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10月3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各兄弟民族的代表们。
在接见佤族头人拉勐的时候,毛主席握住拉勐的手说:“听说你们民族有砍人头祭谷的习俗,可不可以不砍人头,用猴头来代替?”
拉勐回答说:“用猴头不行,用虎头倒可以,但老虎不好捉哩。”
毛主席说:“这事由你们民族自己商量着办吧。”后来,佤族响应毛主席倡议,改用牛头举行祭谷仪式。
佤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会用人头祭祀?和毛主席又有什么渊源?
一、
我们先要搞清楚佤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它的起源是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前,对佤族的称呼根据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对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傣族称“拉”,汉族称“本人”。这里的“本人”需要与另外一批“本人”区分开,特别是在云南境内,云南施甸县的“本人”为契丹族后裔。
而对其他地区的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统称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佧佤”和“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澜沧、孟连等地的佤族。
“佧”为傣语,是奴隶的意思,称“佧佤”含有贬意和侮辱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确定称为佤族。
佤族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能在先秦或者更早的时间就存在。
佤族一直流传着一个叫《司岗里》的神话传说,虽然对各地佤族对“司岗”的解释不一样,但是“里”都是出来的意思,“司岗”多是洞穴之类的事物。
这让人不禁想到远古时期,人类都是生活在洞穴里面,《司岗里》很有可能是远古时期洞穴生活的记忆,并且各地佤族也一直公认阿佤山是人类的发祥地。
除了神话传说以外,还有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国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在《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僬侥”与佤族自称“巴饶”的语音很相近。
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其辖区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分布区。“僬侥”很可能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
后来从汉朝到清朝都有佤族先民的记载,由于因为佤族没有文字,所以也只能见于汉文的记载或者历史传说。
二、
历史渊源的厘定是确定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佤族人民的存在,因为佤族的生活地区在云南边境,但缅甸其实也有佤族,佤族属于一个跨境民族。
跨境民族可以依据朝鲜族这个经典例子来理解,我国也有朝鲜族,都是世代生活在我国的人民。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对这片区域施行了管理。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现在保山市的广大地区设置益州郡,公元69年,东汉设置永昌郡。
直到明清时期设置孟连长官司,在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又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
可以说从古至今,佤族与我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居住地区也也成为我国版图的一部分。
而又因为佤族的生活地区处于边境,侵略者一直对佤族乃至云南地区虎视眈眈。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后,就开始就准备煽动佤族人民,因为佤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不但是边境,并且资源也十分丰富,班洪、班老一带有着丰富的银、铝矿。
1934年,“班洪事件”爆发了。
英军强制占领矿区,佤族地区部落的人民英勇抵抗,与其他民族的支援人员一起打得英军狼狈不堪。
但是总有“猪队友”,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就是“猪队友”,1934年,蒋介石主政的南京政府还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敌都是软弱不堪。
国民政府强制解散各民族义勇军,镇压佤族人民的反抗。
1936年,以班洪为首的佤族17个部落王发出了《告祖国同胞书》,严正声明阿佤山“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守边疆……我佧佤山数十万户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愿断头颅,不愿为英帝国牛马,此志此情坚持到底。”
佤族人民大义凛然的呼声,得到举国舆论的响应,终于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
抗日战争后,佤族人民也积极抗日,他们用砍刀等等冷兵器捍卫祖国的土地。
