进到300米内。范汉杰发现时惊呼:“共军的壕沟像蜘蛛网,锦州已成孤岛!”刘震将突击队编为200个“爆破-突击小组”,每组配3名爆破手、1挺轻机枪、5支冲锋枪;集中全纵103门火炮,首创“三层火力网”:第一层摧毁城墙,第二层压制敌炮兵,第三层阻断增援。103门火炮向预定目标倾泻5000发炮弹,城墙西北角被炸开30米缺口。国民党军战报记载:“炮火之密,五分钟内指挥部与前沿全部失联。”2纵5师14团“董存瑞连”连续炸毁12个地堡,连长梁士英用身体堵住碉堡枪眼(战后追授特等功臣);15日晨,2纵攻入老城。守军利用电影院、邮局等建筑顽抗,刘震下令:“用炸药包开路,不留一栋完整工事!”仅用31小时便突破城墙,为全歼锦州守军立下头功。战后,2纵被东野总部授予“攻坚老虎”称号。在该战中歼国民党军1.5万余人。

1949年1月,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北平、天津、塘沽三地,傅作义集团50万大军陷入解放军合围。毛泽东定下“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拿下天津,既能切断傅作义海上退路,又能逼北平守军不战而降。

天津,这座华北最大工业城市,被守将陈长捷吹嘘为“固若金汤”护城河宽10米、深3米,河岸筑有铁丝网和雷区;380座永久性碉堡构成纵深防御,市中心核心工事以海光寺、市政府大楼为支点;13万守军(含蒋介石嫡系第62军、第86军),配备美式火焰喷射器、155mm榴弹炮。

刘震派200余名侦察兵扮成小贩、黄包车夫混入天津,20天内摸清所有碉堡坐标,甚至绘制出护城河冰层厚度图;通过地下党策反守军一名工兵营长,获得护城河闸门控制权。陈长捷至死不知,总攻时放干护城河的命令从未传达到水闸。工兵连夜在护城河冰面铺设芦苇、木板,总攻时坦克直接碾冰而过;在护城河底秘密挖掘两条2米宽通道,突击队可潜水接近城墙。陈长捷曾吹嘘:“护城河是天堑,共军插翅难飞!”刘震冷笑:“天堑?老子让它变通途!”

刘振将缴获的15辆日式坦克涂装成国军样式,总攻前夜潜伏至城墙500米处;每个连编为“爆破组(炸碉堡)、火力组(压制射击)、突击组(冲锋)”,三组轮替推进,确保攻击连续性。500门火炮齐射,40分钟倾泻2.4万发炮弹,西营门城墙被撕开50米缺口;伪装坦克突然开火,摧毁城墙电网,工兵趁机架设浮桥;39军116师347团“红三连”率先登城,突击组长杨印山连续炸毁4座碉堡,身中三弹仍高呼:“天津是人民的了!”

1月15日凌晨,为避免街道火力封锁,刘震令士兵用炸药包在民房墙壁开洞,直线穿插至核心工事;用俘虏的国军军官喊话,导致海光寺守军一个营集体投降;侦察连突入警备司令部,生擒陈长捷。被俘时,陈喃喃道:“29小时……你们到底是人还是神?”1月15日15时,天津全城解放。39军歼敌2.3万,缴获火炮116门,自身伤亡仅2700人。

抗美援朝初期,刘震指挥志愿军39军在云山战役中包围美军骑兵第1师,以劣势装备歼灭其1800余人,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彭德怀感叹:“39军这一仗,打出了四野的威风!”

刘震的“猛”绝非蛮干,而是建立在精准的战术设计和超前的军事思维上“三快一猛”原则:快侦察、快部署、快突击,猛打猛冲。这一原则在天津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军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突破核心阵地。

“土工作业+火力覆盖”创新:在缺乏重武器的年代,刘震要求部队利用夜间挖壕逼近敌军,再集中所有火炮“一点破面”,这一战法成为东野攻坚标配。

“以战养战”的装备升级:2纵从国军手中缴获大量美械装备,刘震迅速组织部队学习使用,到1948年时,2纵的炮兵火力已冠绝四野。

刘震的“第一猛将”之名,是无数战士用鲜血铸就的勋章,更是中国军人智慧与勇气的象征。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战场上的“猛将”,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猛将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1 阅读:32
历史点滴

历史点滴

为喜欢历史的朋友分享历史中留下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