三、
而佤族的人头祭祀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鬼神没有分别,都是灵魂,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
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的最高神灵“鬼”,猎人头祭就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
这里有一个注意的,去往佤族人民生活地方旅游的朋友不要在佤族村寨附近的林子里面乱跑,有的甚至不要进入。
因为在佤族里面那里是“木依吉”存在的神林,当地称为“龙梅吉”,即“鬼林地”。沧源勐角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林,都是不可乱闯的禁地。
猎人头祭是一项保佑粮食丰收的活动,对于佤族人民来讲极其重要。
习俗的最初的由来中说纷纭,简单的说,都逃不开祈祷粮食丰收与复仇,前者是宗教信仰,后者是前面提到佤族的历史悠久,从氏族过来,有血仇的多是“亲人”,所以后续展开的复仇活动。
详细的怎么展开就不描述,因为“人头”确实是真的人类的头部,不是别的替代的物品,过于血腥暴力。
这项活动在于毛主席见面前都存在于大部分的佤族地区。
四、
1950年,政府决定举办各个民族的第一次国庆盛典,因为刚刚建国不久,反动势力仍然没有清楚干净,有的就煽动一些民族不要去,这是一个圈套,去了就被杀头了。
有的代表甚至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的理由推辞此行,佤族普洱地区的代表拉勐也是有些顾虑。
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一直在做这个头人也就是代表的工作,最后甚至用儿子做人质和送物资才把拉勐劝到北京。
在见到毛主席后,拉勐的感触尤为深刻,在这里他看见了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吃到了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极大的开拓了他的眼界。
在12月26日,回到普洱后,代表们参加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
会议开到第5天,有代表提出,为纪念这次大会,要用一种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把它保留下来。经热烈讨论,决定举行剽牛盟誓仪式,还推举拉勐担任剽牛任务。
剽牛,是西南少数民族(不仅佤族)的重要仪式,目的是剽牛求卦。卦分吉和不吉。吉卦就是执剽者一剽命中牛的心脏,剽口朝上,血朝上喷,牛倒向左方,头朝南方,此为吉祥,反之不吉。
1951年元旦,是个寻常的一天,但是这天过后会被赋予不寻常的意义。拉勐去过北京,见过毛主席后深信共产党是能带领边疆民族共同奔向好日子的“大头人”,所以他也很紧张。
他沉稳上前,矫健扎剽,一剽即中。被剽的牛朝左倒下,昂扬的头向南摆去,鲜红的血朝上喷注。
预期想要的吉祥征兆出现了,拉勐又唱又跳,激动得滚倒在地上,边滚边喊:“共产党猛!毛主席猛!”意思就是“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剽牛现场沸腾了。
拉勐将大红公鸡的头砍去,把鸡血滴在一大碗酒里,代表们各自刺破大拇指,将鲜血滴在鸡血酒里,深深地饮上一口。
然后,庄严地进行宣誓。誓毕,48位自愿签名的代表,严肃地在民族团结誓词下面,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
只见碑文写着:“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这就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五、
其实如果去的代表是班洪地区的佤族人民,也许那个区长不需要做那么多工作,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代表,普洱地区的民族团结不会那么快,所以一切都是历史的魅力。
那么“班洪事件”的佤族人民在哪里?前面提到过被国民政府镇压了,1941年6月18日,国民党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边界协议,这条界线称为“一九四一年线”。但这条线尚未彻底勘定,太平洋战争爆发。
尤其是沿边佤族人民坚决拒不承认“一九四一年线”,因此,滇缅南段边界仍作为未定界而拖了下来。
1953年12月,在普洱民族团结后的几年,班老地区四位佤族头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给毛主席的信:
有信给毛主席,其他礼品没有,只送给毛主席一把银刀、一对象牙。请问班老历来是中国的土地,但是现在还有外国人的找温驻着(注:找温系外国官吏的官阶),以前勘测国界时,外国官曾送来东西给我们,我们也没有接受,英国人就打我们,因此恐惧,现在外国人经常来,假使班老归中国,请派解放大军去驻,保护我们,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如不要班老也请回信。”
可以说是言辞恳切,直指要害,对于这封信毛主席立刻给了回复,表示“今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可多向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他们会在处理上给你们以帮助。”
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在1960年10月1日也就是我国的国庆日,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班洪、班老部落在被“一九四一年线”划归英属殖民地的领土,终于完全回归祖国怀抱。
两个国庆日,我国佤族实现了从人心到土地的团结。